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敏
(河海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8)
2020年既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謀劃之年。根據別敦榮的研究,戰略規劃對高校的發展具有引領、動員、凝聚和規范等作用[1]?!鞍倌晡从兄笞兙帧焙筒粩喟l展變化的高等教育新態勢,迫切要求高校更加注重戰略規劃對自身發展的驅動作用。在我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進程中,利用文獻計量法和CiteSpace可視化分析工具,對2000—2020年以高校戰略規劃為主題的文獻進行分析,以掌握高校戰略規劃研究的發展態勢,識別該領域研究的發展歷程、發展現狀、研究熱點、演進路徑與未來發展趨勢,為高校戰略規劃管理決策部門及規劃實施主體單位開展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提供科學參考與有益借鑒。
以中國知網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作為數據源,限定CSSCI與中文核心期刊,以保證數據的權威性與代表性。充分考慮高校戰略規劃的考察范疇,構建專業檢索式為“SU=(高校+高等院校+大學+高等教育+院系+學院)*戰略規劃”,時間范圍為“2000—2020年”,檢索時間為“2020年6月15日”。
本研究所討論的高校戰略規劃,聚焦于事關學校全局發展的總體規劃。通過檢索,得到556條記錄,去除高校圖書館、國際化、信息化等專項規劃,以及各類會議通知、論點摘編、機構簡介、學科簡介、新聞、序言、專家介紹、書評、訪談等,得到249篇相關文獻。需要注意的是,關于截止檢索時間,2020年的文獻還未完整刊登,因此在分析時應將這個因素納入考量的范圍。
使用Excel對文獻題錄信息進行統計處理,使用CiteSpace對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和演進路徑以圖譜的形式直觀展現,便于科研人員和高校相關工作者了解該領域的知識全景,能夠準確把握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問題和研究前沿趨勢。
文獻年分布可以反映高校戰略規劃相關研究的熱度變化。如圖1所示,高校戰略規劃相關研究每年的發文量雖然有起伏,但總體而言呈現上升趨勢。2000—2005年為該領域研究的起步階段,年均發文3篇,這一時期恰為“十五”時期,國家印發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教育部頒布了《全國教育事業第十個五年計劃》。時值我國高等教育擴大招生規模,高等教育發生歷史性的轉折之際[2],為適應國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及人才培養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高校也進入了戰略管理的起步階段,研究主要圍繞戰略規劃的制定、可行性及必要性等方面展開。自“十一五”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教育事業的五年計劃均上升至規劃層面,有關高校戰略規劃的研究進入繁榮階段,年均發文21篇,是“十五”期間的7倍,研究主要圍繞戰略規劃的管理、規劃編制方法等方面開展,并開始研究借鑒國際知名大學的規劃理念。2011—2016年,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頒布實施,高校戰略規劃的研究進入穩定階段,年均發文15篇,研究主要轉向戰略規劃理論、戰略評估、規劃執行等方面。2016年以后,年均發文量出現波動,分析認為,在前述階段充分研究和探討的基礎上,研究進入深化期。

圖1 高校戰略規劃研究的期刊文獻年分布
