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捷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英語高考的命題要著重考查學生在具體社會情境中運用英語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在選擇語言素材時,要盡量使用真實、地道、典型的當代英語素材;在設計試題時,要充分考慮高中生的生活經驗及所處的社會環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以下簡稱《評價體系》)主要由“一核”“四層”“四翼”三部分內容組成。“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為核心功能,“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是考查內容,“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為“四翼”,體現考查要求和評價維度(教育部考試中心2019)。
2021 年新高考適應性考試(以下簡稱“適應性考試”)和2021 年新高考英語全國I 卷(以下簡稱“全國I 卷”)讀后續寫試題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和《評價體系》的要求,選材反映立德樹人的時代特征,凸顯核心素養發展,分別圍繞“人與社會”和“人與自我”兩大主題語境,創設合理、真實的語言情境,倡導和諧人際關系,樹立勞動教育觀念,傳遞正能量,既關注語言的生活功能和應用價值(邢文駿2021),又突出對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的考查(教育部考試中心2021),需要考生精準提煉語篇關鍵信息和語言特點,準確把握文章結構和上下文邏輯,運用高階思維,合理發揮想象,創造新內容,精準使用豐富的詞匯和語法結構進行完整、連貫的表達(劉慶思2017)。
如何基于《課程標準》和《評價體系》的要求,在新高考讀后續寫的教學中融入核心素養與立德樹人理念,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下面從命題依據、教學路徑、實踐效果三個方面入手,以適應性考試和全國I 卷讀后續寫試題為依據,探究新高考讀后續寫試題的命題特點,以期為學生復習備考和教師開展教學提供啟示。
《課程標準》指出,高考英語試題設計要以必修課程和選擇性必修課程的內容及“學業質量水平二”的要求為主要依據。要求學生能夠在不太熟悉的語境中,圍繞選擇性必修課程內容所涉及的“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等主題語境,使用所學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綜合運用學習策略,理解選擇性必修課程所規定的不同類型語篇所傳遞的意義、意圖和情感態度,理解語篇中不同的文化元素及其內涵,分析不同語篇類型的結構特征和語言特點,并能以口頭或書面形式陳述事件、傳遞信息、再現真實或想象的經歷、闡釋觀點和態度等。有關讀后續寫部分的質量描述(教育部2020)如下頁表1 所示。

表1:“高中英語學業質量水平二”對讀后續寫的質量描述
由此可見,高考英語讀后續寫試題緊密結合語言的輸入與產出,突出理解舊語篇和生成新語篇的交互作用,要求考生既能理解故事、定位淺層信息,又能厘清故事脈絡、深層分析文本(張強、羅曉杰,等2017),還要求考生的續寫與所給短文在內容、邏輯、情感和語言等方面保持良好的協同關系,并完整表達文章的主題(李愷2020)。
適應性考試和全國I 卷讀后續寫試題聚焦育人,分別圍繞“人與社會”和“人與自我”兩大主題語境,創設合理、真實的語言使用情境,倡導和諧人際關系,樹立勞動教育觀念,傳遞正能量,全面考查考生的閱讀、寫作、思維等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需要他們準確理解文章內容、結構和上下文邏輯關系,合理發揮想象,創造新內容,運用豐富的詞匯和語法結構進行準確、完整、連貫的表達,運用高階思維,進行有效模仿。
兩份新高考英語試卷的讀后續寫材料均以記敘文方式呈現(見表2),內容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適應性考試要求學生圍繞“汽車拋錨,一個墨西哥家庭出手相助的故事”進行續寫,全面考查其解讀文本、高階思維、批判創新等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劉運芳2021)。全國Ⅰ卷讀后續寫試題從“母親節”出發創設情境,以“雙胞胎在父親的幫助下為母親制作愛心早餐”為主線,既落實了基礎性和綜合性的考查要求,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創新性的考查要求(教育部考試中心2021)。

表2:適應性考試和全國I 卷讀后續寫試題呈現
