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麗,耿浩,袁國靜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綜合治療區,河南開封 475000)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由于局部腦組織血流循環障礙引起缺血、缺氧而導致的腦組織軟化及壞死,主要原因為腦部供應血管的粥樣硬化、血栓導致管腔狹窄與閉塞。本病患者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單側肢體無力或麻木,面部表現為麻木、口角歪斜、說話不清、語言理解困難、雙眼向一側凝視,可伴隨眩暈、嘔吐。四肢聯動訓練通過被動機械訓練將一側肢體運動帶動四肢,加強患肢運動達到康復訓練效果。減重平板訓練通過器械懸吊方式減輕患者體重對下肢的負擔,幫助患者進行步行訓練以恢復日常基本生活。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減重平板訓練聯合四肢聯動訓練對急性腦卒中患者進行康復,觀察其對本病患者平衡功能的影響。
選取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84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缺血性腦卒中診斷與治療進展》中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診斷;發病72 h以內;單側體活動障礙,且肢體肌力<3級;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配合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除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外合并其他腦部組織疾病;合并嚴重平衡功能障礙患者;存在惡性腫瘤等全身性疾病患者。將研究對象按抽簽法分為研究組(=42例)與對照組(=42例)。研究組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范圍50~79歲,平均(65.98±7.19)歲,按病變性質分腦梗死28例,腦出血14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17例,年齡范圍51~80歲,平均(66.82±8.10)歲,按病變性質分腦梗死26例,腦出血1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可比性。
所有研究對象均按照腦卒中相關治療指南給予對癥支持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訓練:全部患者行神經促通技術、平衡功能訓練、功能性電刺激以及生活技能訓練等常規康復治療,每天2次,每次40 min。研究組進行減重平板訓練聯合四肢聯動訓練,減重平板訓練:使用減重吊帶作用于患者腰部起保護作用,康復師坐在患者偏癱側。指導患者站立于訓練平板上保持身體穩定2~3 min,適應直立體位后,由患者主動或輔助向前邁步,步速以患者能適應的最快節奏為宜,擺動期指導患者使用患側足跟接觸地面,擺動中防止膝過伸,促進對稱步幅與支撐期的出現,指導患者體重轉移至支撐腿,改善患者步態。每次訓練持續20~25 min,1次/d。四肢聯動訓練:使用四肢聯動康復儀(生產企業:美國NUSTEP公司;型號:NUSTEP T5XR)進行四肢聯動訓練,根據患者不同肌力情況設置目標心率,進行早期安全有效的康復訓練,由健側肢體或功能相對較好的肢體帶動患側肢體或功能相對較差的肢體進行四肢同步訓練,盡可能加大軀體強度,并進行適當的頭部運動,20 min/次,2次/d。兩組總訓練時間均為12周。
(1)記錄兩組臨床療效,顯效:患者運動功能顯著改善,臨床癥狀顯著緩解;有效:肢體運動功能有所改善,臨床癥狀有所緩解;無效:肢體運動功能與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2)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平衡功能變化,使用K-FORCE Plates平衡功能檢測儀測定兩組患者訓練前后睜眼區面積占比、睜眼單位面積軌跡長度、閉眼區面積占比、閉眼單位面積軌道長度。(3)比較兩組患者訓練前后相關參數變化,包括步長、步寬、步頻、步速。(4)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MBI)變化,包括進食、運動、自理功能等方面,0~20分為極嚴重功能障礙,21~50分為嚴重功能障礙,51~80分為部分功能缺陷,>80分為功能狀態良好。

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2.8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19%(<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兩組患者治療訓練前平衡功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治療后研究組睜眼區所占面積比、睜眼單位面積軌跡長度、閉眼區所占面積比、閉眼單位面積軌跡長度均大于對照組(<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平衡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肢體運動相關參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治療后研究組步長、步寬長于對照組(<0.05),步速、步頻高于對照組(<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肢體運動相關參數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MBI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治療后研究組MBI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MBI評分變化(分,
腦卒中后軀體功能障礙作為患者主要臨床問題,嚴重影響患者軀體健康,運動療法是改善本病患者預后的常用治療方法。通過主動或被動運動改善四肢聯動康復治療是通過健側帶動患肢進行主動訓練,使用其驅動力來進行患者健側運動,具有較高的臨床安全性。
本研究發現,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后研究組睜眼區面積占比、閉眼區面積占比均高于對照組,睜眼單位面積軌跡長度和閉眼單位面積軌道長度均長于對照組。這一結果說明減重平板訓練聯合四肢聯動訓練可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平衡感,考慮原因為:腦卒中后受損的神經系統在結構與功能上具有高度的可塑性,通過康復治療反復的訓練與學習,可使患者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得到有效鞏固,從而使受損的神經系統逐漸恢復。減重平板訓練與四肢聯動訓練作為腦卒中后共濟失調障礙患者而開展的動態平衡功能訓練方法,其中減重平板訓練通過改變身體重心,控制平衡功能,有效的訓練共同加強患者軀干控制力并改善四肢活動狀態;聯合四肢聯動訓練通過加強四肢活動力度與幅度,以加強軀體活動功能,減少肌萎縮,增強肌力,從而提高患者平衡功能,促進運動功能恢復,增加臨床治療療效。
本研究還發現治療后研究組步長、步寬長于對照組,步速、步頻高于對照組,這一結果說明減重平板訓練聯合四肢聯動訓練后,能明顯提高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步行能力。考慮原因為: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由于偏癱側的軀干功能失調,下肢肌肉力量減弱導致患者出現步態不穩、容易跌倒的現象。而四肢聯動訓練通過健側肢體帶動患側肢體、上肢屈曲伸展與下肢蹬踏進行協調性訓練,模擬日常步行,同時聯合減重平板訓練,負重、步幅、平衡相結合的步行訓練,通過減輕患者下肢承受的負重,使患者保持正確的直立位,以正常生理步行模式進行訓練,從而提高患者步行能力。另外本研究還發現治療后研究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表明了減重平板訓練聯合四肢聯動訓練可顯著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原因為:平板訓練聯合四肢聯動訓練可以使軀干、四肢活動性更大,還能同時訓練平衡、協調能力,增加刺激患者本體感受器及患側偏癱感覺輸入,提高患側關節的穩定性以及自我控制能力,進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綜上所述,減重平板訓練聯合四肢聯動訓練對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物理訓練后,臨床療效顯著,患者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均得到明顯改善,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