湯 博 王 霞 吳福建
中風即腦卒中,是常見腦血管疾病類型之一,主要是由腦部血供障礙引起局部組織缺血、缺氧、壞死,患者多數存在肢體功能障礙、偏癱等情況,喪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從而造成巨大的家庭及社會負擔。偏癱是中風患者常見并發癥之一,也是患者致殘的重要因素,為進一步減輕患者肢體功能,提高預后,需加強患者康復治療。雖然采取現代康復療法對改善患者肢體功能障礙具有一定的效果,可促進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但部分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情況不良,整體療效并不理想。有研究提出,中醫藥在中風偏癱治療中具有突出的優勢,可辨證施治,有利于改善患者肢體功能以及整體生活狀態[1]。本次研究取100例瘀血阻絡型中風后偏癱患者為樣本對象,重點評估身痛逐瘀湯聯合康復運動的臨床價值,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遴選時段2019年6月—2021年3月100例瘀血阻絡型中風后偏癱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2組。對照組(病例50):男女各占28例,22例;年齡線低至40歲,高至76歲,平均(54.63±8.05)歲;疾病類型:腦出血12例、腦梗死38例。研究組(病例50):男女各占30例,20例,年齡線低至34歲、高75歲,平均(55.89±8.42)歲;疾病類型:腦出血15例、腦梗死35例。2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研究現已征得院內相關部門審批。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西醫以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指南(2014)[2]為參考,中醫以缺血中風診斷標準(行業標準研究)[3]為參考,與中風(瘀血阻絡型)標準相符;②病程時間最短14d,最長6個月;③患者無意識障礙問題,病情穩定,對治療及運動訓練均可配合;④事先知情研究內容、風險,具有良好配合性。排除標準:①急性期腦卒中者;②生命體征不穩定者;③認知缺陷、嚴重精神障礙、無法配合者;④外傷性顱腦損傷、蛛網膜下腔出血者;⑤存在骨性關節炎、肌肉失用者;⑥肝腎等重大臟器不健全者;⑦病歷資料不真實、不可靠,或治療中途失聯者。
1.3 方法參考《腦卒中防治指南》[4],2組患者均給予抗血小板、溶栓、神經營養等對癥治療措施,同時有效控制血壓、血糖水平。對照組:予以常規康復運動治療,①康復訓練。給予患肢按摩(由遠到近),并實施體位、翻身、主動訓練+被動肢體關節訓練、抗阻訓練、肌耐力訓練、坐位平衡、站立訓練、呼吸訓練、Brunnstrom運動及作業運動等,反復、循序漸進。每次15 min左右,每日2次。②日常生活能力鍛煉。指導患者開展日常生活能力、手部功能作業訓練,借助輔助器具,脫衣、穿衣、進食、洗漱等訓練,每日2次,每次15 min左右,然后利用助步器、手杖等輔助工具,鍛煉日常生活能力。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身痛逐瘀湯,中藥方劑:當歸18 g,桃仁8 g,秦艽10 g,紅花8 g,沒藥8 g,川芎5 g,羌活5 g,川牛膝10 g,香附8 g,地龍8 g,五靈脂10 g,炙甘草5 g。對大便干結者加厚樸、火麻仁等;對口干口苦者加墨旱蓮、桑葚等;對于失眠多夢者則加夜交藤、炒棗仁等;對于食少便溏者加薏苡仁、黃芪、黨參等。以上藥物加水煎煮后取汁200 ml,分早晚各1次服用,每日1劑。2組均持續治療一個療程(12周)。
1.4 觀察指標①平衡功能:采納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評估,從難—易14個項目,每項5個標準0~4分,總分值0~56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平衡功能越強。②步行能力:參考Holden步行功能分類,0~5級的步行功能狀態,其中無功能記0級,需大量輔助性幫助記1級,需稍微幫助記2級,需言語指導及監護記3級,在平地上可獨立記4分,完全獨立記5級。分值越高表示患者步行能力越強。③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BI)測評,統計總分記100分,從獨立—完全依賴,得分與患者生活能力為正比關系。④運動功能:采取Fugl-meyer(FMA)評估,包括上肢和下肢與運動功能,總分100分,分值與肢體功能成正比關系。⑤生活質量:采納GQLI-74生活質量評定表評估,涵蓋軀體、生活、物質、社會等多個功能模塊,分值最高25分,評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改善情況越好。

