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霆(青島產權交易所有限公司,青島 266100)
當下,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外部環境變化疊加新冠疫情擾動,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大挑戰。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義重大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2015年以來中央經濟工作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和國務院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的重大創新。而《意見》開篇就指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痹诠P者看來,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延續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補”政策落地見效是2015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行穩致遠的頂層謀劃。進入新時代,面對新挑戰,繼續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實現我國市場由大轉強是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必然要求。

把《意見》出臺與2020 年 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國際會議上代表中國提出的“雙碳”目標結合起來,可以看出:實現“雙碳”目標是第三次能源革命的先手棋,可以倒逼經濟創新高質量發展,事關“國運”興盛;建成全國統一大市場是逆全球化加劇情況下實現健康自體循環的必由之路,可以進一步鞏固國家經濟基礎,事關經濟命脈。全國統一大市場建成后,微觀上,依賴國內市場健康的自體循環足以率先建立起我國綜合國力上的比較優勢。宏觀上,依托全國統一大市場延展的競爭力將加快實現我國重構全球化目標。由此看來,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就是經濟基礎層面的上層建筑,國之大者,頂層謀劃必須依靠政治引領。
《意見》提出的工作原則有四條,一是“立足內需,暢通循環”;二是“立破并舉,完善制度”;三是“有效市場,有為政府”;四是“系統協同,穩妥推進”。落實《意見》前,各類經濟主體先要統一思想,認真研究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內涵與外延、方向和方法,避免認識不足導致低效建設而貽誤戰略窗口期。
各類經濟主體都應該主動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在建設中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不論是公有經濟和非公經濟之間,亦或是央、地之間,產業鏈、供應鏈的內外融通對于大市場建設的作用都至關重要。
一個有足夠韌性的經濟基礎離不開足夠完整和足夠復雜的市場結構。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加強頂層謀劃,主導產業鏈、供應鏈的市場主體共同發力,其他市場主體充分配合才可能實現。過程中,尤其要重視市場的在地化發展,充分利用市場主體間地域、環境、文化等各個方向的差異化特征,促進在地市場各美其美,確保建成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有足夠活力和堅韌基礎。
2022年5月19日,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現代產業鏈鏈長建設工作推進會。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強調,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指示為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牢記“國之大者”,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勇挑重擔、敢打頭陣,以服務國家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線,統籌發展和安全,著力推動中央企業提升基礎固鏈、技術補鏈、融合強鏈、優化塑鏈能力,不斷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在現代產業體系構建中更好發揮支撐引領作用。
中央企業現代產業鏈鏈長建設工作,作為當前應對復雜嚴峻形勢、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重要舉措,將為維護產業安全和國家安全提供重要支撐。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對國內大市場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具有重大意義,國資委加快推進中央企業現代產業鏈鏈長建設就是對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的因應。但在融通要素資源、暢通產業鏈路過程中,“卡脖子”問題是我們必須直面和突破的,問題若不能很好解決,固鏈、補鏈、強鏈、塑鏈便無從談起。
“雙碳”大背景下,依托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通過市場的高效資源配置,國內市場將重塑產業新格局,繼而重構全球化,對產業鏈、供應鏈高附加值環節的把握是對外競爭關鍵,也是實現產業安全的關鍵。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有利于整合資源、統籌兼顧,發揮我國舉國體制優勢。通過存量市場資源的高效運轉,突破對外競爭關鍵,一體解決結構錯配問題,改善需求管理邊際效益,持續提升行業壁壘,打造未來全球產業鏈的引領者。
《意見》中涉及的區域性股權市場、技術和數據市場、生態環境市場等多是產權交易市場目前正在開展或正在開拓的業務。產權交易市場率先高質量發展對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對照《意見》提出的主要目標,可以找到產權交易市場與之契合的發展方向,這就是我們面臨的重要機遇。
一是持續推動國內產權交易市場高效暢通和規模拓展。中國產權交易市場經過近三十多年的發展實現了“四統一”,想要實現高效暢通目標還有一定距離,同時市場交易規??臻g仍然巨大。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必然需要通過各經濟主體產權關系的調整實現市場資源優化配置,過程中制約產權交易市場高效暢通的客觀因素將隨之發生積極變化。作為為產權交易市場各交易主體提供交易的平臺方,要抓住時機,通過體制機制和利益關系的大調整,破除條塊分割,提高服務水平,提升平臺運行效率,力爭不斷擴大產權交易市場國內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
二是營造國內產權交易市場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運營環境。平臺方立足以轉讓方、受讓方、經紀中介方等產權交易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引入大數據支撐包括基礎信息、主體信用等場景應用,通過優化信披、簡化流程、減少材料、穩定資費等過程調節,培育產權交易市場良好生態。
三是進一步降低產權市場交易成本。跳出提及降低產權市場交易成本就是降費的窠臼,充分認識到提高費效比才是降低產權市場交易成本的本質內涵。要提高費效比就必然要求平臺方不斷增強項目設計與資源整合能力,切實提高包括前置服務、項目設計咨詢、代客延伸等增值服務能力,將選擇權還與市場,讓產權交易市場交易主體愿意為增值服務埋單。
四是培育參與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產權交易市場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除充分發揮在國內大循環和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的積極作用以外,還應努力搭建國際通道,導入全球要素和市場資源,實現產權交易市場國內與國際資源和要素的良性流轉。
總之,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堅強支撐,需要“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共同配合才能實現。產權交易市場借著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東風”,必將在新的起點上,為進一步夯實國家經濟基礎貢獻自己的行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