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華
新中國成立以來, 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逐步建立完善了中央和地方儲備聯動配合、 互相補充的糧食儲備體系, 在糧食市場屢次遭遇“疫情” 時, 對調整各地糧食余缺、 穩定糧食市場都起到了 “壓艙石” 的作用。 然而, 保障糧食安全是一項系統工程, 我國糧食安全仍然面臨很多風險和挑戰, 提高糧食安全系數, 減少糧食安全隱患, 不能光靠各級政府以及社會責任儲備,還必須充分認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關鍵點, 看清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 將糧食安全問題看得更深一點、 透一點、 全一點、 遠一點, 努力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 做到關鍵時刻, 即使再倉促被動封城, 仍然能夠確保糧食安然無恙。而高質量地藏糧于民, 不但可以作為各級儲備的補充, 減輕國家糧食宏觀調控壓力、 減少國家財政支出、 緩解糧食倉容壓力, 還可以分散化解特殊情況下可能出現的風險、 提升居民對政府的信心、 直接避免了對糧食供應的恐慌。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作出了 “我國是大國, 必須具備同大國地位相符的國家儲備實力和應急能力” 重要指示, 因此,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 要充分利用藏糧于民這個傳統的糧食安全法寶, 對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 確保構建更高層次糧食安全、 更好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深遠意義。
我國目前糧食庫存主要分為三大類, 分別為政府儲備 (中央儲備和地方儲備)、 政策性庫存(如托市糧) 以及企業商品庫存 (社會責任儲備), 而民間儲備一般不在統計之列。 解放初期,我國糧食儲備規模小, 技術水平低, 儲備數量少, 但是我們還是艱難地渡過了種種危機, 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定的民間糧食儲備, 正是這種廣泛而深厚的憂患意識和做法, 較好地充當了我國糧食安全的特殊 “穩定器”, 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國家糧食安全隱患和危機, 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 如果說各級儲備糧發揮了 “壓艙石”的作用, 那么藏糧于民則發揮了 “第一道防線”的重要作用。
藏糧于民是備戰備荒的初衷, 更是應對突發事件的使命。 我國人口數量龐大, 糧食需求量大, 糧食安全潛在危機也大, 但是我們可以化劣勢為優勢, 在變局中開新局、 搶先機, 利用龐大的家庭數, 積極鼓勵藏糧于民, 讓每家每戶都能儲存一定的糧食, 一旦遇到災害、 糧食減產, 或者突發疫情、 戰爭、 地震等特殊情況, 糧食價格發生波動時, 人們至少不會在短時間內出現恐慌和搶購, 甚至還可以互相調劑、 互相接濟, 同時給黨和政府開倉放糧贏得寶貴時間。
高質量地開展藏糧于民, 可以有效減輕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的壓力。 以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為例, 該區2019年底共有家庭51余萬戶, 如果按照每個家庭正常儲備大米的情況, 再多儲備10公斤, 全區家庭將多儲備大米5100多噸, 相當于全區現有大米儲備量 (以城鎮人口和農村需購買成品糧人口每人一周成品糧供應標準) 的7倍多,這就意味著地方政府理論上只需要少量儲備成品糧, 用于救急、 應急就可以了, 大大減輕地方儲備壓力。 同理, 根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目前全國共有家庭戶49416萬戶, 如果戶均再多儲備10公斤成品糧, 理論上全國將多儲備大米494萬多噸。