在每個五年規劃的編制之年,如2005年、2010年、2015年,高校戰略規劃相關研究的發文量都比較多,由此可預估2020年該領域的發文量在現有基礎上會大幅增加??傮w來看,高校戰略規劃相關研究的各發展階段和國家規劃戰略的要求與政策緊密相連,教育主管部門的宏觀政策對此研究領域的不斷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對高校戰略規劃主題的研究主體進行統計,發現發文機構多達134所,其中高校128所,為該領域研究的絕對主體,發文量多達246篇,占比98.80%。高發文機構主要為廈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國內一流高校,它們不僅有長遠的戰略規劃、清晰的戰略目標,同時非常重視戰略規劃的相關研究,并將理論研究與戰略管理實踐相結合,有力地推動了學校戰略規劃的執行。此外,128所高校在該領域開展相關理論與實踐研究,說明戰略規劃受到普遍重視。
非高校類發文機構5家,機構數量并不多,但卻包含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等部委直屬單位或地方教育研究部門,說明國內學術界、教育界、政府層面等也在關注高校戰略規劃領域的研究,而且有的與高校共同開展研究,聯合發表研究成果,在政策方向引導上與高校形成聯動效應。高校類高發文機構及非高校類發文機構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類高發文機構及非高校類發文機構分布
關鍵詞是對文章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結論的高度凝練與概括,對高頻關鍵詞開展分析能夠揭示該研究領域的熱點主題。將文獻數據導入CiteSpace 5.7.R1軟件,對2000—2020年有關高校戰略規劃的關鍵詞提取處理,繪制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時間切片為一年,選擇“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進行切片剪裁,使得到的圖譜較為聚攏。
該圖譜由389個節點、814條連線構成。節點的大小代表關鍵詞的詞頻,詞頻越高,節點越大。節點之間的連線代表關鍵詞之間的聯系,連線越粗代表聯系越緊密,共現的次數也就越多[3]。戰略規劃、發展規劃、戰略管理、戰略實施、戰略評估、發展戰略、院校研究、戰略思維、大學治理、研究型大學、世界一流大學、案例研究等關鍵詞的節點較大,出現的頻次最多,代表了近20年高校戰略規劃領域的研究熱點。戰略規劃是該領域的研究主題,所有研究均圍繞這一主題開展、細化、延伸,國內高校的戰略規劃一般稱為發展規劃,而西方國家高校一般稱為戰略規劃。戰略管理是高校編制及執行戰略規劃的重要指導思想和執行手段,包括戰略實施、戰略評估,是戰略規劃的核心內容。發展戰略、院校研究、戰略思維是高校編制戰略規劃的前置條件,經過多方研究、對比、思考、醞釀,才能確定學校的發展戰略。案例研究是高校戰略規劃領域的重要內容,通常對世界一流大學、研究型大學的規劃文本深度剖析,在戰略規劃的方法、思路、內容等方面總結經驗,為自身提供有益借鑒。近些年來,出現的高頻關鍵詞有大學治理、組織變革、大數據、戰略保障、雙一流等,說明研究人員越來越重視以戰略規劃強化大學內部治理,進而不斷深化組織變革。其中,大數據是高校戰略規劃的信息化手段,為科學制定規劃提供數據支撐;戰略保障是高校執行戰略規劃、引導資源配置的保障措施;雙一流是國家堅持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重大政策,因此高校戰略規劃的相關研究開始與“雙一流”建設相結合,不斷契合教育領域的政策要求。
除以高頻關鍵詞分析研究熱點之外,還可參考具有較高中心性的關鍵詞。圖譜中節點的中心性反映該節點在圖中其他節點間所起的媒介和傳遞作用,一般某節點的中心性≥0.1,該節點被視為連接不同聚類路徑的重要節點,中心性越高代表其產生的媒介和傳遞作用越大。在本研究的圖譜中,戰略規劃、戰略管理、大學戰略規劃的中心性分別為0.72、0.24、0.17,可見除研究主題戰略規劃外,戰略管理是高校和學者們在該領域的關注重點。中心性在0.3以上的其他關鍵詞主要有發展戰略、戰略實施、世界一流大學、戰略評估、院校研究、辦學特色、大學治理等。
根據高頻關鍵詞分布、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結合文獻的二次解讀,將高校戰略管理領域的研究熱點進一步劃分為戰略規劃編制、戰略規劃管理、戰略規劃案例、戰略治理能力。其中,戰略規劃編制是核心內容,戰略規劃管理是重要手段,戰略規劃案例是輔助參考,最終目的是為了提升高校的戰略治理能力水平。上述4個方面關聯性強、融合度高,成為高校戰略規劃相關研究的重要熱點內容。
