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川 柏 冰 王 科 王士鵬 馬松濤
全髖關節(jié)置換是治療骨折、骨性關節(jié)炎等髖關節(jié)疾病終末期的有效臨床手段,可達到緩解關節(jié)疼痛和恢復關節(jié)功能的目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血紅蛋白(Hb)和紅細胞比容(HCT)下降程度與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等顯性失血量不相符,這部分難以臨床察覺、不易計量的血量丟失被定義為隱性失血(Hidden blood lose,HBL),臨床表現(xiàn)為肢體腫脹和皮下瘀斑[1]。HBL作為全髖關節(jié)置換圍手術期失血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占總失血量的30%~60%,主要發(fā)生于術后前3d,與肉眼可見的顯性失血相比,HBL更易被臨床醫(yī)師忽視,是導致術后貧血影響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重要原因[2]。應用氨甲環(huán)酸等抗纖溶藥物可競爭性抑制纖維蛋白溶解從而發(fā)揮止血作用,但同時增加術后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異體輸血則會增加溶血反應、過敏反應和疾病傳播等輸血相關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尋找一種安全、高效的干預措施降低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HBL量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HBL歸屬中醫(yī)“血證”范疇,病機與“瘀”和“虛”密切相關,中醫(yī)藥在止血鎮(zhèn)痛、補血養(yǎng)血、活血化瘀方面擁有豐富的治療經驗。本研究針對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給予補腎活血方干預,觀察對HBL和貧血狀況恢復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4月—2020年7月于臨西縣人民醫(yī)院骨科因外傷致髖部骨折擬接受全髖關節(jié)置換患者80例進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不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1。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

表1 2組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為閉合性髖部骨折;符合中醫(yī)“氣虛血瘀”的證候分類標準[3];骨折24 h內入院,3 d內接受手術,術前Hb>80 g/L;患者及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其他部位多處骨折者;病理性骨折或合并嚴重骨質疏松者;術前長期應用激素及抗凝藥物者;存在肝腎功能、凝血功能障礙者。
1.3 治療方法2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由同組高年資醫(yī)師完成,采用后外側入路實施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采用施樂輝有限公司生產的生物型假體。對照組在切開皮膚前給予氨甲環(huán)酸注射液(云南永安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5839)1 g溶解于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靜脈滴注,在切口關閉前將氨甲環(huán)酸注射液1 g溶解于0.9%氯化鈉注射液50 ml注入髖關節(jié)腔內,常規(guī)留置引流管夾閉3 h后開放,術后24 h開始給予低分子肝素注射液(齊魯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20000096),2500 IU,皮下注射,每日1次,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當Hb<80 g/L具備輸血指征。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補腎活血方口服,方藥組成:黃芪15 g,熟地黃15 g,補骨脂15 g,菟絲子15 g,當歸9 g,蘇木9 g,三七6 g,乳香6 g,杜仲6 g,土鱉蟲6 g,沒藥6 g,紅花3 g。術后12 h開始,每日1劑,自動煎藥機濃煎至200 ml,分2次溫服。2組患者均治療14 d后評估療效。
1.4 觀察指標記錄術后3 d和術后14 d時Hb和HCT水平;記錄術后3 d時總失血量、顯性失血量和HBL量,全身血容量依據(jù)CROSS方程[4]計算,總失血量=全身血容量×(HCT術前-HCT術后3 d),顯性失血量=術中失血量+術后引流失血量,HBL量=總失血量-顯性失血量+輸血量(1U去白懸紅細胞記為200 ml全血);記錄術后14 d時輸血患者的比例。

2.1 術后3 d失血量指標術后3 d時,治療組總失血量和HBL量低于對照組(P<0.01),治療組顯性失血量與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術后3 d時失血量指標比較
2.2 術后3 d時Hb和HCT指標術后3 d時,2組Hb和HCT均較術前下降(P<0.01),治療組下降程度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3。

表3 2組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術后3 d時Hb和HCT指標比較 (例,
2.3 術后14 d時Hb和HCT指標術后14 d時,2組Hb和HCT均較術后3 d時上升(P<0.01),治療組上升程度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4。

