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中群,張定安
(1.河南省內鄉縣畜牧技術服務中心,河南 內鄉 474350;2.河南省內鄉縣動物衛生監督所)
人類賴以生存的農作物,水果蔬菜等85%以上要靠蜜蜂來授粉,蜜蜂保護了人類糧食安全。全世界每年蜜蜂群數正以30%的速度在減少,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蜜源植物的大量減少,而保護和多植蜜源植物正是保護蜜蜂,壯大蜂群數量的重要舉措。由于蜜蜂產業是富民強縣新型產業,為了把蜜蜂產業培植成生態惠民、產業富民、綜合成效利民的新型產業,特就內鄉蜜蜂產業的發展狀況進行調查并提出建議。
內鄉縣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全縣植物種類繁多,豐富的植物資源為蜜蜂產業發展提供了必需的蜜源植物,致使全縣蜜蜂產業發展相對平穩。內鄉現存蜜蜂品種主要是中蜂和意蜂。全縣現有蜜蜂養殖量11 667 箱,蜂蜜產量630 t,其中中蜂發展4 665 箱,西蜂發展7 002 箱,50 群以上規模養殖蜂農104個,養蜂專業合作社2個,全縣目前沒有規范的養蜂場,沒有蜂產品加工企業和蜂具生產企業,大部分養殖戶沒有建設種蜂場的實力,截至目前,沒有群眾建種蜂場,僅有一家有意愿建種蜂場,目前仍處于規劃之中。
內鄉縣氣候溫暖濕潤,寶天曼自然保護區屬于大陸性季風氣候,南北長15 km,東西寬11 km,總面積5 412.5 hm2。由于山體高大、地形復雜,相對高差1 000多米,對太陽輻射、氣溫、降水等氣候要素有明顯的再分配作用,呈現出典型的小氣候特征。優良的環境為蜜蜂種源保護和飼養提供了場所。
內鄉縣共有生態公益林(主要是闊葉林)保護面積14.9 萬hm2,占全縣森林面積的67.3%。以雜木林為主的森林群落,蜜源植物十分豐富,如:青岡、甜櫧、杜鵑、柃木、野桂花、野柿樹、野生獼猴桃、山茶、山烏桕等非常適宜于中華蜜蜂采蜜和授粉。除林木、野生草本蜜源植物外,還有各種經濟作物、果樹和藥用作物,如:板栗、柑橘、枇杷、獼猴桃、油菜、紫云英、南瓜等蜜粉源,各類蜜粉源植物具有分布廣、品種多、時間差大的特點。同時適宜全縣的蜜源景觀樹類型多,主要有槐樹、欒樹、皂角樹、女貞樹、泡桐、柿樹等,蜜源農作物有油菜、芝麻、棉花、向日葵等,蜜源中藥材有丹參、玄參、益母草、黃芪、桔梗、柴胡、夏桔草等。蜜蜂產業發展提升空間很大。
一是蜜蜂養殖不占地,不爭田,無污染,被稱為空中農業。二是投資少,見效快,好推廣,風險小。三是社會效益巨大。所以蜜蜂養殖是多山縣域經濟重要的農業項目,有利于縣域蜂產業的做大做強。內鄉縣蜂產業從業人員多達8 000 人,年產蜂產品50 萬kg 左右,如果解決了蜂產品銷售難問題,產量可提高到150萬kg以上。
全縣蜂業行業缺乏統一的服務,沒有長遠的發展規劃和產業目標,蜂產品的監管和檢測體系不健全,沒有標準化、自動化的無菌無塵灌裝車間,蜂農各自為戰,一盤散沙。同時在飼養上缺乏飼養技術標準及質量管控體系,蜂農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只有提高蜂蜜產量,在未封蓋后或者封蓋后短時間內采集蜂蜜,這樣采集的蜂蜜波美度較低,水分含量偏高,質量自然就下降。缺乏統—的質量管控體系,蜂蜜會出現以次充好、摻假等現象。
全縣蜂農基本仍采用傳統養殖法,勞動強度大,技術粗糙,天然成熟蜜占比小,回報率低。特別是近幾年,由于南水北調水源區禁止養殖,許多原來養豬、牛、羊、雞的養殖戶轉行養蜂,養殖水平亟待培訓提高。內鄉蜜蜂產業中中蜂占40%,意蜂占60%,由于中蜂是東方蜜蜂的—個亞種,有耐寒抗熱、采蜜期長、適應性及抗螨抗病能力強、消耗飼料少、能利用零星蜜粉源等特性,同時對大宗蜜源植物的利用能力較差,飛行距離較短(—般半徑在2 km 以內),不宜長途運輸,分群性強,蜂群易飛逃,易發生盜蜂行為。并且中蜂嗅覺靈敏,認巢能力差,容易飛錯蜂巢,易出現打架現象。因此中蜂不會像意蜂—樣充分利用大宗的蜜源和長途運輸,根據中蜂特性,中蜂養殖要根據蜜源植物的分布現狀進行養殖,同—個位置不適宜大規模的飼養。規模化養殖后因—年四季蜜源植物分布不均,容易出現蜂蜜產量少,甚至無蜜現象,到了冬季蜂群會餓死等現象。因此導致中蜂下降現象。