總體說來,在幼兒園區域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要提升活動有效性,就應該對各種硬件設施進行完善,并且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活動環境,使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得到凸顯,以此來保證區域活動開展效果的提升。
第一,戰略規劃編制。編制高校戰略規劃是將高校置身于國內外不斷發展變化的復雜形勢中,經過充分的經驗總結與吸收,面向未來發展趨勢,制定符合自身發展定位、戰略目標的綱領性文件,前瞻性地描繪“建設怎樣的大學、方向目標在哪里、建設主體有哪些、任務舉措是什么”的發展藍圖。定位準確、目標明晰、措施有力的戰略規劃能夠引導高校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不斷向既定的發展目標前進,是高校實現發展愿景、提升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指南針”。該研究熱點的代表性關鍵詞有戰略規劃理論、院校研究、戰略分析、戰略目標,主要集中于戰略規劃編制的基礎理論、研究及分析、規劃目標等方面開展相關研究。
關于高校戰略規劃的相關理論,目前學界沒有統一的標準。有學者認為競爭優勢理論、資源基礎理論、知識管理理論、動態能力理論、社會認識理論等企業管理的理論基礎同樣適用于大學[4],21世紀以來,目標導向理論、資源匹配理論、人力增值理論、組織再造理論、文化創新理論成為國內學界研究高校戰略規劃的普適性理論基礎[5]。結合教育部直屬高校“十三五”發展規劃文本,各高校均提出一個規劃期內或者更長遠的戰略目標,并圍繞目標設計主要任務和戰略舉措,以目標引導發展,這便體現出以目標導向理論作為戰略規劃的理論基礎。
通過收集、記錄和分析高校的數據與信息,提出各種可能的建議方案,并基于此編制戰略規劃,是院校研究的重要功能。眾多學者認為,院校研究扮演著高校的“參謀”“智囊”角色,是戰略規劃編制必要性、可能性與現實性的選擇,在形勢分析、戰略制定、戰略實施、戰略評估等各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6]。劉獻君認為,進入新時代,大學的決策需要通過群體化的方式共同解決問題,因此院校研究的參與者應從高教研究人員擴展到管理人員乃至全校教職工共同參與,建立院校研究協同體,共同提高戰略規劃的成功率[7]。
高校的發展并不是孤立的、單獨的,而是處于全球競爭的體系中,各種內外部因素不斷疊加、耦合、螺旋式上升,影響著高校的發展戰略及規劃編制,因此,通過戰略分析,進一步梳理問題、厘清思路,有助于形成對大學發展戰略制定的基本看法和分析思路,這種富有洞察力的判斷比提出高校發展中針對某個問題的解決辦法更有意義。SWOT分析法是高校常用的戰略分析方法,有學者針對我國高校現狀從內部環境分析(組織優勢S、組織劣勢W)、外部環境分析(外部機會O、外部威脅T)建立SWOT分析模型,對SO、ST、WO、WT 等4種情況分別制定不同的戰略,幫助高校進行適應性戰略選擇,從而凸顯優勢、扭轉劣勢,回避威脅、抓住機遇,實現戰略發展[8]。也有學者從大學發展的一般環境和特殊環境進行外部環境分析,從大學發展的組織范式、資源、能力進行內部環境分析,形成大學發展戰略制定的分析范式[9]。除此之外,PEST(政治、經濟、社會、技術)分析法、SWOT-PEST聯合分析法、圈層法、利益相關者分析法、定標比超法、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等也常用于高校戰略規劃編制中。
戰略目標是戰略規劃的核心內容,是高校為了實現其發展愿景所設計的階段性目標,是高校經過院校研究及戰略分析后所做出的慎重的戰略選擇。編制出一份好的戰略規劃,其戰略目標必須定位精準、科學具體、便于執行。劉雋穎從規劃中的戰略愿景、目標與學校當前問題這組關系著手,認為戰略目標應規定高校在規劃期內要達到的水平和層次,應當言之有物而不空洞花哨、與辦學實際緊密結合能夠解決問題、可以分解為具體的實施步驟[10]。也有學者認為競爭性是戰略規劃的基本特性,高校應構建基于核心競爭力的戰略目標體系,實現由發展型向競爭型轉變[11],才能在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浪潮中立于不敗之地。
