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 張 溶
在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的隨機現象.而統計與概率正是研究隨機現象規律的學科,為人們解決現實問題提供重要思路.進入21世紀,統計知識與數據分析觀念是每位公民必備的基本素養.“統計與概率”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開展實踐性活動,通過收集、整理、描述數據的過程體會數據的隨機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與應用意識[1].
本次調查以樂山市發展程度不同、發展理念不同的 5 所中學的 116名教師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了解“統計與概率”實踐性作業設計實施的真實情況.表1分別展示了對應問卷設計題目的維度和數量等情況,一共16道題,分別從這些題目進行各個維度方面的分析.數據采用SPSS社會統計學軟件進行管理.

表1 教師調查問卷內容情況分析表
基于問卷調查結果,筆者對“統計與概率”實踐性作業的現狀進行簡要歸納與總結.
在“統計與概率”培養目標和作業目標調查中,其中,大部分教師能夠準確地說出“統計與概率”在培養學生學習時的主要目標和布置作業時的目標,有9%的教師并不能夠準確地說出.所以,由調查可知,大部分教師具備理解相關目標的理論素養.
“統計與概率”的應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約70%的教師認為,很有必要布置“統計與概率”實踐性作業.約70%的教師認為“統計與概率”實踐性作業更有助于學生在數學學科的學習,并且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由調查可知,教師對實踐性作業的重視程度較高,在意識層面能夠認識到實踐性作業在促進學生學習方面的作用.
教師設計“統計與概率”作業大多源自教材或教輔資料,“非常符合”占 33%,在這些數據當中,“比較不符合”就已經占到了12%.作業涉及的內容中,有大部分都源于日常生活中所出現的問題,選擇也都是“非常符合”的教師,大約有25%,有13%的教師選擇的是“不符合”.由調查可知,在設計實踐性作業時,教師以教材或教輔資料作為主要參考依據,并且與實際生活中可能會出現的現象進行結合.
教師設計實踐性作業時,選擇合適的內容是關鍵環節.內容設計要適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具有生活性、趣味性與應用性等.在意識層面教師能夠認識到作業素材與學生生活的結合,但在實際教學中受限于精力、時間等因素,作業素材大部分仍來源于教材和教輔資料.教師呈現的情境與學生生活相差甚遠,學生的思維受限,偏離實際生活.
“統計與概率”作業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結合生活情境,提高學生參與作業的積極性,關注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的感受與困難,實現學生應用意識和數據分析觀念的培養.調查中,約 72%的學生認為實踐性作業很有趣,一半以上家長支持教師布置實踐性作業.因此,具有趣味性的實踐性作業,能吸引學生參與實施過程.大部分家長支持實踐性作業,充分體現家校合作的理念.
調查顯示,約有70%教師采用多樣化方式評價作業,采用單一評價方式的教師約占11%.另外,教師在評價學生實踐性作業時,采用表現性評價方式以及讓學生參與評價的教師相對較少.
作業評價是作業系統中的重要環節,可以對教師教學效果進行有效反饋,并判斷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實踐性作業不同于練習型作業,學習結果的呈現是多樣化的,包括手抄報、心得體會、匯報等,從而增加了教師作業評價的難度.大部分教師關注作業是否完成,以結果作為評價依據,而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不利于維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更新“統計與概率”相關專業知識,提升數學教學知識與能力.在充分把握教材內容基礎上,研讀課程標準中“統計與概率”的相關教學要求,把握“統計與概率”實踐性作業的真實性、隨機性和多樣性特征.
“統計與概率”是應用數學的典型代表,實踐性作業設計要有助于學生體會“統計與概率”的真實性.大多數情況下,統計調查流于形式,并沒有付諸實踐,導致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因此,在設計實踐性作業時,要設計與學生切實相關的主題.例如,統計班級學生對各學科的喜愛程度后,可充分利用統計數據為教師提供反饋信息,從而進行針對性教學.在此過程中,學生感受到數學與自身密切相關,體會到統計調查的必要性.現實世界中具有眾多隨機現象,可讓學生利用“統計與概率”的知識完成實踐活動,體驗知識應用的廣泛性和隨機性.在確保數據真實性與準確性的基礎上,體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得到不同的數據分析結果.例如,在統計班級學生上學出行方式時,統計結果可能因天氣因素而不同.學生在分析數據過程中,體會相同的數據有多種分析方法,需要根據背景選擇合適的方法,體會實踐性作業的多樣性特征[2].調查統計時,可采用問卷、訪談等多種方式,統計圖表的呈現方式同樣具有多樣化.教師可幫助學生思考采用何種方式,以提高效率與質量.