適應性考試讀后續寫材料共4 段,以人物為線索展開。作者以第一人稱講述了“汽車3 次出故障,求助路人無果,使其對人情冷漠感到厭惡;當汽車再次半路拋錨,且路邊求助近3 小時未果欲放棄時,熱心的墨西哥一家三口花錢買新的千斤頂主動幫助作者修車”的故事。
相比較適應性考試中的“陌生的墨西哥家庭提供幫助”,全國I 卷中“母親節的驚喜”更能讓學生產生共鳴,且續寫材料提供了標題A Mother’s Day Surprise,續寫主題更明確,情節走向有據可循,語言也更通俗易懂,創設的情境留給學生豐富的想象空間,有利于他們找準切入點,把握上下文之間的邏輯關聯,更好地理清故事脈絡、推斷情節走向和關注語篇協同,從而續寫出恰當的語篇。
全國I 卷讀后續寫材料共3 段,文章以第三人稱描述了雙胞胎詹娜(Jenna)和杰夫(Jeff)在母親節為媽媽做早餐,送上一份驚喜的故事。詹娜和杰夫在母親節當天早早起床,打算為媽媽做雞肉粥和法式吐司。一開始煮粥、打蛋……一切進行得很順利,可是后來面包焦了,粥溢出鍋撲滅了火,兩人手忙腳亂,杰夫還把手燙傷了。
基于適應性考試和全國I 卷讀后續寫試題分析,可從以下幾個步驟進行續寫解題:
考生須基于語篇閱讀文本把握故事情節,快速提取敘事基本要素,如人物(character)、情節(plot)、主題(theme)等(見表3)。

表3:適應性考試和全國I 卷讀后續寫材料要素分析
在掌握敘事基本要素、理清故事脈絡后,考生須細讀續寫兩段給定的段首句,圈劃其中的關鍵詞,利用文本解讀預測、段首句預測等活動,找出段首句中的隱含信息,以及原文中對后續情節的鋪墊(孔慧敏、樓瑛琦2020)。
在適應性考試讀后續寫材料的文末,作者給墨西哥家庭20 美元,一家人準備回家(Then they would go home),與續寫第一段首句“When I was about to say goodbye,the girl asked if I’d had lunch.”形成銜接,要求學生描寫“我”與小女孩的后續交流,且話題與用餐有關。續寫第二段段首句“After they left,I got into my Jeep and opened the paper bag.”提示考生續寫第一段時要點出關鍵信息paper bag。考生可提出3 個問題:“When the girl asked if I’d had lunch,what was my answer?”“What might the girl / the Mexican family do?”“How did I feel and what about the paper bag?”解答完這3 個問題,不難理出第一段的續寫思路:“我”回答沒吃飯→小女孩回到車里取食物,給我一個paper bag,并悄悄把20 美元還給“我”→“我”接過paper bag;再根據第二段段首句繼續提出3 個問題:“What might be in the paper bag?”“How did I react and feel?”“What’s the theme of the story?”考生針對這3個問題展開構思,思路大致為:待他們走后,“我”打開食物紙袋,發現除了食物,還有20 美元鈔票,最后講述“我”的感悟(將助人為樂的正能量傳遞下去)。
同樣,在研讀全國I 卷讀后續寫試題給定的段首句“As the twins looked around them in disappointment,their father appeared.”和“The twins carried the breakfast upstairs and woke their mother up.”時,考生也可進行設問和回答。針對第一段,可提出以下3 個問題:“How did father feel when seeing the mess made by the twins?”“What did father do?”“How did the twins feel and what did they do?”針對第二段,可圍繞以下3 個問題展開構思:“After carrying the breakfast upstairs,what did they say?”“How did mother react and feel?”“What’s the theme of the story?”由此,故事發展的主線逐步明晰:明線為“A Mother’s Day surprise”,暗線則是“Love between family members”。在第一段中,考生須續寫在父親的幫助和鼓勵下,雙胞胎成功做好愛心早餐。因為要點明關鍵詞surprise——父親在拯救現場完畢后,深藏“功與名”,假裝一切都是雙胞胎的勞動成果。第二段則是雙胞胎叫醒媽媽,當媽媽看到早餐后十分感動并致謝,孩子們很自豪。文末自然結尾,或突出勞動的不易,或點明遇到困難要尋求他人幫助。
在明確續寫內容和主題后,考生須充分研讀文本詞匯和句型,把握語言特點,刻畫具體細節,尤其要通過描寫具體人物的動作、心理、言語、表情及人物之間的互動,豐富續寫內容。