第二,戰略規劃管理。戰略管理一詞最早在20世紀60年代應用于美國的企業管理過程中,作為企業組織面向未來主動謀劃自身發展的一種普適性創新型管理方式。到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喬治·凱勒編寫并出版了《大學戰略與規劃:美國高等教育管理革命》一書,學界正式開啟了大學戰略規劃管理的相關研究。編制出符合高校長遠發展的戰略規劃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要走好“每一步”必須將戰略規劃管理與戰略規劃編制緊密銜接,以保證高校發展戰略的全面執行及有效執行。該研究熱點的代表性關鍵詞有戰略實施、戰略評估、戰略保障,主要集中于如何實施好規劃、如何考察規劃的執行情況、如何保障規劃的科學執行等方面開展相關研究。
現有研究認為編制好戰略規劃已經成為高校的普遍共識,而實施好戰略規劃才能避免規劃成為“墻上掛掛”的一紙空文。學者們從缺少戰略管理思維、實施的目標不清晰、實施的機制不健全、實施過程的監控不到位、實施的文化氛圍不和諧等方面梳理了戰略實施缺位的原因,并提出培養戰略管理思維、規劃目標分解、強化規劃實施監控、推進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完善保障措施、加強院校研究力度等方面的舉措,一一回應戰略實施缺位的問題[12]。劉獻君則更進一步認為戰略實施是戰略管理的主體,應以戰略管理將戰略規劃轉化為現實績效,強化分解目標任務、保證戰略重點、調整組織結構、完善制度機制、加強執行力、加強戰略領導[13]。
戰略評估是對高校戰略規劃實施情況、目標完成績效進行評價。逐級落實戰略規劃目標和任務,制定規范的規劃考核制度和控制體系[14],是戰略評估的常用手段。評估不是目的,有效分析和合理運用評估結果才能最大限度發揮戰略評估的價值。有學者認為世界一流大學成功的關鍵因素是重視對戰略規劃的評估和執行過程的監控,出現目標漂移或是行動乏力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問責與評估[15][16]。從一這視角來看,戰略評估應該圍繞戰略規劃的實施和戰略目標的實現,構建全過程、全方位的評估體系,既關注外部環境變化和內部資源調配,又關注規劃實施進程,最重要的是對規劃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并通過問題反饋不斷修正、完善戰略規劃,因此有學者基于“控制杠桿”模型,重新審視及定位戰略規劃評估[17]。
在高校戰略規劃的戰略管理領域內,有關戰略實施、戰略評估的相關研究較多,學者們普遍認為實施好戰略規劃并開展監測評估,就能實現高校戰略規劃目標。實際上,戰略保障是戰略規劃科學執行、高效執行、長遠執行的“基石”和“盾牌”,作為戰略管理的最終環節,近年來受到一些關注,但相關研究不多。有學者認為規劃實施必須有一定的資源做戰略保障,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如果辦學資源不足、辦學條件落后,規劃也只不過是幻想,從而影響高校發展[18]。強化高校領導的責任擔當意識、增強高校領導及校內中層干部的戰略思維及能力、健全高校戰略管理體系等是戰略保障的應有之義,有助于共同推動戰略管理,形成良性互動[19]。此外,有關大數據、績效分析等在戰略管理中的實踐與應用也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
第三,戰略規劃案例。通過對國內外高校的戰略規劃案例開展深入研究,可以為我國高校戰略規劃的理論與實踐提供有益借鑒,是高校戰略規劃相關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該研究熱點的代表性關鍵詞有世界一流大學、研究型大學、案例研究等,主要集中于對國外頂尖大學及國內知名高校的戰略規劃方法、戰略管理模式、戰略規劃文本等開展相關研究。
在國外頂尖大學方面,美國作為較早將戰略規劃引入大學管理的國家,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是主要的研究對象。學者們認為美國大學戰略規劃具有重視外部環境掃描、強調突出比較優勢、注重決策的開放參與性、與財政預算緊密結合、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動方針等特征[20]。比如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以“規劃—實施—評估”的循環戰略管理模式,注重對戰略規劃的實施進行過程監督,采用關鍵績效指標和“儀表盤”等先進技術手段監控戰略實施的進展情況,并且通過變革預算模式保證戰略實施的資源配置[21]。有學者比較了中美公立研究型大學的戰略規劃,得出美國公立研究型大學戰略規劃“以大學使命和愿景為起點”,更加聚焦于具體目標,戰略評估措施更為有效;中國公立研究型大學戰略規劃“以環境掃描為起點”,強調戰略目標的全面性,戰略評估措施不夠清晰[22]。王梅等選取7所英國一流大學,基于戰略制定、戰略承諾、戰略主題以及戰略審查的PCTR分析框架,發現其戰略制定體現頂層設計、注重發展把控,戰略承諾秉承學術價值、承擔社會責任,戰略主題迎合時代背景、維系大學意義,戰略審查保證動態修正、實現有序循環[23]。亦有學者對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的頂尖大學戰略規劃案例進行分析研究。