例如,設計“統計調查”的作業時,采用開放性的問題:我們已經統計了班級不同出行方式的人數,請你繪制成統計圖,并回答下列問題:
(1)哪種出行方式最常見?
(2)哪兩種出行方式使用程度差不高?
(3)圖中各部分數據代表了什么?
初中階段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處于發展過程中,對抽象知識的理解需要形象的事物支撐.教師可設計多種形式的“統計與概率”實踐性作業,例如調查統計、動手操作、游戲活動與融入信息技術等形式的作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作業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設計調查統計形式的實踐性作業,需要學生在現實情境中收集數據,對數據進行整理、描述與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3].例如,前文所提到的出行方式調查則屬于調查統計類作業,旨在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設計動手操作形式的作業,能加強學生借助實踐活動對抽象數學知識進行形象化理解.例如,繪制統計圖時,學生不僅需要單純繪制某種圖表,還需要對圖表中的數據進行深入分析.
例如,在“數據的集中程度”教學中,設計學生可操作的實踐性作業:學校為了解初三年級學生的身高情況,隨機抽取50名學生的身高(身高單位:cm),所得部分資料如下表2:

表2
若將數據分成8組,取組距為4 cm,制作相應的頻率分布表.請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統計數據,學生身高的眾數、中位數各是多少?
(2)你還能設計其他形式的統計圖表嗎?
設計游戲活動形式的作業,以游戲的形式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增強學生完成數學作業的主動性與能動性,有效地化“外驅”為“內需”[4].例如在“概率初步”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游戲讓學生感受事件的不確定性和隨機性.如擲骰子、模球和扔硬幣等游戲,使學生在活動中感悟、體會數學的魅力,增強數學學習自信心.另外,教師可以在“統計與概率”的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利用多媒體將抽象的數據形象化.“用頻率估計概率”的內容中,用散點圖展示出數據的變化趨勢,隨著試驗次數的增加,數據不斷接近某一固定值,以此幫助學生直觀感知.
例如,在利用社會熱點作為“統計與概率”的實踐性作業時,學生調查新冠肺炎情況的過程中,需要利用網絡資源中的官方數據.教師可設計以下實踐性作業:
利用網絡資源收集一周之內,國內感染新冠病毒的新增人數的相關數據,并將其制成對應的統計圖,形成更加簡明的分析報告, 并且在完成以上任務之后,對新冠病毒相關的信息進行分析.
大部分傳統的數學作業,主要采用書面文字形式作為主題,形式單一,稍顯枯燥.而實踐性作業需要學生進行實踐活動,作業更生動形象化.評價實踐性作業時,教師要注意學生在實施過程中的多元化表現,可以采用學生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和教師總結評價相結合的方式.
在初次評價中,可采用學生自我評價的方式自我審查,對實施過程與結果的滿意程度進行等級評價,總結自身學習經驗與不足之處,使評價更客觀、真實可靠.某些“統計與概率”實踐性作業可適當安排小組合作完成,作業評價可結合小組間評價與組內評價方式.進行組間評價時,教師需設計具體明確的評價標準,對其他小組進行客觀評價.例如,在評價統計調查時,需關注數據收集、數據整理的各環節.小組在合作過程中對成員了解更深入,則評價更具有具體性與針對性,這種評價方式能幫助教師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補救措施.在總結性評價時,教師要考慮“統計與概率”實踐性作業的特點,注意作業完成的質量,是否積極思考,態度是否認真,從而對作業形成綜合性評價.另外,在定性評價時,教師應以鼓勵為主,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統計與概率”實踐性作業需要足夠的時間與空間,不僅需要學校提供資源,還需要家庭與社會提供支持.例如,家長可以為學生提供操作的資源和空間,對實施的問題提供指導,對實踐性作業進行監督.學??梢詾閷W生提供專業性支持,為家長提供“統計與概率”實踐性作業的實施指導手冊,積極開展家校研討.隨著“統計與概率”難度的提升,在完成難度較大的作業時,學生可以利用社會網絡資源搜索資料.
為充分發揮數學作業的價值,教師應該根據數學知識的特點,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恰當的作業形式,使學生在多樣化的數學作業中鞏固知識、提升能力,為今后數學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初中階段的“統計與概率”課程內容中設計數學實踐性作業,教師應該不斷優化實踐性作業的設計、實施與評價環節,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