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爽ZHAO Shuang;劉文亮LⅠU Wen-liang;徐嘉XU Jia
(華北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唐山 063200)
京津冀城市群發展要堅持新發展理念,促進京津冀地區環境治理從污染型向潔凈型、從粗放型向質量型轉變;堅持生態優先的城市綠色發展理念,促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堅持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理念,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以保護生態倒逼發展方式轉變,堅定不移走綠色城鎮化道路。因此,通過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對京津冀城市群的綠色城鎮化進程進行測度,分析京津冀城市群區域間的綠色城鎮化發展差異程度與影響因素,進而提出京津冀城市群綠色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對實現高質量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具有較強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現有綠色城鎮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綠色城鎮化的概念、動力機制與實現路徑、評價測度等方面。首先,關于綠色城鎮化概念以及動力機制與實現路徑的研究。國外關于綠色城鎮化的研究起步于工業革命時期,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法國的綠色城市化發展,尋求不同城市和城鄉間的均衡發展。國內學者關于綠色城鎮化的概念界定主要圍繞中國特色城鎮化展開。鄭震(2017)將綠色小城鎮的發展與五大發展理念相結合,提出兩者的發展密切相關,為綠色城鎮化的推進提供了新的探索[1];辜勝阻(2018)提出綠色城鎮化的穩步發展,需要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2];王凱(2021)提出要基于生態文明視角,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與政府作業,構建綠色城鎮化的制度框架和發展戰略,解決人居環境建設問題[3]。其次,關于綠色城鎮化發展指標體系構建及評價研究。任亞平(2019)、李曉夢(2021)、陳芳(2022)等多位學者根據相關政策文件與綠色城鎮化發展內涵[4-6],結合生態城市復合生態系統,從經濟、社會、生態等三個系統構建綠色城鎮化指標體系。在構建指標體系基礎上,運用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模糊綜合評價等評價方法對省域、地級市等研究區域進行綜合評價,分析不同研究區域的綠色城鎮化發展程度,以量化手段動態展示某一時期內研究區域的綠色城鎮化發展進程或者不同區域的同一時期內的綠色城鎮化發展差異。
通過對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發現,學者們對京津冀城市群的綠色城鎮化發展研究較少。本文選擇京津冀城市群作為研究區域,通過構建綠色城鎮化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對京津冀城市群13 個城市的綠色城鎮化發展水平進行測度,并對綠色城鎮化發展影響因素進行剖析,進而提出促進京津冀城市群綠色城鎮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通過對綠色城鎮化相關研究的梳理以及綠色城鎮化政策解讀,依據構建指標體系的科學性與可操作性原則,選取了經濟、社會、生態3 個一級指標,13 個二級指標構建京津冀城市群綠色城鎮化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表1)

表1 京津冀城市群綠色城鎮化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3.1.1 數據標準化
采用極差標準化法對京津冀城市群綠色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對應的基礎數據進行處理。

式中:xij為原始指標數據,Xij為標準化后的數據。
3.1.2 熵值法
采用熵值法進行京津冀城市群綠色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的權重計算,具體計算步驟如下:

3.1.3 灰色關聯分析
采用灰色關聯分析進行京津冀城市群綠色城鎮化發展影響因素分析,具體計算步驟如下:

其中ρ 取值為0.5

本文研究數據來源于中國城市年鑒(2011-2020)、北京統計年鑒(2011-2020)、天津統計年鑒(2011-2020)、河北省各城市統計年鑒(2011-2020)。
根據上述指標體系與研究方法,可以得到京津冀城市群2010-2019 年綠色城鎮化綜合評價值,如圖1 所示。京津冀城市群綠色城鎮化指數從2010 年的0.182 上升至2019 年的0.676,其中,可以劃分為三個顯著階段:第一階段是2010 年-2014 年,該階段是低水平綠色城鎮化發展階段,這一時期,京津冀城市群工業化快速發展,拉動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第二階段是2015 年-2017 年,該階段是快速發展綠色城鎮化階段,《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強力支撐與《“十三五”時期京津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協同規劃給予京津冀城市群綠色城鎮化持續動力,城鎮人口快速增長,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市規模擴張明顯;第三階段是2018 年-2019 年,該階段是穩步發展綠色城鎮化階段,京津冀城市群構建協同創新共同體,繼續空間優化與均衡發展,加強生態治理協同。