2.1 BBS評分與Holden分級2組治療前 BBS評分、Holden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較同組治療前BBS評分、Holden分級均明顯升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上升幅度更顯著(P<0.05)。見表1。

表1 2組中風后偏癱患者BBS評分與FMA評分比較 (分,
2.2 BI與FMA評分2組治療前 BI、F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較同組治療前BI、FMA評分均大幅度提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改善效果更明顯(P<0.05)。見表2。

表2 2組中風后偏癱患者BI與FMA評分比較 (分,
2.3 生活質量評分觀察組生活質量(GQLI-74)評分較對照組顯著提高(P<0.05)。見表3。

表3 2組中風后偏癱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
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推動下,人們生活形式及飲食結構出現較大變化,加之社會人口老齡化發展進程,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呈明顯上調趨勢,腦卒中目前已列入嚴重威脅老年人生命安全的三大疾病之一。腦卒中的發生與腦部血液循環障礙、腦血管病變造成的腦組織缺血性壞死有關,導致患者神經功能嚴重受損,致殘率較高,有調查數據顯示,存活的腦卒中患者中75%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如肢體功能障礙、偏癱、言語功能障礙、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等,其中40%為重度致殘。而康復治療是腦卒中治療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施有效的康復手段,可最大限度降低患者殘障程度[2]。但從當前實際情況來講,中國腦卒中患者整體康復水平并不理想,部分患者恢復效果較差,對其后期自主生活能力造成嚴重的影響,導致預后不良,同時造成巨大的社會及家庭經濟負擔。
從中醫學角度,腦卒中屬于“中風”“半身不遂”等范疇,危險因素有飲食不節、情志不暢、年老腎虛、勞累過度、肥胖、寒邪內侵等,因此該病的發生與痰、瘀、風、肝、腎、脾等有關,主要病機為瘀血阻滯,在各種因素作用下致氣血運行不暢,肢體靜脈阻滯,造成肢體廢而不用,或出現感知覺障礙、肢體疼痛麻木等情況。因此中醫藥治療從活血行氣、祛瘀通痹等方面入手[3]。本次研究應用身痛逐瘀湯,源自《醫林改錯》中氣血痹阻致身痛的經典方劑,方劑中桃仁、紅花、川芎等具有活血化瘀等功效,羌活、秦艽等可發揮祛風散寒的作用,香附、沒藥具有活血行氣的作用,川牛膝、地龍可通絡祛瘀,炙甘草用于調和諸藥。同時從現代藥理學分析,身痛逐瘀湯可起到抗氧化功效,能提高機體丙二醛水平,對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有效抑制,從而促進自由基清除,避免腦組織再灌注損傷[4,5]。此外,該方劑還具有一定的改善血液流變學作用,可抑制血小板凝聚,提高紅細胞形變能力,降低血液黏稠度,起到抗凝、抗血小板凝聚的功能。開展早期康復運動,通過關節及肢體主動被活動,對大腦殘余細胞進行刺激使其發揮代償作用,促進損傷區細胞組織再生,同時可促進大腦皮層血液循環,有助于改善患者殘障程度[6,7]。本次研究結果:2組治療前 BBS評分、Holden分級、BI評分、FMA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較同組治療前BBS評分、Holden分級、以及BI、FMA評分均大幅度提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改善效果更明顯(P<0.05);觀察組生活質量(GQLI-74)評分較對照組顯著提高(P<0.05)。從中可證實,在康復運動的基礎上聯用身痛逐瘀湯對強化平衡能力、提高肢體功能、改善步行能力具有顯著價值,可促進中風后偏癱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大幅度改善。
綜上,對中風偏癱患者實施康復訓練及應用身痛逐瘀湯,可提高整體療效,促進患者預后改善,實現理想的治療效果,具有廣泛推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