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石 倩 王 雷
帕金森病歸屬于運動障礙類疾病,是一種常見于中老年人的神經系統變性性疾病。臨床上表現為震顫、強直、少動(運動徐緩)、姿勢異常和姿勢反射障礙等[1]。目前對于此病尚無根治性治療,且長期口服藥物不良作用明顯,給病患的身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而中醫學的介入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的運動癥狀,還可以減少西藥的用量從而減輕西藥的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筆者采用止顫一號方聯合針刺顱底七穴治療帕金森病30例,臨床療效斐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通過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徐州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前來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徐州市中醫院針灸腦病科病房及門診求診的帕金森病患者60例。治療組30例,年齡最小49歲,最大85歲;病程在18~30個月;H-Y分級1~3級,其中1級1例,1.5級4例,2級10例,2.5級10例,3級5例。對照組30例;年齡最小53歲,最大85歲;病程在18~30個月;H-Y分級1~3級,其中1級0例,1.5級4例,2級13例,2.5級11例,3級2例。2組患者上述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1。

表1 2組帕金森病患者基礎資料比較 (例,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2016中國帕金森病診斷標準[2]。中醫診斷標準參照1992年中華全國中醫學會老年醫學會《中醫老年顫證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試行)》[3],辨證屬肝腎陰虛型。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改良H-Y分級<4級;③患者近期未接受中藥及針刺治療并愿意接受治療;④簽署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①帕金森綜合征及帕金森疊加綜合征患者;②有嚴重的肝腎功能異常、心功能不全、造血系統異常等疾患或合并惡性腫瘤者;③有軀體化障礙等精神疾患者及不能配合者。
1.5 治療方法2組患者一般治療均口服同一劑型多巴絲肼片(美多芭),每次半片,每天3次,飯前1 h或飯后1.5 h口服。2組患者均采用針刺治療,針刺顱底七穴,取穴天柱(雙)、啞門、完骨(雙)、風池(雙)。操作方法:患者取俯臥位,局部用碘伏進行消毒后用0.35 mm×40 mm華佗牌針灸針進行針刺,啞門施針應以下頜方向徐徐刺入1.2寸,在0.5~1.0寸間提插至得氣后不再行針,嚴格遵守操作要領防止損傷延髓;完骨施針應以鼻尖為準刺入1寸;風池施針應以對側鼻尖為準刺入1.2寸;天柱施針時針身應與皮膚呈90°刺入1寸; 除啞門外全部施以捻轉補法至針下得氣后,以2次/s捻轉2 min留針40 min,20 min行針1次。每周針刺5 d。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止顫一號方,藥物組成如下:熟地黃15 g,生地黃15 g,當歸15 g,白芍15 g,鉤藤15 g,制何首烏15 g,枸杞子15 g,黃芪24 g,白術10 g,天麻10 g,防風10 g,威靈仙10 g,全蝎6 g,蜈蚣2條。中藥均由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徐州市中醫院中藥房統一煎煮提供,分早、晚2次飯后30 min溫服,1劑/d。2組患者均需連續治療2個月。
1.6 觀察指標①2組患者進行帕金森病評定量表(UPDRS)[4]評分,本研究評價其中Ⅱ、Ⅲ部分,Ⅱ部分為日常生活活動,Ⅲ部分為運動檢查,治療前后各評價1次。②記錄2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問卷(PDQ-39)評分變化。

