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山東華宇工學院人事處,山東德州,253034)
民辦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發揮著重要的人才培養作用。然而,民辦高校教師近5年流失率居高不下[1],嚴重阻礙了民辦高校的健康發展。穩定民辦高校師資隊伍的關鍵在于挖掘內動力,調動積極性。以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為切入點,結合民辦高校師資隊伍現狀,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教師考核指標體系是激勵教師的關鍵一環。[2]本研究以山東華宇工學院為對象設計教師考核指標體系,通過專家評分法評測考核指標體系設計的合理性,運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影響民辦本科高校教師工作績效的關鍵影響因素,并針對分析結果提出對策建議。
2016年印發的《教育部關于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和2018年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均提出要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發揮績效考核和評價的正確引導作用。[3-4]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進一步明確了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并給出了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5]本研究以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為切入點,結合國內外高校教師考核指標體系的建設經驗,以山東華宇工學院為研究對象,設計以師德師風為主線,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專業發展為四個主要維度的考核指標體系,具體見表1。

表1 新時代民辦本科高校教師考核指標體系
如表1所示,一級指標表示影響教師工作績效的宏觀因素,依據國家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相關文件,并結合民辦本科高校實際情況進行確定;二級指標是微觀因素,即具體指標。在落實到山東華宇工學院的分析中,則提取教師工作過程中反映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專業發展四個維度的具體工作項目作為具體指標進行分析。
山東華宇工學院的教師考核以師德師風為主線,制訂《建立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實施辦法》,將師德建設落實到日常工作中,將師德考核貫穿日常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全過程,通過“教師師德行為清單”記錄教師正、負面師德行為,逐步完善教師師德檔案,并將師德考核結果作為首要條件應用于職稱評聘、崗位晉升和評優樹先中。根據《教育部關于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教師凡存在師德禁止行為的,實施師德考核“一票否決制”,并依法依規給予相應處分。[3]在實施教師崗位考核的過程中,山東華宇工學院通過教師職業道德素養評價、師德師風行為清單管理實現對教師“師德師風”的考核,采取平時、學期和年終三段式考核,重點進行教學工作、課程建設、專業建設、教學工作效果、教學科學研究、企業調研學習、企業實踐鍛煉、應用技術研究、繼續教育、專項培訓等方面的考查,并結合民辦高校的特點,重視指標的量化、可操作性及實效性,以實現教師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專業發展四個維度的考核。
為驗證考核指標體系的可行性,本研究邀請38名副高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人員對考核指標從二級指標與年度目標的相關程度、獲取本項數據的難易程度及二級指標與一級指標的相關程度三個方面進行了評測,評測得分如表2所示。

表2 新時代民辦本科高校教師考核指標體系評測得分
2.各評測項滿分為10分。
從表2可以看出:考核指標體系中二級指標與年度目標的相關程度平均值為8.06,說明考核指標體系中各二級指標均能較好地反映年度目標;獲取各項指標數據的難易程度平均值為6.43,說明考核指標體系中各二級指標的數據獲取難易程度適中;考核指標體系中二級指標與一級指標的相關程度平均值為7.88,說明考核指標體系中各二級指標均能較好地反映各一級指標。總體來看,專家評測結果顯示考核指標體系設計符合民辦本科高校的實際情況,可以用于評價教師工作績效。
本研究基于教師考核指標體系編制了調查問卷,涵蓋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及對新時代民辦本科高校教師考核影響因素的評價,共計24個題項。對教師考核影響因素的評價采用Likert五點計分法,要求被調查者判斷各條目對教師考核的影響程度,并給予1分(影響程度非常低)至5分(影響程度非常高)的打分。
調查問卷預發放在山東華宇工學院校內進行,針對教師群體發放調查問卷,通過對預發放問卷數據進行信度分析,得到Cronbach’s α 值為0.954,表明調查問卷符合信度檢驗要求。
本次調查分兩批次在山東華宇工學院校內外針對民辦本科高校教師群體發放了調查問卷,共回收問卷548份,剔除內容缺失或反應傾向過于明顯的無效問卷36份,確定有效問卷512份,問卷有效率為93.4%。通過對512份問卷數據進行信度分析及描述性統計分析,得到Cronbach’sα值為0.936,描述性統計表如表3所示。

