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淼
(1.無錫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 江蘇 214063;2.北京大學 北京 100871)
企業擴張是企業規模由小到大、競爭能力由弱到強、經營管理制度和企業組織結構由低級到高級的動態過程。經濟學觀點認為,企業擴張的動因是分工的必然結果,企業擴張的戰略目標是企業實現長期利潤最大化,技術創新是企業擴張的源動力。企業的本質決定了企業追求擴張,擴張是企業普遍追求的發展目標。從組織制度角度來看,企業擴張是團隊效率在市場價值增值上的反映。企業擴張有外生決定論和內生決定論兩個決定邏輯,是由外生因素和內生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創業企業能夠快速整合、建立重構內外部資源,形成新競爭優勢、新市場需求,甚至新技術,是推動企業增長的誘因,企業管理能力的增強是企業擴張的動因。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擴張可以帶來規模經濟、范圍經濟效應。通常情況下,企業增長得越快,創業者越成功,創業企業擴張邊界與最高管理者及團隊持有的價值觀具有重要關聯。
在古典經濟學理論中,企業被抽象為在市場和技術的約束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投入-產出的轉換器,企業的邊界主要由生產中的技術因素決定。新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企業經營者按利潤最大化,即成本最小化的原則對投入和產出水平作出選擇,以確定企業的最佳生產規模,從而決定企業是否需要進一步擴張。
科斯企業理論認為,企業規模不是無限擴大的,交易費用的降低是企業存在擴張及替代市場的根本原因。企業降低的市場交易費用等于增加的企業組織成本時,企業的最大規模就“鎖定”了企業規模,進而達到了靜態均衡。當既有靜態均衡被打破時,企業規模將繼續趨向擴張;反之,企業邊界就會受到抑制和收斂。
彭羅斯認為,企業管理能力的狀況與企業擴張的可能性高度正相關,企業的規模取決于企業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企業內部資源、企業家才能決定企業擴張的方向、競爭路線及上限。創業企業的決策水平和經營才能是企業有效邊界的制約因素,越過這個邊界,較高的企業組織成本會影響創業企業的生存及發展。
創業企業(團隊)要根據內外要素變化適時匹配發展資源,遵循創業企業擴張主義的成長邏輯(見表1),科學管理能力邊界、技術邊界、效率邊界、產品邊界、創新邊界、市場邊界及擴張邊界,最終才能實現創業企業的基業長青。

表1 創業企業擴張主義成長邏輯
創業企業擴張要遵循擴張戰略的基本邏輯。處在成長期的創業企業,擴張要和擁有的資源高度匹配,堅持同心圓模式,在歸核主業、聚焦主業、做強主業的同時,實施有限相關多元化戰略,以足夠的控制力、抗風險能力及獲取資源的能力為基礎,根據創業企業發展的需要,在產業鏈的上下游進行適當延伸,精耕主業相關的細分領域,建立市場風險對沖機制,提振企業核心競爭力。企業擴張成長在戰略上可分為一體化擴張和多元化擴張:
第一,一體化擴張。包括橫向一體化(水平一體化擴張)和縱向一體化(垂直一體化擴張)。(1)橫向一體化擴張,是企業現有生產活動的擴展,并由此推行現有產品市場份額的擴大。(2)縱向一體化擴張,是企業向原生產活動的上游和下游生產階段擴展產業鏈。如小米公司向手機配件制造延伸擴展(擴張),以實現后向一體化擴張;構建小米客戶社群增值服務的新業務生態單元,以實現前向一體化擴張。企業橫向一體化擴張占據競爭優勢后就會進入縱向一體化擴張,以控制供應鏈、產業鏈市場領域,集聚市場壟斷優勢。
第二,多元化擴張。包括相關多元化(同心多元化)和不相關多元化(集團多元化),這是外延式的擴張方式,通常是成熟企業進入新的產業和新的市場采取的增長手段。而創新企業由于資源有限,主要采用內延式的擴張方式。該戰略的優勢是分散經營風險,抗擊市場風險能力強,能幫助企業在管理、銷售等方面獲得協同效應,如騰訊公司成長經歷包括單純模仿、涉足多領域及做強核心業務等戰略階段。對于創業企業而言,采用擴張戰略要謹慎,多元化戰略經營雖有很多優勢,但優勢的取得是有前提的,要弄清楚其適用條件,方可果斷踐行,因為創業企業的資源非常有限,即便過了成長期,綜合資源的積累也相對不足,對于成熟期的大企業可以采用這種戰略。綜上所述,在創業企業發展的實踐中,要考量擴張方式的有序適用與資源的高效匹配。
擴張發展的企業可以獲得很多市場發展機會,保持企業的競爭力,達到特定的競爭優勢。但是,創業企業的成長過程面臨著不確定性市場的多重誘惑,加上創業團隊個體的非理性沖動、資本無序的非理性逐利及企業發展戰略與管理決策的復雜性,使得創業企業擴張充滿風險。針對創業團隊個體、資本、商業模式及創業項目選擇等方面的非理性風險,創業者(團隊)只有采取科學的理性管理,才能有效規避創業企業擴張的風險。
