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溫如
(重慶理工大學,重慶,401320)
1921年,嘉興南湖的一條小小紅船上誕生了中國共產黨,也孕育了紅船精神。2005年,習近平同志首次概括了紅船精神的內涵,即“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1]。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紅船精神貫穿始終,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開拓創新、持續奮斗、甘于奉獻的精神風貌,是偉大建黨精神的重要體現,是指引中華民族劈波斬浪、不斷前行的燈塔。
如今,我國面臨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而紅船精神所倡導的首創精神、奮斗精神和奉獻精神,依舊是中國共產黨引領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的動力源泉。弘揚紅船精神,意味著不忘初心、銘記歷史,以崇高精神的養分反哺時代。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2]紅船精神具有重要的育人意義,是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教育資源。[3]做好高校青年學子紅船精神的培育和弘揚工作,有助于新時代大學生堅定社會主義理想,強化責任擔當,堅持砥礪奮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宏偉力量。因此,分析當代大學生對紅船精神的認知情況具有現實意義。本研究以重慶市某高校為例,對當代大學生的紅船精神認知情況作出分析和探討,聯系實際,提出針對大學生繼承和弘揚紅船精神的建議與對策。
本調查研究隨機選取重慶市某高校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問卷共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調查,包含性別、年齡、民族、政治面貌、專業等問題;第二部分為大學生紅船精神認知情況調查,分為紅船精神的認知渠道、紅船精神基本內容認知、紅船精神社會影響力認知、紅船精神時代價值認知、弘揚紅船精神的基本態度五類內容。
本次調查研究共發放問卷220份,有效問卷202份,有效率為91.82%。其中,男生83人,女生119人;漢族學生187人,少數民族學生15人;中共黨員(含預備黨員)25人,共青團員158人,民主黨派0人,群眾19人;文史類專業學生109人,理工類專業學生93人。各類型研究對象的人數和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對象基本情況
紅船精神的認知渠道即獲取紅船精神相關知識的途徑、手段和方式。紅船精神的認知渠道越廣泛,越有利于其傳播,越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認知水平。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認識和學習紅船精神的渠道呈現多元化特征。其中,選擇“互聯網”的學生最多,占65.35%;其次是“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和“報刊、電視、廣播”,兩者都占63.86%;然后是“革命遺址、紀念館”和“學校組織的主題學習活動”,分別占60.89%和48.51%;最后是“相關書籍”,占45.54%。由此可見,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紅船精神相關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時,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依舊在紅船精神的傳播和教育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報刊、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以豐富多樣的文藝作品形式,吸引著大學生的注意和興趣,仍是大學生獲取紅船精神相關知識的途徑。
紅船精神內容認知包含了紅船精神的內涵、紅船精神的誕生地、紅船精神的代表人物、紅船精神概念的提出者等問題。當問及“您是否了解紅船精神”這一問題時,6.44%的學生認為自己對紅船精神“非常了解”,45.05%的學生認為自己“比較了解”,41.58%的學生對紅船精神“一般了解”,6.93%的學生表示對紅船精神“完全不了解”。89.11%的學生正確知曉紅船精神的內涵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82.67%的學生明確了解紅船精神的誕生地;37.62%的學生明確了解紅船精神概念的提出者;38.61%的學生對紅船精神的代表人物存在誤區。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對紅船精神基礎知識的認知度良好,但部分學生在細節性問題上了解得不夠全面,知識存在混淆,認識有待提高。
對紅船精神的社會影響力進行研究,有助于了解紅船精神在當代的傳承效果。當被問及“相較于其他革命精神,您覺得紅船精神的社會影響力如何”時,35.15%的學生認為“紅船精神的社會影響力高于其他革命精神”,62.87%的學生認為“紅船精神的社會影響力與其他革命精神一樣”,1.98%的學生認為“紅船精神的社會影響力低于其他革命精神”。在評價近年來紅船精神的社會影響力變化時,63.86%的學生認為“近年來紅船精神的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29.21%的學生認為“近年來紅船精神的社會影響力提升不大”,5.45%的學生認為“近年來紅船精神的社會影響力沒有提升”,1.49%的學生認為“近年來紅船精神的社會影響力持續下降”。由此可見,大學生對紅船精神社會影響力的認知較為客觀,他們充分認識到了紅船精神的地位和作用,感受到了紅船精神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深刻影響。