2.1 UPDRS評分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2組患者UPDRS-Ⅱ,UPDRS-Ⅲ評分均明顯降低(P<0.01);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治療后,UPDRS量表上述評分降低更加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帕金森病患者UPDRS評分比較 (分,
2.2 生活質量問卷(PDQ-39)評分與治療前相比較,治療后,2組患者PDQ-39均明顯降低(P<0.01);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治療后,PDQ-39評分降低更加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質量問卷(PDQ-39)評分比較 (分,
2.3 安全性評價本次研究治療過程中沒有出現嚴重的不良事件。治療前后完善肝腎功能、血常規均未有出現異常。對照組出現2例暈針反應,起針平臥休息后癥狀緩解,安撫患者情緒再次針刺治療后未出現暈針情況。治療組出現1例口服中藥后以輕度腹瀉癥狀為主,告知患者可繼續服用,2~3 d癥狀緩解,實驗組未出現暈針現象。
此病屬于中醫“顫證”等范疇。《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指出此病發病與肝相關。《素問·脈要精微論》:“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可見病變與“髓”有關,而腎主骨生髓,說明此病發病與肝腎不足密切相關。多數醫家認為此病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為肝腎虧虛,標實以風陽、痰濁、瘀血為主。王雷教授結合多年臨床經驗臨證以止顫一號方加減,有補益肝腎兼熄風活血之效。方中熟地黃、生地黃滋陰補腎生津;當歸、白芍、制何首烏、黃芪、白術補肺脾氣,氣血充則肝有所養,使筋脈得養;枸杞子滋陰養肝以熄風;威靈仙、鉤藤、天麻、防風平肝祛風,止痙通絡,與白芍合用可柔肝養血斂陰;蜈蚣、全蝎熄風鎮痙,通絡止痛。全方共奏補益肝腎之陰、熄風舒筋止痙之效。諶盈帆等[5]通過補腎活血方(肉蓯蓉15 g, 山萸肉10 g, 川芎10 g, 當歸10 g, 丹參15 g, 赤芍20 g, 石菖蒲15 g, 蜈蚣2 g)觀察帕金森病模型小鼠TLR4/NF-KB信號通路,結果發現補腎活血方能通過抑制TLR4/NF-KB信號通路,進而降低炎性因子和Caspase-3 蛋白表達,減輕炎癥反應,抑制細胞凋亡,減少DA能神經元損傷。姜梅等[6]通過頻數分析法研究顫證的用藥規律,發現治療顫證以滋陰養血熄風為主,核心藥物是白芍、天麻、熟地黃、當歸等;配以解表藥、活血化瘀藥、清熱藥、化痰止咳平喘藥等,基本病機為筋脈失養、肝風內動。門慧[7]從Nrf2信號通路研究健脾益腎通絡方(熟地黃20 g, 桂枝10 g, 白芍15 g, 白術12 g, 雞血藤 15 g)治療急性帕金森病小鼠的作用機制,結果發現健脾益腎通絡方可以改善MPTP誘導的PD小鼠的運動遲緩癥狀、可以減輕MPTP誘導的多巴胺能神經元的損傷、可能通過激活AMPK/Nrf2通路增強HO-1的表達,發揮抗氧化作用。
“顱底七穴”是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陳楓等首次公開提出的經驗效穴。七穴均屬于陽經穴,啞門屬督脈,與陽維脈相交,統領一身之陽,主陽氣之運行;風池、完骨屬膽經,均可熄風平肝陽,為治療帕金森病的常用效穴。天柱屬足太陽膀胱經,其穴在風池、啞門之間,三者呈半環形分布,可以加強穴位刺激及療效。《素問·脈要精微論》云:“頭者,精明之府”,頭是經氣匯聚集結的重要部位,屬陽中之陽,完骨、風池、天柱、啞門諸穴均位于顱底,順次相依,治療帕金森病可直達病所[8]。有學者研究發現,針刺風池能夠調節體內多巴胺含量改善功能[9]。劉義等[10]研究發現,針刺風池、完骨、啞門可干預快樂素5-羥色胺的分泌,對改善情志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治丁銘等[11]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分析針灸治療帕金森病的取穴規律,結果發現風池等是常用腧穴,腧穴所屬經脈多見于督脈、足少陽膽經等。
綜上所述,針藥聯合治療帕金森病可收獲較好的臨床效果。當然也存在諸多問題。如樣本量少,沒有設置單純西藥組,中藥辨證分型沒有統一規范,針刺操作取穴及手法均能影響效果等。在以后的研究中可進一步完善PD中醫療效標準,采用大樣本的系統研究,并追蹤遠期療效,并進一步研究其生理病理參與機制,為臨床療效的提高,做好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