第一,個體的非理性風險。個體即創業團隊或創客,其表現有:(1)激情沖動。擴張熱情來得快、降溫難,不能賭性強、理性弱,一旦決策,就要順應市場的變化,積極面對、志在必得,即便遇到很大的風險和障礙;要統籌規劃,理性謀略,一味求成會導致企業擴張的收益降低、不確定性增加,影響企業的良性發展。(2)盲目擴張。企業過快擴張會降低發展資源的支撐能力,導致應變能力下滑,可能出現企業危機或混亂;在擴張過程中,不能無序盲目,忽視企業成長能力的有效培育。有關調查顯示,創業公司的死亡,70%是因為盲目擴張,所以創業擴張要量力而行,控制企業發展階段、發展規模、發展速度與管理能力的協調匹配。(3)決策偏離。創業擴張要從企業戰略內外多因素出發,推行專業化發展,到一定時期可以采用相關多元戰略。(4)低效規模。創業企業擴張要考量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本質,抵制市場機會的誘惑,專注熟悉的產業領域,突出主業,協同整合資源。企業規模增長過快,可能導致效率和效益的下降,只追求規模而忽視效率與質量的提高會增加創業風險。
第二,資本的非理性風險。其表現有:(1)無序擴張。創業企業可以設立戰略擴張管理部門,對擴張成長的效果進行有效的適時評估,及時提出修正方案,防范資本的無序擴張。(2)過分逐利。利益回報是資本的本質使然,但要把持好資本的商業倫理,切實考量資本的社會責任。(3)過度拆借。在創業及發展企業過程中,資金(資本)短缺是常態,要選擇合規的融資渠道,保持合理的負債率,不能過分拆借,也不能吸納轉手資金或問題資金,合理控制創業產業鏈的長度,提高資金的預算及使用效果,防范資金鏈斷裂風險。
第三,商業模式的非理性風險。其表現有:(1)“燒錢”擴張模式。規模經濟、范圍經濟、網絡溢出的正向效應是創業企業擴張所期待并加以利用的,但不能過度消耗資金(資本),以持續大量“燒錢”的方式來培育需求,甚至打壓競爭對手以產生擠出效應。如狂熱一時的“共享經濟”產業,大量進入的企業“燒”掉了巨額資金后,最終只剩下一兩家企業在“殘喘”。(2)“依附”擴張模式。風力發電產業是清潔能源,有幾個大企業在產業機會窗口下迅速壯大,作為供應鏈配套企業不斷擴大產能或新創風電項目,這種擴張模式受制于“母體”大企業,存在一定的風險,非理性科學決策者切勿盲從。(3)“潮涌”擴張模式。如樂視產業集團作為國內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視頻網站,發展成涵蓋電視、手機、汽車、金融、影視等領域的多元化企業,這種過快的擴張方式,導致其在市場競爭中險象環生。
第四,創業項目選擇的非理性風險。其表現有:(1)政策空隙。要依法利用政策機會創業,不能鉆政策空隙,打“擦邊球”。(2)過剩產能。創業項目的選擇要瞄準發展容量大的產業項目,不能進入產能過剩或發展空間不大的產業。(3)技術落后。創業要選擇新穎性、前瞻性、商業轉化能力強的較為成熟的技術,不能盲目跟風模仿;如果只要產品有利可圖而忽視技術創新及新技術應用,在產品面世之時,市場需求的風向就可能已經逆轉,產品出現滯銷,創業項目自然陷入困局。(4)忽視生態。創業項目要符合環境生態標準,堅守企業發展、產品生產、市場服務的生態價值觀。
綜上所述,創業企業要想規避上述風險,需要重新定位戰略空間,即從競爭戰略思維邏輯轉變為共生戰略思維邏輯。路江涌在《共演戰略》一書中指出,在混沌的商業時代中,企業從創業到卓越,是多方資源和主體(利益相關方)共生共演、價值共創的成長結果。吳越舟在《戰略轉型與商業模式創新》一書中指出,企業發展過程呈現產業鏈關系從靜態連接型轉向動態一體型,企業協作從有限利益鏈轉向無限價值網,經營方向從規模范圍型轉向利基深耕型,經營重心從企業中心型轉向客戶中心型等商業發展趨勢。
同時,創業企業擴張成長和風險規避需要相關戰略跟進,如營銷戰略、融資戰略等。戰略目標決定著企業的發展方向,戰略選擇的準確與否決定著企業的存亡,戰略對企業的成長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戰略決策之前,對宏觀環境(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技術、環境、法律)、行業環境(行業競爭格局及行業關系)、企業內部環境(企業資源稟賦、企業發展能力)可以用PESTEL環境分析模型、波特五力模型、VRINE(價值、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可利用性)模型等進行綜合研判。一般而言,影響創業企業擴張決策的因素包括創業者對風險的態度、新創企業對外部環境的依賴性、戰略決策的緊迫性、新創企業所在行業(產業)的結構及競爭強度。在制定戰略時,常用的戰略選擇分析工具主要有BCG矩陣、GSM矩陣、波特五力模型、價值鏈模型、創業戰略矩陣、戰略鐘模型、核心競爭力模型、藍海理論及戰略地圖等。在這些思路與方法中,創業戰略矩陣、GSM矩陣、BCG矩陣及戰略鐘模型較適用于創業擴張戰略制定分析。其中,宏觀環境分析方法包括PEST分析法、外部因素評價矩陣法等;微觀環境分析方法包括波特五力模型、價值鏈分析法、波士頓矩陣分析法、內部因素評價矩陣法、生命力系統分析法等;綜合分析方法包括SWOT分析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