紅船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是科學的真理力量、堅強的實踐力量和合理的道義力量的有機統一[4],其時代價值體現在對當代社會的作用與意義上。在“您認為當今社會紅船精神的時代價值如何”這個問題上,91.22%的學生認為“紅船精神永不過時,始終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8.78%的學生認為“紅船精神是歷史的產物,時代價值有限”,沒有學生認為“紅船精神已經過時,再提已經沒有意義”。由此可見,大學生對紅船精神的時代價值認可度較高。紅船精神既是革命的產物,也是時代發展的助推器,其在時代的洪流中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指引著中華民族持續奮斗、砥礪前行。
紅船精神以其豐富的內涵影響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把紅船精神的弘揚與實踐主體結合好,就要了解大學生對弘揚紅船精神的基本態度。當被問及“如果有機會,您是否愿意弘揚和宣傳紅船精神”時,35.15%的學生表示“非常愿意”,45.54%的學生回答“比較愿意”,17.33%的學生回答“一般愿意”,1.98%的學生回答“不愿意”。總體上看,大部分高校學子愿意繼承和弘揚紅船精神,體現了大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與遠大的理想信念。
紅船精神以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價值,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新時代學習和弘揚紅船精神,對豐富紅船精神的內涵和加強大學生紅色教育具有重要意義。高校要積極引導學生學習和弘揚紅船精神,將紅船精神的內涵滲透到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深處。
高校宣傳部門的主要職責是引導學生堅持正確的校園輿論導向。[5]做好紅船精神的宣傳工作,有利于提升大學生對紅船精神的認知水平,加深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黨史的理解,堅定愛國主義理想,厚植家國情懷。一方面,高校可利用網絡新媒體加大紅船精神線上宣傳力度。高校可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公眾平臺,結合實際需要,增設紅船精神專項欄目,促使學生學習和了解紅船文化,傳承紅船精神。另一方面,高校可通過傳統媒體,做好線下宣傳。校園報紙作為引導校園文化的重要陣地,是宣傳紅船精神的主要媒介之一,可開辟紅色專欄,呈現豐富多樣的紅船精神文化作品;校園廣播則可以聲音形式感染聽眾,為紅船精神的衍生作品提供展示平臺,在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的同時,正確引導輿論方向。
在繼承和弘揚紅船精神的過程中,不僅要從理論上掌握紅船精神的基本內涵,更要做到知行合一,通過實踐將紅船精神貫徹到實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6]。因此,高校要積極為學生搭建實踐平臺,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了解紅船精神,感悟紅色文化的力量。一方面,高校可充分利用本校資源,深入開展一系列有關紅船精神的主題文化活動。例如,通過知識競賽、歌唱比賽、主題征文、主題展覽、話劇表演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紅船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環節,讓學生在實踐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既可以重溫歷史,加深對紅船精神的了解,又可以喚起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奮斗精神,延續紅色基因。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發揮各黨支部和團支部的作用,召開主題會議和班會,宣傳紅船精神,引導學生深入探討紅船精神的歷史淵源、內涵意義和時代價值,并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水平。學生黨員與團學干部在各類活動中要主動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敢于創新、勤于奮斗、樂于奉獻,以實際行動號召廣大同學參與到紅船精神的學習與弘揚中。
教育具有感化人、引導人的積極作用,其地位和影響不容忽視。思政課是大學生了解紅船精神的重要渠道,紅船精神作為一種革命文化資源,是高校思政教育課必不可少的內容。紅船精神與思政教育相結合,既是紅船精神弘揚與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思政教育改革與創新的迫切需要。[7]一方面,教師可以在思政課中融入紅船精神,以優秀事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素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教師的講解,使學生更充分、更細致地了解紅船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價值,提高對紅船精神的認知。另一方面,高校可開展紅船精神相關講座,加大紅船精神教育力度。講座要避免枯燥乏味,講員要以豐富的表達方式激發學生對紅船精神的興趣,密切聯系實際,將紅船精神教育內容與時代主題結合起來,全面、客觀、高效地講解紅船精神,幫助大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勇擔使命、堅定理想的新時代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