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靚
高血壓病主要是指患者體循環的動脈壓增高,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高血壓病分為原發性以及繼發性2種。臨床由于病情發展,常會出現腦卒中,心肌梗死以及心力衰竭等并發癥狀[1]。目前,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發展,高血壓病癥狀的發病率上升。繼發性高血壓又稱癥狀性高血壓,主要是繼發于某種疾病而引起的血壓增高現象,臨床血壓升高僅為臨床癥狀,在繼發性高血壓中,由于頸椎病所引起的血壓升高情況較為常見。該類疾病的發展主要與頸椎底動脈供血異常以及交感神經受到刺激所引起的功能性紊亂有關。常采用降壓藥物進行治療,但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目前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采用頸部整脊配合藥物治療[2]。但是,探討頸部整脊配合降壓藥物對伴頸椎病高血壓病患者的臨床影響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以采用強化健康宣教進行護理的精神科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頸部整脊配合降壓藥物對伴頸椎病高血壓病患者的臨床影響的療效觀察,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2月—2021年3月江西省腫瘤醫院收治的高血壓病伴頸椎病的患者92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觀察組(46例)和對照組(46例)。對照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24~69歲,平均年齡(52.16±2.94)歲;病程1~7年,平均(3.68±1.08)年;頸椎病類型:神經根型頸椎20例,脊髓型頸椎病19例,混合型7例。觀察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22~69歲,平均年齡(51.96±2.55)歲;病程2~8年,平均(3.85±1.07)年;頸椎病類型:神經根型頸椎21例,脊髓型頸椎病17例,混合型8例。
1.2 診斷標準①高血壓病:根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3]進行診斷,收縮壓≥140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張壓≥90 mm Hg。②頸椎?。夯颊吲R床表現與影像學觀察到的相符,確診為頸椎病,具有典型的頸椎病臨床表現,檢查出現不穩定的關節骨質增生伴有交感癥狀[4]。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患者臨床出現頸部疼痛,受壓神經分布出現肌力減退癥狀;經X射線檢查后病變組織部位出現關節增生,椎間隙變??;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好,配合治療;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患者具有心、肺、腎等功能性障礙;患者具有神經疾病,并且意識不清晰;對治療藥物具有過敏癥狀;具有凝血功能障礙;患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具有嚴重的心腦腎器官疾??;椎管腫瘤以及骨質增生現象。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降壓藥物治療。硝苯地平緩釋片(浙江泰利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1088),患者口服使用15 mg,早晚各1次[5]。觀察組采用頸部整脊配合降壓藥物進行治療?;颊咴谥委熎陂g選取坐位,醫護人員站于患者背后,動雙側背部,用法重點揉患者大椎到至陽的脊柱兩側,推拿風池以及肩井穴5次,治療中患者頭部前傾,醫護人員雙手拇指自上而下反復推拿提項肌2 min[6]。①定位旋轉復位法:該方法適用于臨床患有頸上段棘突偏歪的患者,患者端坐在凳子上,全身放松,醫護人員站在患者后側,選取棘突偏向的左側為例,醫護人員用右手拇指按壓棘突的左側,控制患者的頭頸部前屈。醫護人員俯身用胸部按壓患者頭部,使之在治療過程中保持角度不變,醫護人員彎曲左手肘關節處,用肘部托起患者下頜,前臂固定患者面部,達到在一定角度上做上提旋轉運動,當患者頭部左轉到最大限度時,醫護人員使患者頭部繼續向左上方做超極限運動,同時用右手按壓另一側棘突,發出響聲,再將頭部歸位,檢查效果,棘突右偏時,方向相反[7]。②理筋手法:臨床適用于肌肉痙攣的患者,對于該類患者醫護人員在用點揉、按、彈等手法使患者頸部肌肉放松,促進恢復。主治醫生雙手放在患者頭部2側,分別按揉患者太陽、太沖、風池、三陰穴等各1 min,之后搓揉上肢部位,結束治療全套的手法保持半小時[8]。
1.4.2 觀察指標①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情況。主要包括收縮壓,舒張壓,24 h平均收縮壓以及舒張壓。測量方法:根據患者情況選取袖帶,測量應選擇符合大多數人群的氣囊袖帶。在被測前半小時避免劇烈運動,測量時裸露右臂,老年或糖尿病患者應站立測量,每日測血壓1次,取一周血壓平均值為治療前常規血壓。使用汞柱式血壓計反復測量,重復多次。②包括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疼痛程度,0~10分,分數越高表明疼痛越重;評估治療評分(JOA)對患者四肢運動,感覺情況,肢體感覺功能以及膀胱功能等4個方面進行評估,0~29分,分數越低功能越差。

2.1 血壓情況2組治療前血壓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收縮壓、舒張壓以及24 h平均收縮壓以及舒張壓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高血壓伴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情況比較
2.2 臨床癥狀評分治療前,2組患者VAS、JOA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JOA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高血壓伴頸椎病患者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分,
目前頸椎病發病率上升,臨床表現為頭痛、頭暈、視線模糊、心悸、胸悶等不良現象,由于病情發展使患者體內交感神經出現興奮或抑制。該類疾病會出現頸部肌肉緊張、僵硬以及按壓痛和生理彎曲消失等功能性障礙,還會出現血壓異常升高或降低[9]。臨床頸椎病患者常伴隨有血壓升高現象出現,該類疾病的患者自身血壓升高幅度有限,常局限于輕度血壓升高。另一方面,相對于其他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患者對常規降壓藥物依從性不高,單純使用降壓藥物進行治療,不能達到控制血壓的目的,主要特點是該類患者的血壓升高往往伴隨頸椎病情發展而反復出現。由于頸椎病患者治療不當會出現長期高血壓現象,嚴重的還會引發腦卒中以及其他心腦血管疾病。目前隨著社會改革以及工作方式的改變,頸椎病患者數量增多,伴隨有高血壓病的患者人數也不斷增長,目前常采用頸部整體法配合降壓藥物進行處理,能夠實現調節控制血壓的效果。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收縮壓,舒張壓以及24 h平均收縮壓以及舒張壓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臨床對于患有高血壓伴頸椎病患者采用頸部整脊配合降壓藥物進行治療,可以降低患者血壓,控制病情發展。高血壓伴頸椎病是高血壓病癥的一種表現,主要是因為脊柱力學不平衡導致的張力失衡,骨骼錯位,嚴重壓迫頸部神經血管造成的血壓升高現象,該類疾病對患者損傷較大。臨床常使用硝苯地平片進行治療,該列物質屬于鈣離子拮抗劑,能夠阻滯鈣通道進入人體細胞,同時使患者平滑肌張力下降,增加血流量,提高患者體內供氧量[10]。硝苯地平緩釋片能夠在用藥后釋放藥物作用,但通常用藥時間過長導致患者體內無法控制血壓變化,因此臨床采用的頸部整脊治療能夠達到疏通經絡,調節氣血的效果。同時從三維角度上糾正頸椎關節錯位,恢復關節的耦合運動,有效解除對周圍神經的壓迫和刺激,促進患者恢復,降低控制血壓。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JOA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臨床對于高血壓伴頸椎病患者采用頸部整脊配合降壓藥物進行治療,可以降低臨床疼痛,提高肢體功能,促進頸椎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臨床對于高血壓伴頸椎病患者采用頸部整脊配合降壓藥物進行治療,可以降低患者血壓,控制病情發展,可以降低臨床疼痛,提高肢體功能,促進頸椎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