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飛 夏婷婷
英語教學講究“學思結合”“學用結合”,新視野下的英語教學更關注課堂價值,即“關注人本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挖掘潛在的生活資源,積極搜索豐富的網絡資源,檢驗校本教材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和核心素養形成與發展的作用,讓英語教學更有教育性和意義。在當下的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過度關注“教”而忽視“學”,缺乏對教材文本的整合,采用“碎片式”教學模式。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學生缺乏思辨能力和建構能力,無法實現語言、思維和心智的全面發展。英語課堂必須在重視認知目標的同時,關注情感目標中的價值和文化,把英語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合起來,讓英語教學活動不再局限于課堂,而是延伸到課外,以有利于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綜合實踐活動是把小課堂變大、變活、變新,將語言學習和社會實踐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其中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提升自主探究能力(謝尕莉2020)。教師要引領學生進行生活體驗,對文本內容進行拓展、提升和評價,從而發展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喻潔2018)。教師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善于把握語言學習和實踐活動的銜接點,將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發展、文化內涵理解、多元思維發展、價值取向判斷、學習策略運用等有機融合,發展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許志軍2021)。下面探討采用“活動—探究—體驗—感受—內化”的新型教學模式,聚焦文本,挖掘文本內涵,在實踐活動中著重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
在文本對話活動中,學生可以在真實的語境中交流,發揮主觀能動性。教師應立足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真實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設計多層次、開放性的問題,指導他們圍繞語篇話題分享各自的經歷和體驗,激發他們的興趣,激活他們的思維,讓其快速進入輕松、活潑的參與式談論。
以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Unit 2 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 為例,本單元主題語境為“人與社會”。在本堂課的導入環節,教師呈現帶領學生參加敬老院和福利院活動的照片,通過設問、追問等方式激活他們的已有經驗,并引導其思考:“What volunteer activity do you do after school?”“What help can you offer to them?”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導入新課,為其建構知識和發展思維打下基礎后,自然呈現后續教學環節,即“Where is Helen going to work this summer?”“What did Tom do to help old people?”。在學生能夠獨立思考、表達參加過的志愿者活動的基礎上,對實踐活動的真實性和其中的價值取向作出明辨,即本次活動旨在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品德,并使其懂得珍惜當下幸福,做有擔當的新時代好青年。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實踐活動,通過沉浸式教學、體驗式教學、情境式教學,為初中生提供發揮才能的平臺,促進他們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在走進敬老院和福利院的實踐活動中,教師讓學生自主制訂活動方案,預判活動實施過程中會產生的問題,并根據學生的性格和特長展開分組活動。在此次活動中,學生編排了英語話劇,給老人和孩子送去溫暖和歡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張光富2008)。該活動弘揚了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社會服務實踐活動歸來,讓學生結合自身經歷進行成果匯報,談論“我們為什么做志愿者活動,做志愿者活動的經歷可以為我們帶來什么,做志愿者是否會與我們的學習產生沖突,中國學生和外國學生做志愿者活動有哪些不同”等。這些問題結合學生自身實踐活動的體驗,為英語課堂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拓展了他們的思路,發展了他們的思維品質,提高了他們的思維的邏輯性和創造性。
脫離學生的真實生活環境談論語言學習是沒有意義的,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社會,他們的學習能力最終要轉化為社會應用能力。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不能僅依靠說教傳遞知識,可以借助一定的情境,高度概括其已有知識、經驗或者思維材料后進行知識遷移,找出新的知識契合點。教師要把握教學契機,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啟發他們根據生活經驗提出與文本材料有關的問題,創設培養其創造性思維的問題情境,讓其積極思考和交流,從而實現學習遷移。
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12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為例,本單元主題語境為“人與自然”,講述了莉薩(Lisa)周末去自然歷史博物館當導游,以及和家人到印度小村莊度假的難忘經歷。教師如果運用傳統的語言教學模式,很多內容就需要學生發揮想象,但是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可以讓他們自己體驗、觀察,有利于其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制訂活動方案,讓學生在安徽省阜陽市的植物園、科技館、規劃館或博物館等景點體驗當導游,豐富周末生活,觀生態園、訪八里河、探尤家花園,了解本市的旅游文化,積淀文化內涵,豐富文化底蘊,還可以在情感體驗中加深對家鄉的熱愛,在游覽過程中親近大自然,在欣賞美景中舒緩學習壓力、釋放心理焦慮,并在體驗后轉化為可實踐的學習方式。教師通過設計問題“Where did you go?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How was your last weekend?”讓學生言之有物,有話可述。教師把學生分成合作小組,讓他們結合本課所學和個人經驗,或者上網查資料,在問題情境的引領下,對課文知識和個人生活經驗進行重組。課后,讓學生繪制思維導圖(見下圖),串聯文本信息,挖掘實踐主線,識別情感態度,以問題促思考、以活動促思維、以體驗促情感,表述自己周末的旅行。從學生的語言表達來看,這種知識遷移不僅發生在內容層面,而且促進了他們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的發展。

周末旅行思維導圖
課堂上的知識“灌輸”及虛擬的學習活動等不能很好地幫助學生成長,而讓他們親身參與并體驗活動,讓其思維與已有知識、經驗產生共鳴,能夠有效促進其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師在課堂上所教內容不一定能被學生完全掌握,思維不會憑空產生,素養培育的關鍵是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培養思維與判斷力。教師可以把學習活動方式變成主題探究式,通過探究單元主題意義關聯學生的生活,體現育人價值。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socks? 中的Mr Cool’s clothes store 時,教師讓學生分組表演,一名學生扮演店員,其他學生扮演顧客,并制作服裝減價廣告的手抄報,拓展文本對話的長度和深度,最終評選“最佳購物團隊”。這樣,為學生創設英語口語表達的機會,鼓勵其用英語完成購物。教師還可以別出心裁地組織學生舉辦小型的跳蚤市場,將獲得的義賣金用于植樹節,為學校添一抹新綠。在活動體驗過程中,學生掌握談論服裝主題的方法,會運用“How much ...?”和“What color ...?”等問句及其回答,學會購物及表達喜好,將靜態、抽象的語言文字轉為具體、生動的活動。該活動源于生活,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
