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霞
小兒支氣管肺炎又稱小葉性肺炎,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肺炎類型,常由細菌、病毒、非典型病原體等感染引起。臨床常采用止咳、消炎、抗病毒類治療為主,可有效改善患兒各項臨床癥狀,但單用效果欠佳。中醫認為小兒支氣管肺炎是由于感受外邪或者飲食不當消化不良導致體質虛弱引起,其證型可分為:風寒襲肺證、風熱犯肺證、痰熱壅肺證、痰濕蘊肺證,根據癥狀的不同可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如推拿、針灸、足浴輔助治療,以達到疏通經絡、調理臟腑,疏風散寒,宣肺止咳的目的[1]。本研究主要探討推拿、穴位貼敷對支氣管肺炎患兒炎性因子水平及呼吸功能的影響,現根據本研究所得結果進行以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此次的220例研究對象均于洪洞縣中醫醫院收治的支氣管肺炎患兒中選取,時間為2019年3月—2021年3月,將其分為對照組、試驗組,分別包括110例患兒,分組標準主要參照隨機數字表法統一進行。對照組病程2~15 d,平均(5.25±1.31)d;男患兒68例,女患兒42例;年齡5~15歲,平均(8.12±0.21)歲。觀察組;男性患兒64例,女性患兒46例;年齡4~15歲,平均(8.13±0.21)歲。對照組與試驗組患兒的病程等一般資料對比,P>0.05,提示其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故組間可進行后續的比較。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2]中關于支原體肺炎患兒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②經臨床檢查確診者;③無先天性疾病者;④患兒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其他重大疾病者;②家屬不能配合治療者;③合并有其他并發癥者等。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使用注射用阿奇霉素(海南普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73261;規格:0.5 g)加入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混勻,靜脈滴注,0.5 g/次,1次/d;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健康元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203649;規格:2 ml∶1 mg)2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中醫推拿聯合穴位貼敷:①把患兒扶抱或者讓其仰臥,把患兒上肢固定好,清肺經、推六腑各100次,完成之后力度適中的推三關100次。②患兒俯臥位,分別推肩胛骨,每側次數為100次,再按揉肺俞、大椎2個穴位,時間為1 min。③按揉膻中、豐隆,各按揉2 min。推拿時間為15 min,1次/d。推拿后配合穴位貼敷(細辛、紫蘇子、白芥子、法半夏、麻黃、牽牛子、葶藶子、延胡索各1 g研成末,與醋、蜂蜜混勻調制成糊)將制好的糊狀貼敷于患兒的太淵、膻中、天突、肺俞、腎俞、脾俞、心俞,每次貼敷6 h,5 d/周,2組均連續治療15 d。
1.5 觀察指標①參照《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特點及診治分析》[3]對比2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治愈:治療后咳嗽、發熱、肺啰音等癥狀完全消失;顯效:以上臨床癥狀明顯好轉;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減輕;無效:治療后以上癥狀無任何改善甚至加重。將以下公式作為臨床總有效率的計算依據:(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對比2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包括發熱消失時間、住院時間、咳嗽消失時間、肺啰音消失時間。③對比2組呼吸功能:采用肺功能檢測儀測量用力肺活量(FVC)及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依據全自動血氣分析儀測量肺泡氧分壓(PaO2)及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水平。④治療前、治療后采集2組患兒空腹靜脈血5 mL,經離心機(3500 r/min離心15 min)離心后,取上清,備用。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2組血清TNF-α、CRP、IFN-γ水平。

2.1 臨床療效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臨床總有效率(97.27%)與對照組(86.36%)比較,明顯處于較高水平,差異有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支氣管肺炎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癥狀改善時間觀察組發熱消失、住院、咳嗽消失、肺啰音消失時間均比對照組短(均P<0.05)。見表2。

表2 2組支氣管肺炎患兒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2.3 呼吸功能與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患兒FVC、FEV1、PaO2水平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2組患兒PaCO2水平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表3 2組支氣管肺炎患兒呼吸功能比較 (例,
2.4 炎性因子水平相比治療前,2組治療后患兒血清CRP、TNF-α水平均下降,且觀察組較對照組均低;2組血清IFN-γ均升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均高(均P<0.05)。見表4。

表4 2組支氣管肺炎患兒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例,
支氣管肺炎是由細菌、病毒、肺炎支原體感染引起的一種感染性疾病,該病多發于嬰幼兒,患兒呼吸系統較薄弱,經外界冷空氣刺激會誘發支氣管肺炎。目前對于該病多采用消炎抗感染類藥物治療,阿奇霉素可起到消炎抗感染的作用,布地奈德屬于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具有抑制氣道炎癥、抗微血管滲漏和間接松弛氣道平滑肌的作用,但是部分患兒可出現耐藥性,單獨應用效果欠佳。
中醫認為支氣管肺炎屬于“肺炎喘嗽”,中醫治療主要是以止咳、化痰及提高機體免疫力為主,中醫推拿聯合穴位貼敷,具有很好的輔助調理作用。清肺經、推六腑可清熱涼血、消腫止痛;推肩胛骨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支氣管肺炎、哮喘等癥狀;揉肺俞、大椎、膻中、豐隆可起到祛風解表、宣肺理氣的功效;推三關、風池、肩井可發汗解表,祛風明目;穴位貼敷中包含的細辛外散風寒、內祛陰寒、止痛、鎮咳;紫蘇子降氣消痰、止咳平喘;白芥子寒痰喘咳;法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麻黃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葶藶子可用于瀉肺降氣、祛痰平喘、利水消腫、泄熱逐邪;元胡用于全身各部氣滯血瘀之痛。諸藥合用,共奏消炎散熱、止咳平喘之功效[3]。多項臨床研究證實中醫推拿、穴位貼敷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相較于單獨的常規西藥治療不良反應較少,可顯著縮短癥狀緩解時間,加快康復進程,同時聯合個性化干預可提高患兒的依從性,輔助提高治療效果[4,5]。經本研究結果分析可發現,觀察組患兒臨床治療后的總有效率、FVC、FEV1、PaO2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各項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aCO2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推拿、穴位貼敷可有效改善支氣管肺炎患兒的臨床癥狀,改善肺功能,提高治療效果,與陳瑩等[6]研究結果相符。研究表明,TNF-α是炎癥反應過程中出現最早的炎性介質,當機體感染程度加重時其水平可隨炎癥反應的加重而逐漸升高,進而加重患兒病情[7];CRP是肝臟合成的一種急性炎癥反應蛋白,當患支氣管肺炎時可對周圍細胞功能造成損傷,引發炎癥反應,導致CRP水平明顯升高;IFN-γ由有絲分裂原刺激T淋巴細胞產生,其水平變化與TNF-α、CRP均呈負相關。現代藥理學表明,白芥子中的醇提取物可抑制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加,進而減輕機體炎性損傷[8];紫蘇子的有效成分可降低氣道高反應性的作用,通過多途徑、多環節、多靶點阻斷氣道炎癥的發生[9];細辛中的細辛醚可抑制機體炎癥發生過程中滲出、白細胞游走及肉芽組織增生[10]。通過以上研究結果可知,觀察組治療后,血清CRP、TNF-α含量低于對照組,IFN-γ的含量高于對照組,提示推拿、穴位貼敷可有效降低支氣管肺炎患兒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治療效果,與王利朝等[12]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推拿、穴位貼敷可有效緩解支氣管肺炎患兒的臨床癥狀,改善呼吸功能,并明顯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但此項研究樣本量較少,值得增加樣本量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