藏糧于民不僅提高了糧食安全系數, 還可以節約地方政府為此承擔的巨大財政支出。 以通州區為例, 每年每戶多儲備10公斤大米, 可以節約政府成品糧保管費和貼息資金近400萬元 (包括保管費、 輪換費、 利息、 損耗等)。 以此類推,按照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統計的家庭數計算, 全國內地每年理論上至少可以節約資金32.6億元。
一旦遇到突發事件, 交通堵塞, 正常的物流受阻, 糧食產業鏈、 供應鏈不能安全順暢運轉,糧食物流成本顯著增加, 尤其對于一些交通欠發達和偏遠地區, 糧達天下的風險增大。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初期, 由于周邊傳統產糧國限制糧食出口, 致使國際糧價出現波動, 我國糧食市場也隨之發生連鎖反應, 盡管我國糧食庫存充裕, 但由于當時各地先后實施嚴格的交通管控, 加上糧食流通設施不夠現代化, 糧食物資信息化相對滯后、 物流成本上漲、 流通效率低下、 流通風險增加, 使得一邊加工企業原糧無法按需收購, 造成原料緊張、 開工率明顯不足, 一邊加工好的成品糧也無法四通八達, 導致國內糧食價格出現不同程度的波動。一旦實行藏糧于民, 關鍵時刻這些問題就能得到較好解決, 物流壓力也將大大減輕。
目前我國糧食倉容壓力巨大, 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種糧大戶的不斷涌現, 糧食連續多年增產,我國一些產糧區倉容嚴重不足, 不同程度出現“糧滿為患” 這個甜蜜的煩惱。 藏糧于民是緩解倉容壓力非常有效的途徑, 積極鼓勵藏糧于民, 每家每戶都儲藏一定的糧食, 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緩解各地倉容緊張局面, 大大減輕去庫存壓力。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 我國糧食商品率明顯提高, 居民家庭儲糧規模卻較小。 以江蘇省為例, 2019年全省糧食商品糧2635萬噸, 比上年增加27萬噸, 其中小麥商品率達84%, 稻谷商品率為63.3%, 導致一邊國家糧食庫存不斷創出新高, 另一邊藏糧于民現狀明顯不容樂觀。 2021年11月1日, 商務部網站一則 “鼓勵家庭根據需要儲存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 滿足日常生活和突發情況的需要” 的提醒,引發了網友過度解讀, 2日開始, 部分地區出現了搶購大米風, 這充分說明了平時藏糧于民還很不夠, 居民對藏糧的意識還不很濃。
藏糧于民一直是我國傳統的儲糧方式, 也是確保糧食安全最直接、 最有效的形式之一, 我國居民家庭, 尤其是農村居民家庭一直有儲存糧食的習慣和傳統。 然而, 隨著居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 并且多年來糧食市場價穩貨足, 加上家庭糧食保管難度較大, 我國居民家庭藏糧意愿持續下降, 不僅城鎮居民家庭存糧很少, 即使農村居民也很少儲備一定糧食, 糧農平時自己吃糧也常常到市場采購, 不少家庭甚至 “零存糧”, 對于新時期藏糧于民構成新的挑戰。
近年來, 由于各級政府重視, 我國糧食市場供應相對充裕, 加上購買方便快捷, 居民家庭存糧減少。 2012年, 原國家糧食局的一項調查顯示, 儲存夠7個月口糧的農戶僅61%, 僅能維持3個月口糧的農戶僅占10%, 而29%農戶相當于“零存糧”, 而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此現象不但沒有得到改觀, 甚至愈演愈烈, 至于城市居民藏糧, 更是少得可憐。
現在的居民家庭, 除了存有一定的米面油等亟需成品糧以外, 很少存有大豆、 蠶豆等雜糧,即使作為主要口糧的小麥和稻谷等原糧, 除了稻谷略有儲存以外, 農戶家庭的小麥幾乎全部出售, 有的為了便于回籠資金, 干脆直接在田間一賣了之, 即使有庫存的也是極少一部分, 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留作養殖之需, 至于玉米, 除了用于養殖, 或者收獲時價格未達預期短暫儲存以外, 平時都很少有儲存。
從糧食的口感角度而言, 無論是原糧還是成品糧, 存的時間越長, 口感越不好, 營養價值也會受影響, 因而我國居民都有吃新糧的習慣。 加上現在炎日天氣增加, 又缺乏專業的儲糧技術和裝具等, 許多家庭擔心儲存的大米、 面粉發生霉變和蟲蛀等, 儲存時間一般都很短。 為了減少資金占有時間, 一些機關事業單位、 學校的食堂和餐飲單位儲糧也不多, 一般不會超過兩個月的食用量, 大多都是隨吃隨買。
