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佳佳
閱讀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指在閱讀中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所表現出的能力和水平。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學習語篇所承載的文化,通過獲取、梳理、概括、整合、比較、分析、批判、評價等進行邏輯性、批判性和創新性思維活動。因此,閱讀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生梳理文本線索,解析文本主旨,而且要深入挖掘文本信息,綜合運用評判性思維闡釋作者的寫作意圖,得出自己的推論和評價,進而鑒賞文本語言及評鑒蘊含的深意(張成年、金毅,等2015)。
為滿足學生思維發展的多元化需求,自2017年起,所在備課組在認真調研原版英語故事的基礎上,把精選的原版英語故事整本書閱讀作為基礎教材單篇文章閱讀的延伸和補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整本書閱讀不同于基礎教材中的單篇閱讀或節選閱讀,是一種漸進式的閱讀活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序地完成原版英語故事整本書各個階段相對應的閱讀任務。從線索視角、內容視角、語言視角引導學生閱讀原版英語故事整本書,通過“教師先讀—師生共讀—學生自讀”,使其在閱讀中提升語言能力,培養閱讀素養,并在感受語言和文學雙重魅力的同時,提高閱讀效率,發展思維品質。
閱讀是復雜的心理過程,是讀者與閱讀文字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交流的過程;是讀者通過語言平臺與作者互動交流、產生共鳴的過程;是讀者發揮想象力、創造力,利用已獲取的信息、已有的知識和判斷力,批判性地闡釋作者意圖的過程(陳玉香2010)。在備課組選取的原版英語故事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貫穿始終,整本書的故事連貫,能幫助學生形成閱讀的連貫性,讓其在閱讀中開啟心智,在快樂中滋潤心靈,對塑造其良好品格有積極意義。
原版英語故事整本書閱讀為學生獲得有效的語言輸入提供了完整、豐富的語言環境。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能增加英語閱讀量和詞匯量,而且能充分發展各種語言技能,為真實的語言交際打下基礎。原版英語故事內容精彩,題材廣泛,語言地道。學生接觸地道的語言材料,通過體驗和感知、品讀和鑒賞體會文本蘊含的深意。
原版英語故事整本書閱讀的信息量大,結構復雜,整個閱讀過程是學生運用閱讀策略培養思維能力的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融入略讀、細讀、預測、分析和推理等閱讀策略,讓學生不斷與作者對話,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讓閱讀變得更流暢、深刻和完整。學生可以在閱讀中想象說話者的表情、動作,揣摩他們的意圖,感知語言知識在真實語境中的運用,從而獲得評判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許多原版英語故事中蘊含著人文內涵。原版英語故事篇幅較長,整本書內容完整、內涵豐富。因此,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必然會經歷全面、深刻的探究、理解、領悟、闡釋、鑒賞和評價作品意義的思維過程。學生通過思考和賞析文本的內涵,形成情感共鳴,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王薔(2018)指出,教師要在對文本深刻理解的基礎上設計恰當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通過運用獲得的語言知識及技能領悟隱藏在文本字里行間的深層含義,分析作者的態度,批判地吸收不同的思想和觀點,從而幫助其獲得新知識、建構新概念,進而體現閱讀教學的育人價值。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線索、內容、語言三個視角闡釋和評鑒原版英語故事文本,培養學生的評判性思維能力。
線索是文本內容的經緯和脈絡,它貫穿全文,承擔著服務文本內容的重任,有時甚至是文本的精髓和作者的匠心所在。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一線串珠,捋脈絡,明主旨,識斯真(張成年、金毅,等2015)。在原版英語故事整本書中,線索或按事物發展,或按情感發展,或相互交織。因此,需要“教師先讀”,對文本進行仔細研讀,尋找適合學生評判性思維的生長點,帶領其走進故事,與故事中的人物對話。
【案例1】
以原版英語故事Princess Pip’s Holiday 為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名叫皮皮(Pip)的公主。皮皮公主是一個任性、傲慢的小女孩,對在城堡里度假感到厭煩,隨時隨地都在生氣。同時,她非常天真活潑,對用襪子抓魚和在護城河用沙子堆城堡感到新奇。最后,在好朋友黛西(Daisy)的幫助下,皮皮公主感受到自己對自由的向往。在閱讀中,學生感受到皮皮公主情感的不斷變化,從而在腦海中刻畫出飽滿的人物形象。