圖1 京津冀城市群綠色城鎮化發展水平測度結果
京津冀城市群區域間綠色城鎮化發展程度差異明顯,以2019 年時間節點為例,京津冀城市群中7 個城市低于綠色城鎮化平均水平,其中,秦皇島市綠色城鎮化發展水平最低,秦皇島綠色城鎮化水平從2018 年的0.589 下降至2019 年的0.531,作為旅游型城市更需提升自身生態承載力,不可忽視綠色城鎮建設。值得注意的是,天津市在2010 年-2019 年期間,綠色城鎮化發展始終呈上升發展狀態,其綠色城鎮化發展水平從2010 年的倒數第二位發展至2019 年的第一位,其不斷優化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同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投入,充分發揮了城市帶動作用。
整體而言,京津冀城市群綠色城鎮化協同發展離不開“雙城”的輻射帶動,河北省在綠色城鎮化建設應以政策為導向,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建立特色產業,促進城鎮化建設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提高綠色城鎮化發展與建設力度。
為進一步識別影響京津冀城市群綠色城鎮化發展因素,在構建的京津冀城市群綠色城鎮化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基礎上,通過灰色關聯分析法對2010 年-2019 年京津冀城市群13 個城市綠色城鎮化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剖析。根據表2 可以發現京津冀城市群綠色城鎮化三個子系統中,關聯度排名為社會城鎮化>經濟城鎮化>生態城鎮化,社會發展是現階段綠色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為其提供動能支持;生態環境保護是綠色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其發展的核心目標,在京津冀城市群綠色城鎮化未來發展中不可忽視。

表2 綠色城鎮化各子系統關聯度
在社會城鎮化子系統中,最小值為在校大學生數,且在全部要素中影響程度最低,說明進一步加強教育發展與人才的培養對于綠色城鎮化發展至關重要;最大值為城鎮人口比重,說明京津冀城市群城鎮人口不僅影響城鎮化發展進程,更是對綠色城鎮化發展發揮重要作用,要健康引導城鎮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將人口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
在經濟城鎮化子系統中,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排名最低,說明經濟高質量發展狀態下,綠色城鎮化仍要保持可持續發展;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最高,且在全部影響因素中排名第一,說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愿意花費時間與精力為綠色城鎮化發展貢獻力量,生活幸福感與城市魅力不斷提升。
生態城鎮化子系統相較于前兩者發展較弱,在生態城鎮化子系統中,最小值為工業煙塵排放量,說明現階段生態保護力度不斷增強;最大值為城市綠地公園面積,表明繼續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提高城市資源利用率,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實現京津冀城市群整體協調發展。
京津冀城市群13 個城市的綠色城鎮化發展影響因素存在較大差異。研究期內,經濟發展對承德和秦皇島的影響程度最大,兩者作為旅游型城市,經濟發展動力支持相對較弱,資源利用率較低,未來發展過程中要在保護自身旅游資源的同時,挖掘旅游潛力,穩創經濟增長點;生態環境對天津的發展產生較大影響,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要繼續加大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社會發展對京津冀城市群10 個城市產生較大影響,其中滄州、廊坊、石家莊表現明顯,轉化人口優勢,完善基礎設施,改善公共服務,促進社會穩步發展。
第一,進一步優化提升“一核”作用,加強“雙城”引擎,拉動京津冀協同共進。京津冀城市群協同發展離不開北京的核心作用,優化人才資源配置,合理規劃城市規模,充分發揮經濟與政治的輻射功能,以點帶面實現要素區域間自由流動。除此外,天津在綠色城鎮化建設進程中,應更關注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以科技創新賦能綠色城鎮化建設,強化創新效用。京津冀協同共進需要北京與天津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共同推進京津冀綠色城鎮化發展。
第二,繼續發揮“三軸”集聚效用,差異化“四區”功能,依據自身優勢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京津發展軸在保持經濟快速發展基礎上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投入;京保石發展軸要繼續調整產業結構,優化配置產業資源;京唐秦加強產業協作,有效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同時,東部濱海區加強區域聯動,加強科技創新發展;南部功能拓展區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增強經濟實力;西北部生態涵養發展區繼續保持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綠色生態旅游業發展,推動產業綠色升級。京津冀城市群每個城市要依據自身存在的優勢,對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及時調整,促進協同發展步伐。
第三,明確“多節點”定位,加強“雙翼”協同引領發展,落實頂層設計加強區域聯動。石家莊、唐山、保定、邯鄲等區域性中心城市明確資源與人口集聚優勢,充分創造資源優勢,強化人力資本轉換,張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島、邢臺、衡水等節點城市要有序地推動區域人口合理布局,科學規劃城市規模,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在此基礎上,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區也要依據發展實際加強建設,分擔京津冀城市群綠色城鎮化壓力,區域聯動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整體提升綠色城鎮化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