盡管藏糧于民好處很多、 作用很大, 但是對于一般家庭和單位而言, 數量并非多多益善, 保管時間也不宜過長, 稍有不慎, 反而造成浪費,加上還要勞神費力地去晾曬、 搬運和存放, 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 越來越多的家庭不愿自討苦吃去費力藏糧。
由于我國連續糧食豐收, 市場上糧食充裕、價格穩定, 加上我國已有多年沒有發生戰爭、 饑荒和瘟疫等特殊情況, 人們的風險意識有所淡化, 家庭 “備戰備荒” 意識慢慢成了過去式。 雖然2020年的新冠疫情后, 部分居民儲糧意識有所加強, 但是數量增長并不明顯, 付諸行動的還不是很多。
絕大多數居民家里沒有專門的儲糧設施。 在江蘇省南通市農村, 過去每家每戶都有存糧的木柜, 一般長不到4米, 寬在0.8米左右, 柜凈高0.8米, 底下還有約0.2米的騰空高度, 柜子里可以放1000多公斤的稻谷或者小麥, 一般只要晾曬干了, 存放一年問題不大。 然而,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 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 許多家庭都住上了樓房, 家庭原有的木柜要么已經破舊不堪, 要么干脆就遺棄不用, 加上這么大的木柜存放在樓房里有礙美觀, 仍然存放的家庭已經不多了, 導致家庭存糧裝具嚴重不足, 而且適合家庭存糧的裝具還未普及, 大多還是沿襲使用瓦缸、 竹桶、 木桶等傳統儲糧裝具, 有的甚至還在用裝過化肥的編織袋等儲存糧食, 不但存儲數量有限, 而且既沒有防潮性, 也沒有隔熱性, 更沒有氣密性, 既不能防鼠, 也不能預防其他病蟲害, 浪費了辛辛苦苦收獲的糧食。
居民大多缺少儲糧專業知識和技術, 一些地方對農民的培訓大多專注于傳授糧食生產知識和技術, 忽略了對糧食儲藏知識和技術的培訓。 農戶儲糧技術落后, 主要采取曬干整凈后就裝入塑料袋或糧囤中, 往后除了食用以外, 一般中途很少進行糧情檢查, 除了預防鼠害意識較濃辦法較多以外, 如何預防蟲害、 霉變等辦法不多, 一旦發現霉變或蟲害嚴重時, 就顯得手足無措。
儲糧不僅需要占用一定的資金, 而且還得付出不少精力和時間, 并占用一定地方, 加上居民家庭藏糧還需要一定的專業技術, 稍有不慎, 極易造成較大浪費, 讓人感覺居民家庭儲存糧食往往得不償失, 因而動力不大。
盡管近年來, 我國糧食安全形勢持續向好,但是糧食安全遠沒有達到高枕無憂、 安然無恙的程度。 要以這次疫情居民儲糧意識得到加強為契機, 結合 “十四五” 糧食規劃, 不斷鼓勵、探索藏糧于民新路徑, 在關鍵時刻發揮 “穩定器” 作用。
1. 增強藏糧于民意識。千百年來人類從未遠離過糧食安全的挑戰, 特別是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 必須加大糧食安全的宣傳力度, 不斷增強居民家庭糧食備荒和風險意識, 牢記糧食危機時刻威脅著人類, 進一步調動居民藏糧積極性和主動性; 以疫情為契機, 宣傳世界糧食安全形勢、 我國糧食安全政策, 利用世界糧食日、 糧食科技活動周、 農民豐收節等節日, 宣傳家庭藏糧的重要性, 宣傳藏糧于民的現實和長遠意義。
2. 普及科學藏糧知識。我國農村家庭因科學存糧知識和技術缺乏, 導致存糧因蟲霉鼠雀等損失在400億斤以上。 根據原國家糧食局抽樣調查,農戶儲糧損失最嚴重的為東北地區, 平均約為10.2%; 其次為西北地區, 約8.8%; 長江中下游地區約7.4%; 黃淮海地區約5%。 普及基本儲糧知識是確保居民家庭儲糧安全的首要條件, 也是推進藏糧于民的必要條件, 有關部門可以通過發學習資料、 利用各類媒體, 向廣大居民家庭普及儲糧知識, 還可根據不同區域、 不同品種、 不同規模、 不同性質、 不同時間段, 開展不同的培訓, 不斷拓寬居民家庭的儲糧知識, 提升家庭儲糧能力, 避免造成浪費; 同時, 也要及時提醒家庭儲糧也不應過多, 要及時更新, 做到動態保持一定的量, 確保能及時吃到新鮮糧食。
3. 傳授科學儲糧技術。居民家庭大多缺少儲糧專業技術指導, 許多地方一直比較重視對農民糧食生產技術的培訓, 卻往往忽略了糧食儲藏技術的傳授, 其實開源和節流同樣重要, 都不能偏廢。 要結合實際, 研究一些簡便的家庭儲糧科學技術, 普及一些實用的儲糧方法, 推廣一些殺蟲技術和藥劑, 全力幫助居民家庭提高藏糧效率和水平, 減少儲糧損失。 要組織專業技術人員經常持久地走進居民家庭, 采取定期和不定期上門服務, 現場指導大家如何因陋就簡地掌握科學儲糧技術, 指導居民科學儲糧, 同時教會居民如何進行糧情檢查 (感官、 糧溫、 含水量、 害蟲和鼠害等), 讓居民放心大膽藏糧。