通過“教師先讀”,可以在整本書的閱讀中引導學生對皮皮公主進行深刻的剖析,并在閱讀中整理出一條主線,即人物的情感變化(見下圖)。學生可以在整本書閱讀中分析皮皮公主的情感變化,并找出相關聯的文本支撐以完成主線圖。

人物情感變化主線圖
【設計說明】批判性思維技能包括判斷推理、質疑解疑、求同辨異、評價預測(黃遠振、蘭春壽,等2014)。該圖示在文本零散的信息之間建立了關聯,是求同的過程。它使學生能夠厘清文本脈絡,明辨文本主旨,感知文本內涵,為實踐應用等活動奠定了基礎。
中學英語閱讀教學應為內容而讀,為思維而教,為語言而學(葛炳芳2015)。教師應該選擇合理、合適的角度,通過“師生共讀”,為學生的思維生長搭建平臺,運用恰當的方法幫助其理解文本內容。思維導圖和人物特征分析是其中兩種有效的方法。
1.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中主干位置的關鍵詞體現了篇章的主要內容或話題,即內容圖式;分支下的各個關節點體現了篇章的細節,充分關注了語言知識,即語言圖式。思維導圖的運用能發散學生的思維,有效地激發、豐富和鞏固其在閱讀過程中所需的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沈愛芬2014),從而很好地幫助其闡釋文本內容。
【案例2】
以原版英語故事Walrus Joins In 為例,作者用生動、細膩的筆觸描述了海象笨拙的表演搞砸了其他動物的演出,其他動物對海象非常不滿,甚至怒罵和排斥它。而在鯨魚表演失敗時,海象卻得到了觀眾們的掌聲,這將整個故事推向高潮。在故事的最后一個章節,海象的表演得到了觀眾的認可,觀眾的寬容和鼓勵使它不再沮喪,也使其他動物原諒并接受了它。最后海象通過刻苦訓練成了一個優秀的小丑。學生從這個故事中學到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并能以寬容之心待人。
在閱讀完整本書后,學生基于整個故事進行再次閱讀并思考,回顧故事情節,通過思維導圖厘清故事的來龍去脈。在課堂上,學生再次審視自己繪制的思維導圖,對故事進行回顧、梳理和復述。
【設計說明】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解讀閱讀過程中比較復雜的內容和內在的聯系(李冬琴2017)。繪制和審視思維導圖,不僅可以讓學生分析文本信息,概括段落大意,梳理文本脈絡,培養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評判性思維能力,而且可以讓教師看到他們的思考和推理過程,是一種能調動其主觀能動性的高階思維活動。
2.人物特征分析
原版英語故事整本書閱讀讓學生沉浸在具有人文內涵的故事中。備課組所選的原版英語故事大多以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人與自我為主題,一個個鮮活而多面性的人物貫穿整本書的始終,故事具有深刻的內涵和人文價值。因此,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人物的多面性,整合運用文本信息對人物特征進行多元分析。
【案例3】
以原版英語故事Noisy Neighbours 為例,在讀完整本書后,教師讓學生思考:“What do you think of Mr Flinch?Why do you think so?”學生再次閱讀故事并完成弗林奇先生(Mr Flinch)的人物特征分析圖。學生須通過梳理、概括和整合信息,深層次地分析弗林奇先生的人物特征,并找出相關聯的文本支撐,從而促進評判性思維品質的發展。
在根據人物分析圖進行會話的環節,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Mr Flinch is poor.”因為他有兩個吵鬧的鄰居,一直過不上安靜的生活,他真可憐;有的說:“Mr Flinch is very mean.”因為他對別人太吝嗇,也不跟任何人交流,所以人緣不好;有的說:“Mr Flinch is nasty.”因為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耍陰險的詭計,不擇手段;有的說:“Mr Flinch is stupid.”因為明明只要跟鄰居好好溝通就可以解決問題,他非要花錢讓鄰居搬家,最后希望落空,實在太愚蠢了……不同的觀點使弗林奇先生的人物形象漸漸豐滿。學生發現,原來人物的特征并不是單一的,而是豐滿、多面的。
【設計說明】學生基于自己對文本的深度理解,對故事中的人物從不同視角、多個維度進行立體化分析,并有依據地表達個人觀點。學生在不同觀點的碰撞和對文本不同角度的理解中,學會了批判性地理解和對待不同的觀點。學生在領悟隱藏在文本字里行間的深層含義,分析、概括并評價人物的過程中,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了分析論證和整合運用的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載體。原版英語故事中的語言是語言的精華。學生在欣賞故事的過程中領會作品中的語言魅力。在原版英語故事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在讀懂內容的基礎上再次進行“學生自讀”。學生學會欣賞語言的形式及修辭之美并積累語言素養,培養對原版英語故事的鑒賞能力和感受內涵之美。備課組所選的原版英語故事富有趣味性,故事中的人物語言個性、生動。劇本創編和角色扮演是其中兩種有效的方法。