在國內知名高校方面,有學者運用案例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對6所教育部直屬師范院校的“十三五”發展規劃文本進行深入剖析,提出師范高校應當注重保護教師教育特色、培育基礎教育教師、落實規劃監督與評估、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等啟示[24]。胡建波梳理了西安歐亞學院轉型變革的三次戰略實踐和演進歷程,提出高校戰略規劃的“行動反思模式”[25],強調高校的發展戰略是動態變化的、調整修正的、不斷優化的實踐過程,學校戰略亦是在一次次的行動與反思中形成的。
第四,戰略治理能力。自戰略管理理論和術語引入高等教育領域以來,世界各國高校逐漸注重將大學的分散自由式發展引入管理的軌道,但隨著高等教育在全球經濟、科技、文明等方面的貢獻越來越大,社會各界對高等教育的要求及高等教育自身變革的需求也越來越多,使得高校管理進一步向高校治理衍生發展,尤其在戰略規劃領域首先受到關注。該研究熱點的代表性關鍵詞有大學治理、治理結構、內部治理、治理策略,主要集中于戰略規劃對大學治理的意義價值、以規劃引導完善大學治理體系等方面開展相關研究。與戰略規劃、戰略管理、案例等研究熱點相比,戰略治理能力的研究相對較少。
喬治·凱勒在《大學戰略與規劃:美國高等教育管理革命》一書中認為,應當注重大學戰略規劃,推動大學管理理念轉型,營造大學共同治理文化。高校戰略規劃所作的戰略選擇本質是平衡大學發展過程中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訴求,廣泛吸引大學發展過程中不同利益主體參與學校治理的積極性,從這個意義上講,戰略規劃對大學治理意義重大。有研究認為戰略規劃影響著大學治理結構、大學辦學體制機制以及大學理念與文化,對完善現代大學制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6]。劉繼榮認為加強戰略規劃工作是健全現代大學制度和改進高校績效管理的重要基礎性工作[27],對提升高校戰略治理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隨著國家對高校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要求日漸增強,每一位教師、管理人員均應參與到學校戰略規劃的編制過程中,積極為學校發展建言獻策,由黨政領導干部拍板的“權威決策”模式走向全員“參與決策”模式,是更好地實現大學治理的有效途徑之一。這也表明高校戰略規劃是一種解決高校內外多元利益沖突的治理結構策略[28],同時也是以規劃引導不同治理主體共同完成高校戰略目標、共享發展成果的大學治理實踐過程。也有學者認為將高校戰略規劃以戰略地圖的形式表達出來,聯系起大學組織的橫向和縱向戰略,便于教師、學生、行政管理人員等利益相關者對于戰略的制定和實施的溝通和理解,達到大學的“善治”[29],實現大學戰略治理的高效化和效果最大化。
利用CiteSpace 5.7.R1繪制高校戰略規劃研究領域的關鍵詞共現時間線圖,以關鍵詞的分布變化展示該研究領域熱點的演進路徑。2000—2005年,我國高校戰略規劃研究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圍繞著戰略規劃編制、戰略目標、戰略規劃意義等基礎性研究開展。2006—2010年,除前一階段的部分熱點內容繼續保持之外,如戰略規劃編制、戰略目標等,一些新的研究內容也不斷產生。國家更加突出規劃頂層設計理念,尤其將教育事業置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教育部對直屬高校編制規劃提出指導性意見,高校戰略規劃受到廣泛關注,研究轉向戰略實施、戰略評估、院校研究、研究型大學等多角度系統開展。