近年來, 我國居民家庭之所以藏糧越來越少, 除了藏糧意識不強以外, 還與當前家庭藏糧不便有關, 尤其是與適合不同地區居民家庭藏糧裝具不多 (美觀、 可移動收藏的更少), 以及適合居民家庭藏糧的各種包裝糧沒有普及有關, 影響了家庭藏糧的深入推進。
1. 推廣家庭儲糧裝具。應開發適合家庭的科學儲糧裝具, 做到既適用不同家庭藏糧規模,又適用不同藏糧品種, 既簡易實用, 又價廉物美, 既能夠防潮防鼠, 又能方便防蟲防霉變,通過推廣這些小型家庭安全儲糧裝具, 提高居民家庭儲糧數量, 提高居民家庭儲糧積極性。一般在農村, 由于住房面積較大, 農民最喜歡可以存放100至200公斤規模的裝具, 城市居民家庭50至100公斤裝具比較受大家歡迎。 對于種糧大戶, 0.5至2噸儲糧裝具, 以及10噸左右農戶倉, 普遍受到大家青睞。 推廣時, 可以采取前幾年我國家電下鄉的補貼政策和模式, 鼓勵居民家庭購買科學、 小型、 安全儲糧裝具, 幫助居民家庭科學儲糧。
2. 推廣真空包裝糧食。以大米為例, 當環境溫度達26℃時, 濕度達70%時, 一般只需要一周, 就會長蟲, 一般成品糧很少超過3個月, 相比較而言, 現在的真空包裝大米, 可以有效地阻絕大米與空氣接觸, 更高效抑制細菌和微生物滋生, 保持所包裝糧食的新鮮與口感, 抑制害蟲和微生物生長, 因而儲存的時間稍微久一些, 一般可以在一年左右。 除此以外, 真空包裝還可以保持糧食營養價值、 避免使用大量化學防腐劑, 也適合居民家庭食用, 不失為當前家庭藏糧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3. 推廣小包裝成品糧。家庭儲糧具有儲量少、 進出快等特點, 而小包裝成品糧既方便居民家庭購買, 也方便家庭儲存、 更換和食用, 一旦拆包后, 可以很快食用完, 因而居民家庭對小包裝成品糧情有獨鐘, 而且小包裝成品糧市場規模龐大, 市場增長速度快。 在超市里, 無論是大米、 面粉還是食用油, 小包裝的成品糧銷售相對較好, 推廣小包裝成品糧油, 也是保障特殊地理位置特殊補給的需要, 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鼓勵種糧大戶、 餐飲企業和集中用餐的機關企事業單位、 學校食堂等消費單位, 根據平時需求, 適當多儲存一定數量的糧食, 進一步拓寬藏糧于民渠道。
1. 藏糧于種糧大戶。種糧大戶每年手中都有很多的糧食, 直接藏糧于種糧大戶, 既經濟、 實惠, 又方便、 快捷。 因此, 應積極鼓勵種糧大戶建設一定的倉儲設施, 便于儲藏更多的糧食。 政府部門應及時提供補貼, 對土地、 貸款等方面給予傾斜, 也可以以目前國家儲備糧補貼標準為基準, 給大戶一定比例的儲備補貼, 列入儲備統計(可以根據儲備時間動態補貼), 鼓勵種糧大戶積極儲備糧食。
2. 藏糧于居民家庭?,F在我國高樓遍地, 城鄉居民住房條件得到顯著改善,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介紹, 2019年, 農村居民住房建筑面積人均達48.9平方米, 城鎮居民住房建筑面積人均39.8平方米, 這些都為適當貯藏糧于居民家庭, 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就一般三口之家而言, 冬天一個季度存儲100公斤、 夏天一個月40公斤大米問題不大。 另外, 結合城市小區改造和新農村建設, 幫助城鄉居民家庭在新建住房或者裝修設計時, 鼓勵預留一定的藏糧場所, 方便居民藏糧。
3. 藏糧于消費單位。餐飲企業和集中用餐的機關、 學校、 其他企事業單位食堂等糧食消費多, 既方便存糧,也具有消費快、輪換快等特點,是藏糧于民的極佳之地。 可以在這些單位根據各自的消費實際需求,在原有存糧基礎上,鼓勵再儲存一定數量的口糧。 當然,由于這些消費單位技術有限、 設施簡陋, 一般所藏成品糧也要有個度,尤其要注意數量和時間期限, 避免浪費。
發揮政策的導向性作用, 出臺相關政策, 增強居民家庭藏糧動力。
