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徐學慶,黃鶴瑤,余霏,劉艷,萬健
(1.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人民醫院產科,江西鄱陽 333100;2.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醫院產科,上海 201299)
高危初產婦是指妊娠期患有各種妊娠并發癥、慢性疾病的產婦,該類產婦易發生早產、難產、胎死腹中、胎兒發育不良、胎兒先天畸形等不良事件,增加了產婦分娩死亡的風險。因此,需要對高危初產婦進行良好的護理干預,以幫助產婦順利分娩,改善妊娠結局。但初產婦在孕期及分娩時均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生理、心理應激反應,干擾產婦的神經-內分泌功能,導致初產婦分娩時的血壓和心率過度升高,影響順利分娩。持續護理質量改進可以不斷提升護理質量,給予高危初產婦持續性的高質量護理服務,干預產婦的心理狀態,增加其自信心,減輕其生理心理應激反應,改善妊娠結局。本次研究采用持續護理質量改進干預高危初產婦,觀察其對產婦生理心理應激以及妊娠結局的影響。
選擇2019年6月至2021年8月在江西省鄱陽縣人民醫院產科進行分娩的高危初產婦8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40例,年齡為20~36歲,平均(27.38±4.67)歲,孕齡37~41周,平均(39.63±1.43)周;對照組40例,年齡為21~35歲,平均(27.50±4.86)歲,孕齡38~42周,平均(39.73±1.57)周。兩組患者年齡、孕齡等基線資料均衡可比(>0.05)。本研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鄱醫倫審(2019)第(011號)]。
(1)納入標準:符合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合并高血壓、妊娠期貧血、前置胎盤、胎盤粘連、胎盤早剝、胎膜早破、產后出血、早產等高危初產婦診斷標準者;初次分娩者;單胎妊娠者;無剖宮產、卵巢、盆腔等手術史者;無語言、感覺、意識障礙者;孕齡37~42周者;產婦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者;自愿參加者。(2)排除標準:存在免疫系統異常者;存在凝血功能異常者;存在內分泌系統異常者;既往存在精神疾病史者;患有嚴重器質性疾病者。
(1)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產婦入院后,對其進行孕期常規健康教育,協助產婦進行常規體檢。同時密切監測母胎情況,產婦出現陣痛時立即送至待產室中,給予產婦基礎護理,待其宮口打開4~6指時送至分娩室進行分娩。(2)觀察組給予持續護理質量改進干預。①建立持續護理質量改進小組:以護士長為組長,由小組成員共同制定高危初產婦分娩管理工作計劃后實施各項干預措施。②分娩知識宣教:向產婦詳細講解分娩的相關知識,介紹自然分娩的優點,指導緩解疼痛的技巧與方法,以提高產婦對分娩知識的認知。③心理護理:耐心傾聽產婦的傾訴,疏導產婦的焦慮抑郁情緒,充分調動產婦的自信心,使其對分娩的恐懼感減少。指導產婦學習拉瑪澤呼吸法,用以分娩時自我放松,減輕分娩疼痛感。④提升護理質量:對護理質量進行分析,找出現有護理中的薄弱環節,進行最佳整改,提升護理質量,加強對護理質量的控制管理。對助產士進行分級培訓,讓助產士相互溝通交流,提高其分娩助產技術,以幫助產婦減少會陰水腫、會陰裂傷等分娩并發癥的發生。
(1)生理應激指標:監測產婦入院時、分娩時的舒張壓(DBP)、收縮壓(SBP)、心率(HR)。(2)心理應激指標: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及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進行評估。HAMA量表:≥29分表示產婦嚴重焦慮,21~28分表示產婦重度焦慮,14~20分表示產婦中度焦慮,7~13分表示產婦輕度焦慮,≤6分表示產婦無焦慮;HAMD量表:≥24分表示產婦重度抑郁,17~23分表示產婦中度抑郁,7~16分表示產婦輕度抑郁,≤6分表示產婦無抑郁;得分越低表示產婦焦慮、抑郁情緒越輕,心理應激反應越小。(3)睡眠質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進行評估。PSQI量表包括日間功能、睡眠質量、安眠藥物、睡眠障礙、入睡時間、睡眠效率、睡眠時間等項目,總分0~21分,得分越低表示產婦睡眠質量越好。(4)評估護理質量,包括護理文書、病房管理、基礎護理、消毒隔離、安全護理等項目,每個項目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該項護理質量越好。(5)記錄兩組高危初產婦的分娩結局。