主題意義探究過程可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思維意識。主題探究體驗式學習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致力于解決問題,將其感受可視化,從而讓其進行自我學習和成長。《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2017 年版)》指出綜合實踐活動包括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等不同的主題,英語語篇也涵蓋了這些主題。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通過調查研究和問題研究的方式學習,把“知識學習”轉化為“社會學習”,從“知識灌溉”向“素養習得”轉化,增強探索能力,培養科學精神及社會實踐能力(教育部2017)。學生在參與體驗活動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求知欲,釋放天性,并被活動感染、同化,從而產生終身受用、持續發展的思維品質。
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Sapir)說過:“語言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脫離文化背景的語言教育是空洞、缺少依托的。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理解中外文化的差異性,正確認識國外優秀的文化。英語學習活動的設計要體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價值取向,通過實踐活動與文化相融的方法,引導學生創造性地表達個人觀點、情感和態度,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增強其文化自信,讓其學會做人、做事,成長為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的語言描述或者肢體動作不能生動呈現,學生又缺乏目標文化背景知識,教師就可以在充分解讀文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表層的文化知識過渡到生活中相關的本土文化,精心選取符合其認知,并與文本教學目標相關聯的實踐活動,鍛煉其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最終實現把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的目標。
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 5 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為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引領學生將表層的文化知識逐步轉化為行動,知行合一,最終內化為文化意識。在講解sky lanterns、paper cutting、Chinese clay 等知識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參觀、體驗、學習,了解相關文化背景、制作過程和悠久的歷史,從而促進其理解教材內容。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問題:
What do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forms try to show?
What kinds of pictures are usually found on paper cutting?
What are the special local production in your hometown?Can you introduce them to your friends?
單元主題是Things in China,主題語境為“人與社會”,語篇內容包括Chinese tea、Chinese products、Chinese art forms 等,教師可以結合實踐活動展開英語教學。例如,把傳統的剪紙文化和現代的激光內雕進行對比,分別開展體驗活動。九年級學生對激光內雕十分感興趣,迫切希望可以實物操作激光內雕機,對水晶等工藝品進行激光內雕。教師帶領學生到技師學校用激光內雕機打印物品,感受了高科技現代工藝品的魅力,與傳統工藝品形成鮮明的對比,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讓其感知了文本主題。該活動屬于全新的課程類型,主要基于科學發展觀,以學生為中心,以他們的實踐水平與創新理念為核心,從空間、課程、科技、師資及文化等角度綜合實踐,并讓其課后通過網絡搜集資料,了解當今世界制造業的格局,提升審美情趣,探究文化內涵。回到課堂中,學生小組合作介紹家鄉特產與文化,升華主題。
顯性文化指表象的文本信息,是對餐飲、節日等文化背景陳述性的介紹,而隱性文化是較抽象的價值觀念,超越了傳統意義的知識教學。閱讀文本的過程也是理解文化的過程。教師應巧妙進行教學設計,逐層深入,理解文化內涵,梳理文本結構,明晰文本框架,幫助學生構建文本的整體意義,避免信息碎片化。
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 10 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 為例,由于農村學生對西餐比較陌生,為了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錄制了一段微課視頻,分別從餐具和禮儀兩個方面介紹相關文化,組織其討論,進行“頭腦風暴”。教師先詢問學生知道哪些打招呼方式,讓他們兩人一組展示擁抱禮儀,并表演其他打招呼的動作。課堂教學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師要豐富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的思維在不同文化體中產生“碰撞”,使其了解世界文化的差異性、多樣性。同時,以生為本,關注九年級學生青春期的特殊心理,尊重他們內心的真實情感。在學完課本內容后,要求學生填寫表格(見下表),讓他們以“交換生”的身份表演各自國家的禮儀和餐飲文化,或者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餐桌禮儀表演,從跨文化的角度審視各國的餐桌禮儀,用所學文本知識招待外國人,要求既要表現出國人的熱情好客,又要尊重客人的餐飲文化。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探究餐具背后的飲食文化內涵,提高他們的行為修養,培育其多元文化意識,使其了解國內外優秀文化,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

中西方飲食差異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的價值尤為重要,面對競爭力與日俱增的社會,教育面臨新的挑戰,培養什么樣的人才能符合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值得深思。同時,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恰當借助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語言知識、內化文化知識、培養思維品質。英語不僅是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思維的工具,它能促進思維發展,與文化有著密切聯系,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承擔育人的責任。課程標準提出要注重語言實踐,以“能用英語做事情”的描述方式設定各級目標要求,旨在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教師要積極探尋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語境,開展適合初中生的實踐活動,采用強調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教學途徑和方法,培養他們恰當運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