1. 出臺鼓勵政策。對居民家庭儲糧適當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 鼓勵居民家庭積極存糧, 使藏糧于民不斷發揚光大, 并形成良性循環, 最終成為居民家庭的自覺行為, 做到防患于未然。不斷推進糧食補貼從 “地補” 向 “糧補” 轉變,在每年的糧食收購前, 集中一段時間采取政府補貼的辦法, 鼓勵餐飲企業, 集中用餐的機關企事業單位、 學校食堂, 以及城鄉居民家庭購買糧食儲存或食用。 在這方面, 于2020年9月27日召開的四川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 《四川省糧食安全保障條例 (草案)》 提請省人大審議, 其中的第二十四條明確鼓勵藏糧于民, 這為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作了有益探索。
2. 發展糧食銀行。糧食銀行是藏糧于民的又一種形式, 糧農把余糧存入 “糧食銀行”, 不僅不用修建儲糧設施設備, 不用擔心所產糧食發霉變質和蟲蛀鼠咬, 還解決了賣糧難、 儲糧難、 加工難等后顧之憂, 規避糧食市場風險, 為糧農提供各類良好的 “避風港”; 同時, 農民不僅可以獲得 “利息”, 增加了收入, 還提高了糧食利用率、 周轉率, 也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 至于糧食銀行的基礎設施建設, 可列入 “糧安工程” 項目進行, 糧食銀行建設還可與農村電子商務融合一起, 把信息化技術有機融入糧食收儲、物流配送、 精深加工、 存銷交易等各個環節, 讓農村居民藏糧的形式更加多元化、 更具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真正打造一個既為廣大農村居民藏糧提供便捷服務、 又為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的綜合性服務平臺。 另外, 糧食銀行還可以開展原糧兌換成品糧、 熟食品等商品業務, 拓寬所藏糧食出路, 鼓勵農村居民藏糧于糧食銀行。
3. 創新藏糧思路。糧食部門可積極引導城鄉居民利用各自的優勢, 實行結對藏糧于民, 并提供加工、 價格等相關幫助。 即城市居民利用資金優勢, 農村居民利用優質糧和場地優勢, 相互簽訂購銷協議, 平時城市居民每年向農村居民預付一定的訂金 (購買時可以抵作購糧款), 農村居民為城市居民保證提供一年口糧, 價格隨行就市, 甚至略低于市場價格 (省略了糧食流通環節中各種費用), 平時只要提供需求信息, 農民及時委托加工企業加工后向城市居民提供成品糧。也可以以城市小區為單位, 與農村村委會簽訂集體購銷協議, 這樣不僅確保居民每年的口糧供應, 滿足城市居民優質糧、 放心糧、 平價糧的需求, 也打通了農村糧食的銷售渠道, 減輕了糧農銷售的后顧之憂, 更重要的是提前鎖定糧食價格, 免受市場波動帶來的價格影響, 有效應對各類突發事件, 以及緊急、 特殊、 極端情況的發生, 甚至糧食危機, 可謂一舉多得。
另外, 鼓勵藏糧于民還要嚴謹游資借機進入糧食市場炒作, 囤積居奇, 抬高糧價, 這與藏糧于民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 必須堅決制止和打擊。
當前, “灰犀牛” 遍地奔跑、 “黑天鵝” 滿天飛翔, 作為始終是治國理政頭等大事的糧食安全問題, 在新冠肺炎疫情還在不斷蔓延, 遠未到拐點的今天, 其重要性愈加凸顯。 確保糧食安全將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 國家自立的堅實基礎, 也是我國從容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堅強保證。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 統籌傳統和非傳統安全, 防范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 筑牢國家安全屏障; 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 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充分做好藏糧于民, 既是應對嚴峻挑戰和各種復雜局面的準備, 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 對我國防范化解各種風險隱患也是大有裨益。 加快構建藏糧于民新格局, 是進一步豐富糧食儲備體系、 提升糧食安全保障層次的重要舉措, 讓藏糧于民與藏糧于地、 藏糧于技戰略共同支撐起國家高質量糧食安全的“防護墻”, 確保更有底氣地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