表4 2組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術后14 d時Hb和HCT指標比較 (例,
2.4 輸血率指標治療組輸血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2組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輸血率指標比較 (例,%)
HBL的發(fā)生機制尚存爭議,主流觀點有:①血液大量進入組織間隙或關節(jié)腔隙而不參與血液循環(huán)可能為HBL的主要原因,約占HBL總量的2/3,粉碎性骨折、骨質疏松、營養(yǎng)狀況差是造成HBL量偏大的關鍵因素;②血流再灌注損失和手術創(chuàng)傷引起的溶血反應破壞了紅細胞,是造成HBL的次要原因,約占HBL總量的1/3[5]。全髖關節(jié)置換多為老年患者,機體造血和血液代償能力差,而髖關節(jié)血運豐富,手術對軟組織和骨組織損傷較大,加之術后應用抗凝藥物,造成術后HBL量偏大從而出現(xiàn)嚴重貧血。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Hb平均下降30~45 g/L,總失血量可達900~1200 ml,異體輸血率達45%~80%[6]。貧血影響術后切口愈合、骨折愈合和髖關節(jié)功能,增加了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
HBL歸屬中醫(yī)學“血證”范疇,骨折及手術金刃之傷,損傷皮肉、脈絡、筋骨,血不循常道溢于脈外成離經之血,于組織間生為瘀血阻礙脈道;加之術后氣虛體弱,氣不攝血,營血失運,統(tǒng)攝無權加重血液離經外溢。血虧則筋脈肉骨失養(yǎng),臟腑營衛(wèi)失調,不利于術后恢復。HBL主要包括瘀阻脈道之瘀血和金刃之傷后進入組織間隙的離經之血[7]。全髖關節(jié)置換病在筋骨關節(jié),必損腎傷肝,腎主骨藏精,肝主筋藏血,肝腎受損則精血不足,筋脈骨肉失養(yǎng)。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屬中醫(yī)骨傷初期,氣虛血瘀為其證候,治宜補血扶正、活血化瘀。本研究對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加用補腎活血方干預,以期減少HBL量,加速貧血狀況改善。
補腎活血方具有補腎壯筋、活血化瘀之功效,組方中黃芪益氣統(tǒng)血,熟地黃益精填髓,補骨脂補腎助陽,菟絲子補肝益腎,當歸養(yǎng)血和血,杜仲滋補氣血,以上諸藥可補益肝腎、強筋壯骨;蘇木行血祛瘀,土鱉蟲破血逐瘀,紅花散瘀止痛,三七活血止血,乳香通經活血,沒藥消腫生肌,以上諸藥可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中醫(yī)治血強調“止血、祛瘀、寧血、補虛”四法,補腎活血方注重補肝腎之虛,止外溢之血,祛脈道之瘀,寧奔流之血,充分發(fā)揮中藥的雙向調節(jié)作用,益氣止血而不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活血化瘀而不增加顯性出血量,尤其適用于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HBL的控制。
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紅花、土鱉蟲、杜仲、乳香等均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可降低術后因缺血再灌注損傷引起溶血反應致紅細胞的損傷;三七、沒藥能通過增加血液中凝血酶含量、增強血小板功能發(fā)揮止血作用;黃芪、熟地黃、菟絲子、當歸等具有提高骨髓造血功能,促進紅細胞的產生,發(fā)揮補血作用;紅花、蘇木、當歸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促進纖維蛋白溶解而發(fā)揮抗血栓形成作用[8]。補腎活血方可能通過抑制溶血反應、增強止血功能、抗血栓形成及補血作用等多靶點、多環(huán)節(jié)、多途徑的方式,減少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HBL量,快速改善機體貧血狀態(tài)。
本研究觀察到術后3 d時,治療組HBL量和總失血量明顯低于對照組,Hb和HCT下降程度低于對照組,說明補腎活血方在減少術后HBL量方面發(fā)揮了積極的治療作用,術后14 d時,治療組Hb和HCT上升程度高于對照組,顯示補腎活血方可有效改善骨髓造血功能,加速紅細胞成熟從而起到快速改善貧血狀況的作用。在補腎活血方有效減少HBL量和快速補血的雙重作用下,治療組輸血率明顯低于對照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