適應性考試和全國I 卷讀后續寫材料的原文邏輯性強,語言平實,動作和心理描寫豐富。適應性考試材料在描述墨西哥家庭幫助“我”修車時,運用了一系列動詞短語,如pull over、bound out、size up、cut a section out of、roll over、go in a flash 等,語言簡單卻生動;“我”的情感也從一開始的be sick of、be about to give up 轉 變 為no worries、a very happy man。全國I 卷讀后續寫材料中描寫雙胞胎做飯的場景時,也運用了一系列動作描寫,如go down the stairs quietly、decide to boil the porridge、put some rice into、break two eggs into a plate、turn on the second stove burner、throw the burnt piece into the sink、turn off the gas 等,情緒變化經歷了be filled with excitement、Jenna panicked、Jeff stayed calm、Jeff gave a cry of pain、be in disappointment 五個不同階段。
在分析完原文的細節描寫和寫作風格后,考生須從內容、語言、邏輯和情感四個維度展開續寫(邢文駿2021),合理創造內容,精準運用語言,把握內在邏輯,關注語篇協同。考生可創造性模仿原文,活用動詞短語、積累的情感表達和高級句型。考生在進行適應性考試的讀后續寫時,可運用“Tears blurred my vision.”“I felt quite blessed,a warm current welling up in my mind.”“Never had I had such a yummy sandwich before.”“It dawned on me that everyone can make a difference to better the world.”等心理、動作描寫,以及獨立主格、倒裝句式謀篇;在續寫全國I 卷的短文時,可使用with tears rolling down one’s cheeks、choke back one’s tears、stammer out their plan、face flushing / blushing red、with heart pounding and hands shaking、rub her sleepy eyes in disbelief、beam with pride、wink at sb.secretly、give sb.a tight hug 等展開人物情緒、動作描寫,在已有生活經驗和對語篇充分理解的基礎上,于合理范圍內展開想象,完成續寫。
適應性考試和全國I 卷讀后續寫試題為教師進一步探究新高考讀后續寫教學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導。教師要深入研究《課程標準》和《評價體系》,明確高考英語讀后續寫試題的命題依據和評價標準,圍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主題語境,緊扣新教材,挖掘新素材,選擇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題材,設計層層遞進的讀寫活動,讓學生在真實語境中研讀語篇、把握結構、提煉素材、發展思維,從而加強讀寫能力的培養。
在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問題鏈或思維導圖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給定材料,提取文本信息,分析故事線索,把握人物關系、情節沖突和故事脈絡;在梳理完故事情節后,帶領學生仔細閱讀給定段首句,挖掘續寫主題,解讀隱含信息,預測情節走向,合理構思故事情節。在寫的教學中,教師須指導學生明確讀后續寫的評價標準,關注讀寫材料的語言風格和文本特征,撰寫續寫內容,做到表達精準、邏輯合理。在平時的讀寫訓練中,教師須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多積累和運用人物的動作、心理、情緒、環境描寫,以及三大從句、獨立主格、強調句型、倒裝句式等高級語言表達,加強改錯練習,鼓勵同伴評價,提升他們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總之,讀寫教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須注重寫作過程和方法指導,分學段、有側重地開展讀寫訓練。高一重在模仿性寫作,須抓基礎,勤仿寫,塑語感;高二可嘗試創造性寫作,須重積累,順邏輯,踩要點;高三在高一、高二兩年的語言積累和讀寫訓練的基礎上,多歸納,常梳理,精打磨,積極研究高考英語讀后續寫真題與高質量模擬題,及時鞏固內化,強化邏輯思維,全面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和讀寫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