1.劇本創編
結合原版英語故事,學生創編劇本。劇本內容包括臺詞、語調、表情、道具等的設定。在創編劇本的過程中,學生負責導演、編劇、演員、道具制作等不同分工,能發揮特長。
【案例4】
原版英語故事Princess Pip’s Holiday 通過生動的語言和精美的插圖描繪出了皮皮公主在度假過程中的情感變化,故事中的人物語言生動、形象、富有情趣。
“But it’s a castle!”said Princess Pip.“Just like home.It’s BORING.”因為還是在城堡度假,皮皮公主感到無聊和厭煩。
“Just look at the way my money shines in the sun,”said the King.“Wonderful!”國王看著自己的珠寶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心情大好。
“STUPID SEA!”shouted Princess Pip.“STUPID SEASIDE!I WANT TO GO HOME!”因為沙子城堡被海水沖毀,皮皮公主氣急敗壞。
“Good heavens!”said the Queen.“What a perfect place for my sun chair.”王后也愛上了這片沙灘,說它簡直棒極了。
通過“學生自讀”,學生再次感受不同人物的特征,理解和分析故事內容,評價和推斷人物情感,選取和改編代表故事情節發展的臺詞,創編劇本。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能營造英語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他們創造運用語言的機會,讓其在真實的語境中運用、鞏固、強化所學知識,并鍛煉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同時,學生只有深度挖掘文本、批判性地思考,才能形成有評判性思維含量的語言。
【案例5】
以原版英語故事Princess Pip’s Holiday 為例,在班級開展了“我是小演員”的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創編的劇本,分小組分角色扮演Princess Pip、Daisy、King 和Queen。學生利用周末對已有劇本進行二次改編,通過網絡電話會議對臺詞,利用在校的碎片化時間進行排演,最終形成了反響熱烈的舞臺劇。
在表演的過程中,所有學生都根據評價表(見下表)對其他組同學的表演進行打分和評價。

角色表演學生互評表
【案例6】
在原版英語故事Noisy Neighbours 的最后一個章節,雖然弗林奇先生花了一大筆錢讓兩個吵鬧的鄰居搬了家,但是他們只是交換了彼此的房子,弗林奇先生只能捂上耳朵躲到櫥柜里,想象著將要繼續的悲慘生活。問題懸而未決,對故事中的每個人來說,到底什么才是公平?于是,讓學生對文本進行了續演:弗林奇先生心有不甘,把兩個鄰居告上了法庭。在法庭上,三位當事人需要把整個事件都整理一遍(隱含的意圖是讓學生把閱讀的故事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然后討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先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每個小組各選取一個角色,在法庭上以第一人稱陳述,每個組員都有責任為這個角色說話。在此過程中,教師充當法官兼律師,負責提問和串場。
【設計說明】劇本創編和角色扮演讓學生在閱讀中認識世界,在體悟中活躍思維,在欣賞中發揮想象。為了自如地運用各種臺詞、表情和動作等進行演繹,學生需要對文本進行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內化與運用等深入語篇的活動,拓展閱讀的深度,從而促進評判性思維能力的提升。
通過原版英語故事整本書閱讀的教學和課后的拓展任務,有效拓展了學生閱讀的廣度和深度,使其在閱讀中感知文本的文化內涵和價值,獲得了情感教育。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創造,大大提升了評判性思維能力。例如,在閱讀完Noisy Neighbours 后,教師提問:“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學生的回答是:“Learn to forgive and love your life.”“Understanding comes from communication.”超越文本的回答著實令人驚嘆,是單篇文章閱讀難以企及的。
原版英語故事整本書閱讀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教師合理選擇閱讀材料,科學提供閱讀指導,多元評價閱讀成果,幫助學生真正實現深度閱讀。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長期進行原版英語故事整本書閱讀,并在閱讀中實現評判性思維能力的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