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福有 王麗娜 孫亞男 賴斯蝶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及工作、學習壓力的增大,人們常處于壓抑、緊張狀態,失眠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現象。失眠癥是以睡眠時間不足、睡眠質量差為主要表現的一類疾病,輕者伴有頭痛、健忘、頭暈等癥狀,重者可出現神經衰弱,甚至造成猝死[1]。西醫針對失眠治療多采用咪達唑侖、艾司唑侖等催眠藥物,臨床癥狀可得到一定改善,但無法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且長期服藥不良作用大,易產生反跳反應、依賴性。中醫學將失眠稱之為“不得眠”“不寐”,依據中醫辨證論治發現肝郁脾虛型為常見證型,治療的關鍵在于疏肝解郁、理氣健脾[2]。中醫學對于失眠具有深刻的認識,中藥、針灸療法安全有效,可有效彌補西醫治療的不足。鑒于此,本研究探討肝郁脾虛型失眠患者應用針刺聯合四逆散加味治療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佳木斯中醫院2018年7月—2021年1月收治的90例失眠癥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45例。符合《中國失眠癥診斷和治療指南》[3]西醫的診斷標準:以睡眠障礙為主要表現,伴有睡眠不深、難以入睡、易醒、多夢等癥狀;失眠引起精神活性效率下降、苦惱,妨礙社會功能;每周睡眠障礙發生≥3次,且持續>1個月。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醫肝郁脾虛型的診斷標準:主癥:入睡困難,神疲乏力,胸悶脅痛,煩躁易怒,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頭暈目眩,舌苔白或薄黃,舌質紅,脈弦或沉弦。對照組中男23例,女22例;年齡21~65歲,平均年齡(38.42±4.05)歲;病程2~18年,平均病程(11.02±1.40)年。觀察組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23~63歲,平均年齡(38.51±4.11)歲;病程3~16個月,平均病程(10.89±1.36)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年齡20~65歲;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語言、認知功能正常;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近1個月內使用失眠藥物治療者;妊娠期或哺乳期者;對本研究所使用藥物過敏者;合并惡性腫瘤者;無法耐受針刺治療者;對藥物、酒精依賴者。
1.3 方法對照組服用艾司唑侖(福元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4023805)治療,1 mg/次,1次/d,睡前口服。觀察組加用針刺聯合四逆散加味治療,①四逆散加味組方:茯苓、白芍各15 g,酸棗仁、枳實、炙甘草、白術、柴胡各10 g。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溫服,1劑/d,連服5 d,之后休息2 d。②針刺:取氣海、神門、關元、百會、神庭為主穴,取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太沖為配穴。常規消毒上述所選穴位,采用一次性毫針針刺相應穴位,百會、神庭采用小幅度捻轉補法,頻率為2 r/s,以患者感針下脹痛向四周擴散為度;氣海、關元采用提插捻轉補法,重插輕提,頻率為1次/s,以患者感針下灼熱脹痛或針感向腹下擴散為度;三陰交、足三里采用提插補法,重插輕提,頻率為1次/s,以患者感針下腹痛或針感向上傳導為度;神門采用小幅度高頻捻轉法,頻率為1次/s,以患者感針下灼熱痛或針感向上傳導為度;太沖、陽陵泉采用大幅度高頻率捻轉瀉法,使患者產生酸、麻、脹、痛、重感。留針30 min,每2 d治療一次。2組均連續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80%,失眠癥狀消失,總睡眠時間>6 h為痊愈;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為60%~79%,失眠癥狀依然存在但總體情況明顯改善,總睡眠時間增加>2 h為顯效;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30%~59%,失眠癥狀有所改善,總睡眠時間增加≤2 h為有效;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其中中醫證候積分是將所有中醫癥狀按照無到重度計0~3分,然后將所有癥狀積分相加。②睡眠狀況:采用多導睡眠呼吸監測分析系統于治療前、治療4周后檢測患者睡眠狀況,記錄慢波睡眠時間和快動眼睡眠時間,檢測時間從晚上10:00至次日7:00。檢測前囑患者穿寬松衣褲,避免大量飲水,并在檢測當天停止午休。③睡眠質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5]于治療前、治療4周后評定,包含19個自評條目和5個他評條目,第19個自評條目和5個他評條目不參與積分,剩余條目組成含睡眠質量、睡眠時間等7個成分,采用4級(0~3分)計分法,分值為0~21分,睡眠質量與評分呈負相關。④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頭暈等。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失眠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睡眠狀況2組治療后慢波睡眠時間、快動眼睡眠時間長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失眠患者睡眠狀況比較
2.3 睡眠質量2組治療后PSQI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失眠患者PSQI評分比較 (例,
2.4 不良反應治療期間,2組患者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失眠癥的發生與情緒、遺傳、環境、精神疾病等因素有關[16]。中醫學認為,失眠病位在心,與肝、脾密切相關,肝主疏泄、藏血,情志不暢則導致肝失疏泄,肝氣郁結,氣機不暢,郁而化火,擾動心神,發生不寐;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是氣血生化之源,勞倦、飲食、情志等因素均可導致脾受損,氣血生化乏源,氣機、陰陽失調,引起睡眠障礙[7,8]。肝脾生理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充足,神可安寧,故治療失眠應以疏肝理脾為基本原則。
針刺以經絡理論為基礎,擅長調和陰陽,中藥以臟腑理論為基礎,擅長調理臟腑。本研究針藥聯合應用于失眠患者治療中,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慢波睡眠時間、快動眼睡眠時間長于對照組,PSQI評分低于對照組,治療期間2組未見明顯不良反應,表明在肝郁脾虛型失眠患者中應用針刺聯合四逆散加味治療效果確切,利于改善睡眠狀況,提高睡眠質量,安全性高。本研究選取氣海、神門、關元、百會、神庭為主穴,取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太沖為配穴,針刺氣海益氣助陽、調經固經,配三陰交養陰填精、固腎培元;針刺的神門可補益心氣,配內關、三陰交可治健忘失眠;針刺元關補益元氣、培腎固本;針刺百會、神庭可安神定志、醒腦開竅;針刺足三里、三陰交可健脾祛濕;針刺陽陵泉可通經活絡、行血祛瘀;針刺太沖可平肝息風、通絡止痛、清熱利濕。四逆散加味方中白術、茯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白芍平肝止痛、養陰養血;酸棗仁養心補肝、開胃健脾、寧心安神;枳實、柴胡理氣除痞;炙甘草調和諸藥。全方配伍共奏開胃健脾、養心補肝、寧心安神之效。現代藥理研究顯示,酸棗仁具有抗驚厥、鎮靜催眠的作用,并能夠影響慢波睡眠的深睡階段,提高睡眠質量;白芍對中樞系統有抑制作用,可延長睡眠時間,并具有護肝作用;茯苓具有鎮靜、寧心、保護心臟、調節免疫功能等作用[9,10]。針刺可調節患者睡眠結構,穩定腦電活動,延長慢波睡眠時間和快動眼睡眠時間,達到助眠作用,在此基礎上聯合中藥治療,可兼顧其他癥狀,2種治療方法互相補充,臨床療效更佳[11,12]。
綜上所述,在肝郁脾虛型失眠患者中應用針刺聯合四逆散加味治療,有助于提高睡眠質量,改善睡眠狀況,且見效快、安全性高,患者易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