兩組初產婦入院時的DBP、SBP、HR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分娩時的DBP、SBP、HR高于入院時(<0.05),且觀察組初產婦分娩時的DBP、SBP、HR低于對照組(<0.01)。見表1。

表1 兩組高危初產婦生理應激指標比較
兩組初產婦入院時的HAMA評分、HAMD評分、PSQI評分差異無統計意義(>0.05),分娩前1天的HAMA評分、HAMD評分、PSQI評分低于入院時(<0.05),且觀察組初產婦分娩前1天的HAMA評分、HAMD評分、PSQI評分低于對照組(<0.01)。見表2。

表2 兩組高危初產婦心理應激指標及睡眠質量比較(分,
觀察組護理文書、病房管理、基礎護理、消毒隔離、安全護理等各項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0.01)。見表3。

表3 兩組高危初產婦護理質量比較(分,
兩組初產婦的陰道助產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觀察組初產婦的自然分娩率為82.50%,高于對照組的60.00%(<0.05);觀察組初產婦的剖宮產率為7.50%,低于對照組的27.50%(<0.05)。見表4。

表4 兩組高危初產婦妊娠結局比較[n(%)]
高危產婦是由急慢性疾病、前置胎盤、高齡、妊娠并發癥等高危因素所致,可引發先兆流產、子宮破裂、難產、胎兒窘迫等并發癥,甚至導致初產婦、新生兒死亡。高危初產婦分娩時受到強烈的疼痛刺激會激活交感神經系統,進而產生血壓、心率升高等生理應激反應;初產婦多存在缺乏分娩相關知識的認知,而且分娩經驗不足,易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應激反應,均會影響產婦分娩。研究表明,對高危初產婦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可以減輕產婦的生理應激、心理應激反應。
常規護理僅能提供基礎護理,未注重產婦的精神、心理、生理等全方位的護理,不能滿足高危初產婦的護理需求。持續護理質量改進重視對整個分娩護理的質量控制,以護理管理為核心,根據現存護理的不足之處來提升各個環節的護理質量,完善護理內容,規范護理管理,為高危初產婦提供更加全面、專業的高質量護理服務。本次持續護理質量改進干預對產婦進行知識宣教可以增加產婦對分娩相關知識的認知度,使產婦充分掌握分娩知識,有利于其順利分娩;給予產婦心理護理可以減少其對分娩的恐懼,有利于減輕其心理應激反應;同時提高助產士的專業助產技術,減輕初產婦的生理應激反應,降低產婦發生難產的風險,進而改善母嬰結局。
須瓊英等人認為給予初產婦有效的護理可以減輕其生理、心理應激反應。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初產婦分娩時的DBP、SBP、HR低于對照組,分娩前1天的HAMA評分、HAMD評分、PSQI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持續護理質量改進干預高危初產婦可以減緩初產婦生理應激指標升高,緩解其生理應激狀態;同時該方法可以改善其焦慮抑郁情緒,減輕產婦的心理應激反應,進而提高其睡眠質量。駱麗英等人經研究證實持續護理質量改進可以提高護理工作質量,縮短產婦分娩時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持續護理質量改進干預高危初產婦可以提升護理質量。楊麗君等人經研究發現持續質量改進護理可以控制孕產婦血壓,提高護理質量,改善母嬰結局。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初產婦的自然分娩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初產婦的剖宮產率低于對照組,說明持續護理質量改進干預可以提升高危初產婦的自然分娩率,降低其剖宮產率。
綜上所述,持續護理質量改進干預高危初產婦可以減緩初產婦生理應激指標升高,緩解其生理應激狀態;同時改善其焦慮抑郁情緒,減輕產婦的心理應激反應,進而提高其睡眠質量;還能提升護理質量和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宮產率,改善妊娠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