目前,蜜蜂養殖以農戶散養為主,以自行銷售為主,以老客戶消費為主要客源,銷售范圍窄,銷量少。缺乏適宜的銷售組織及銷售平臺,造就了消費者買不到優質蜜,而蜂農產出的優質蜜賣不出去的怪現象,嚴重挫傷了蜂農的生產積極性,成為蜂業發展壯大的瓶頸。
積極打造蜜蜂谷文化產業園項目,項目位于內鄉縣湍東鎮花園村金子山腳下,毗鄰方山公園,周圍群山環抱、風景秀麗、依山傍水、交通便利,緊鄰車水馬龍的國道G241線,距內鄉縣衙7 km、距吳婭石頭村3 km,距內鄧和滬陜高速入口5 km。項目占地50 畝,全部是建設用地和山地。該項目是由內鄉縣蜂業協會和內鄉縣歐蜜噠蜂業專業合作社規劃建設的鄉村產業振興項目,它根據我國蜂業發展現狀和蜂業產業化發展趨勢,借鑒國內外蜂業文化發展理念和經驗,結合內鄉縣域經濟特色和屬地區位優勢,按照“舉綠色旗、打生態牌、走品牌路、興特色業”的思路,融合了“蜜蜂文化”和“蜂業產業化實體”兩大主題。蜜蜂文化延伸打造為以蜂業文化為特色的鄉村旅游景點,蜂業產業化實體打造為歐蜜噠蜂業產業化品牌基地。把湍東鎮花園村金子山建成集原生態民俗文化體驗、生態餐飲、健康養生、商業休閑為一體的蜂蜜文化旅游特色小鎮,使其成為全國知名的“蜂蜜小鎮”。通過示范創建,擴大示范效應,整合產業項目和國家政策,推動毗鄰鄉鎮和周邊縣市形成大片區發展格局,力爭通過3~5 年,全縣中蜂養殖規模達到10 萬箱,中蜂“大片區”實現中蜂常年保有量20萬箱。
以養蜂合作社和養蜂大戶等為主體的蜂業聯合體,發展訂單蜂業,走“公司(協會)+蜂農”或“公司(協會)+合作社+蜂農”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減少生產的盲目性,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經濟效益。公司(協會)應肩負起組織蜂農培訓、品牌建設、蜂蜜質量管控、養蜂基地建設、殘留監控檢測和溯源體系建立等,逐步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蜜蜂質量安全的全程管理。全縣堅持市場導向,效益優先,三產融合,政策助推,扎實抓好傳統蜂業的轉型升級和中蜂產業的綠色發展。
全縣沒有一個相應的蜜蜂產業組織管理機構,生產和管理處于原始自發狀態。因人才、技術、資金、銷售等要素落后,缺乏養殖標準體系,蜂產品質量安全體系更是一片空白,導致中蜂養殖業一直不能發展壯大。要以內鄉縣中蜂產業協會為組織,應建立統一品牌、制定相關標準,開展農戶養殖技術培訓、對蜂蜜進行質量管控以及組織銷售等,為政府領導提供決策。建立一個統一的品牌,做統一包裝,樹立品牌形象。發揮行業協會和電商的作用,采用各種形式,建立“農戶+基地+協會+營銷”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鏈條,蜂蜜按照標準進行采集、包裝等,確保蜂蜜的質量,增強消費者信任度。整合資源,成立行業協會,壯大合作社規模,統一技術服務,統一標準化生產,統一收購,統一監測,統一罐裝,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并在前期積極實施“龍頭帶動”和“品牌拉動”的蜂產品銷售戰略,精準切入,疏通瓶頸,盡快把資源優勢轉化為行業規模優勢、產業優勢、品牌優勢和經濟優勢。
一是整合產業項目和政策資金,支持中蜂產業發展。縣畜牧部門積極向國家、省、市爭取畜牧產業綠色發展示范創建項目,將中蜂養殖作為畜牧產業轉型發展的重點項目,快立項,快申報,快實施。結合內鄉縣實際,立足中蜂養殖需要,將近三年以來的石漠化綜合治理項目進行優化調整,改草地建設改良為連片種植蜜源植物,滿足中蜂產業鏈上游需求,夯實中蜂產業發展基礎;縣政府撥付近百萬元財政資金用于新增中蜂養殖戶的獎勵補貼,每發展一箱中蜂,縣政府給予50元補貼。二是培養新型蜂農,提升中蜂養殖技術水平。通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農技推廣體系培訓以及陽光工程培訓等項目,加大縣域內中蜂養殖戶的培訓力度,提高中蜂養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