表3 樣本基本情況描述性統計表
從表3可以看出,被調查者的性別、年齡、學歷和職稱結構分布較合理,抽樣調查導致樣本結構單一化造成研究結論缺乏意義的可能性較低,說明本次抽樣調查具有普遍應用的意義。
因子分析法作為一種降維處理數據的技術,通過研究多個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提取出較少的幾個綜合指標反映原始多個變量的信息,以降低分析問題的復雜性。基本模型為:
式中:X1,X2…XP為原始變量;αij(i=1,2…P;j=1,2…m)為原始變量的因子載荷;Fi(i=1,2…m)為提取到的公共因子;εi(i=1,2…P)為特殊因子。
在各個因子不相關的前提下,因子載荷αij代表第i個原始變量與第j個公共因子的相關系數,即Xi在第j個公共因子上的相對重要性。[7]因此,載荷數值越小,代表第i個原始變量與第j個公共因子的關系越疏遠;反之,載荷數值越大,代表第i個原始變量與第j個公共因子的關系越密切。
在進行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對收集的數據進行KMO樣本測度和Bartlett檢驗,確定是否適合進行因子分析。KMO檢驗各變量間的偏相關性,Bartlett檢驗相關系數矩陣是否為單位矩陣。KMO值一般在0到1之間,KMO值越接近1,表示兩者相關性越強,效度越高,越適合進行因子分析。KMO 和 Bartlett 的檢驗如表4所示。

表4 KMO 和 Bartlett 的檢驗
如表4所示,KMO值為0.941,且Bartlett球形度檢驗p值小于0.05,說明研究數據的效度較好,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在整理數據后,本研究利用SPSS 20.0 統計分析軟件對512份調查問卷數據進行因子分析,運用提取方法——主成分法,選擇最大方差法進行正交旋轉,從20 個題項中提取了4個公共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是 67.79%,說明提取的4個公共因子可以反映原始20個變量67.79%的信息量。通過因子旋轉后,得到的各變量在各公共因子上的因子載荷如表5所示。

表5 旋轉成分矩陣
如表5所示,V10—V15歸屬于因子1,是社會服務指標的具體指標,其中V12載荷數值最大,表示指標科技推廣與社會服務指標關系更密切;V16—V20歸屬于因子2,是專業發展指標的具體指標,其中V16載荷數值最大,表示指標教學學術發展能力與專業發展指標關系最密切;V4—V7歸屬于因子3,是教育教學指標的具體指標,其中V7載荷數值最大,表示指標課堂教學紀律與教育教學指標關系最密切;V1—V3歸屬于因子4,是師德師風指標的具體指標,其中V1載荷數值最大,表示指標教書育人方面的職業道德素養與師德師風指標關系最密切;V8和V9是表述科學研究指標的具體指標,V9載荷數值更大,說明指標實際貢獻與科學研究指標關系更密切。
由此可見,4個公共因子在考核中的重要程度依次為社會服務、專業發展、教育教學和師德師風,這表明社會服務和專業發展指標是影響民辦本科高校教師工作績效的關鍵因素,這符合民辦本科高校服務社會、服務地方的辦學宗旨,以及新時期國家政策對民辦本科高校的期待。
根據以上數據分析結果,民辦本科高校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提高整體辦學水平。
民辦本科高校應立足辦學宗旨,致力于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適用的人才和技術,突出社會效益和長遠利益,強化社會服務指標的考核,對教師參與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技推廣、專家咨詢、公共學術事務及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重點關注科技推廣指標。同時,積極倡導教師開展科技推廣工作,對科技成果進行適宜的轉化,助推科技成果惠及更多領域,以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此外,應建立健全教師服務社會相配套的激勵機制和管理機制,制訂制度、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確保教師服務社會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大學課堂教學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的重點。大學生的不良學習行為,包括態度消極、逃課、玩手機等都會嚴重干擾正常的課堂教學秩序。因此,嚴抓課堂教學紀律,避免不良學習行為,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尤其是民辦本科高校的生源壓力大、配套資源緊缺,既要對學生采取強有力的嚴管措施,又不能一味地進行懲罰,而應更多地以正向激勵為抓手,通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逐步推動課堂教學秩序的規范化,確保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教師的專業發展關系到民辦本科高校的持續高質量發展。[8]因此,民辦本科高校不能停留在只關注教師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層面,而應緊跟國家政策,明確教學學術理念,將專業發展納入教師的考核評價體系,并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在教學學術發展能力提升、教學基本功訓練和信息技術能力培訓、掛職鍛煉、訪學、在職研修等方面出臺細則和要求,倡導教師積極進行教學改革與研究,參加各項專業培訓、研修和實踐鍛煉,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的同時,著重提升教師的教學學術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