2011年以后,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總體戰略目標指引下,高校越來越重視戰略規劃的戰略性、先導性和全局性,研究逐步轉向戰略規劃的全過程管理、強化戰略分析、戰略規劃的決策與參與機制、一流大學戰略規劃案例、大學治理等熱點內容,學者們對高校戰略規劃的關注重心由戰略規劃意義探討、制定與實施等表象研究逐步向戰略管理的效能、大學治理的多元化方式、提升規劃對高校的引領性等內在研究轉變,不斷貼近國家對加強高校內涵式發展的要求。隨著大數據、信息化手段的蓬勃興起,有關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也逐漸進入研究視野。從發展趨勢來看,未來相關領域的研究將主要圍繞規劃與治理、一流大學建設、大數據在規劃中的應用、戰略保障等方向開展。
首先,政府決策機構應根據國內外高等教育發展態勢,為高校開展戰略規劃研究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自2000年以來,高校戰略規劃研究歷經起步、繁榮、穩定、深化4個時期,每個階段的形成及躍升均與國家規劃戰略的要求與政策緊密相連。當前,根據國內外高等教育發展態勢,以及我國對由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進程的總體要求,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與世界一流學科成為高校規劃工作的重要目標,應當解決好宏觀政策與高校發展路徑的內在關系。特別是在現有政策框架范圍內,為高校立足自身優勢特色,并且不斷繼承與弘揚特色給予更多的辦學自主權,以有特色有靈魂的戰略規劃引導高校以特色謀創新、以特色求發展,使每所大學都成為國家政策環境中“獨一無二”的大學,促進“政府—高校”形成良性互動的關系。
其次,高校間應加強交流合作與比較借鑒,有效拓展研究視野,并將理論研究與工作實踐相結合,提高戰略規劃水平,助推提升高校綜合實力。研究發現,一方面,國內高發文機構多為國內知名高校,它們對高校戰略規劃工作非常重視,成為提高戰略規劃水平、助推自身綜合實力的有力支撐;另一方面,國際知名高校的規劃案例廣受關注,其戰略思維的獨特性、戰略目標及任務的制定、戰略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等與國內高校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及世界一流學科,高校應加強戰略規劃領域的交流合作與比較借鑒,形成研究合力,拓展研究視野,站在全球高等教育領域變革發展的高度上,吸收先進理論、方法和實踐,系統謀劃發展戰略、科學規劃發展路徑,推動規劃有效執行。這有助于落實好“雙一流”建設各項任務,完成國家及時代賦予的高等教育發展使命。
再次,推動大數據、績效分析等在高校戰略規劃領域的應用,強化戰略管理工具與手段,加快戰略規劃信息化建設進程。研究發現,高校戰略規劃編制涉及外部環境、內部狀態,戰略規劃管理涉及執行跟蹤、監測評估,因此,大數據、績效分析等在戰略規劃領域極為重要。加強高等教育外部環境數據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建立高校內部事業發展狀態數據信息資源平臺,增強信息系統間數據互通關聯,有助于及時準確掌握外部環境變化及戰略規劃的執行進展。運用各類績效分析方法,重視對戰略規劃的評價和控制,適時開展戰略規劃評估,并根據評估情況調整優化戰略目標及任務,可有效避免戰略規劃注重編制文本多于注重執行效果的現象。
最后,提升戰略治理能力將成為高校戰略規劃領域的重要內容,為建設形成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格局提供有力支撐。當前高校戰略規劃的理論基礎、戰略分析方法等多借鑒管理學中企業戰略的相關理論與實踐,而從學術屬性看,大學是以學科為基礎建立的學術組織集合,具有自由探索、知識創新、發現前沿等不確定因素,因此協調好大學的學術屬性及戰略管理模式,需要進一步提升高校戰略治理能力。戰略規劃的形成與實施是高校有明確目標和發展意圖的理性過程,但校領導的意志與膽識、全體師生員工的認同和支持等非理性因素也應發揮積極作用,因此加強理性與非理性在高校戰略規劃中的功能耦合,有助于引導不同治理主體共同完成高校戰略目標、共享發展成果。另外,探索以戰略規劃推動大學辦學體制機制改革、完善現代大學制度、推進治理現代化的有效途徑等,都是新形勢、新時代下提升高校戰略治理能力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