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苓妃 吳偉生
“立德樹人”這一概念提出后對高職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以及教育質量評價事宜都產生了很大影響。在進行教育質量評價時,構建一個完整的評價機制是基本前提。對部分高職院校的教育質量評價機制構建、運轉狀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相應評價狀況并不理想,這與缺乏完整、有效的評價機制作為支撐有很大關聯。特別是在“立德樹人”視角下,固有教育質量評價機制中的具體不足越發明顯,為此,探尋出更為有效的教學質量評價機制優化策略也十分必要。
“立德樹人”視角下高職教育中的調整應當包含教育教學、教育質量評價、教師隊伍建設等多個層面。之所以越發關注教育質量評價,與其具有的重要作用具有很大關聯[1]。在諸多因素的共同影響和作用下,高職院校多專業教育教學中勢必會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交織在一起則容易拉低教育質量。無論是站在高職院校自身發展,還是站在整個職業教育發展的角度看,對具體教育質量予以較好掌握都必不可少,而這也需要依賴于具體的教育質量評價。涉及到對教育質量予以評價時,則需要一個具體機制作為支撐。時至今日,絕大多數高職院校內都具有具體的教育質量評價機制,但所構建出的機制科學性、可行性、完整程度卻存在很大差異。“立德樹人”視角下,高職教育中應當提升德育教育的地位,這也要求教學質量評價中要兼顧更多維度的內容,在嘗試構建新教育質量評價機制時也更要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對于各高職院校而言,其也應當對新視角下的教育質量評價機制構建、優化事宜進行更多思考。
“立德樹人”視角下高職教育質量評價中的很多不足都被不斷放大,其中,基礎性制度建設狀況不理想的問題最為明顯,同時也最為普遍[2]。從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的角度看,制度化管理是一個基本特征,也是現階段一個基本的治理模式。在對教育質量進行評價時,自然也需要基礎性制度作為支撐。但實際上,很多高職院校內雖然具有具體的教育質量評價機制,但與之相關的制度建設事宜卻時常被忽視,絕大多數高職院校內的教育質量評價機制在運轉上也缺乏堅實制度作為支撐。在這一問題的影響下,相應評價機制運轉中評價權責關系的明確,評價的時間節點明確都會缺乏基礎制度支撐,具體評價活動開展以及所取得的評價結果是否具有較高的說服力也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更為嚴重的是,基礎性制度建設狀況不理想,缺乏完整的制度提供支撐時,高職院校內教育質量評價環境也十分混亂,具體評價活動開展中的規范化程度也明顯不足。長此以往發展下去,高職院校即便能夠構建出完整、有效的教育質量評價機制,這一機制也難以系統運轉下去,這是很多高職院校無法基于所構建的教育質量評價機制規范、系統進行相應評價的直接原因。
在“立德樹人”視角下的高職教育質量評價中涉及到評價主體的確定事宜,同時,評價主體的明確也是教育質量評價機制構建中的一個關鍵點。對部分高職院校現階段的評價機制構建、運轉狀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具體的評價主體十分單一,高職院校內“教務處”這一機構往往也成為了唯一的教育質量評價主體。這種既當選手,又當裁判的評價是否足夠客觀、準確存在很大不確定性。“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達成中,高職院校內多專業教學中已經出現了很大變化,德育教育在綜合教育體系中重要性的提升實際上也會對相應的教育質量評價事宜產生很大影響。但實際上,大部分高職院校卻并未結合專業教學層面,以及人才培養層面出現的變化,較好多元評價主體。教育質量評價中的主體十分單一時,高職院校更多只能站在學校教育,即教師“教”的角度進行相應評價,所取得的評價結果很容易帶有明顯局限性。而一些德育教師以及其它的德育教育主體難以成為教育質量評價主體時,高職院校內的德育教育狀況也難以被較好掌握。“立德樹人”視角下,這一問題的客觀存在也會進一步弱化教育質量評價機制的實際有效性。
“立德樹人”視角下高職教育質量評價機構中存在的問題較為多樣,其中,評價內容全面性不足問題更為明顯[3]。一直以來,高職院校更多站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角度,將專業課成績的高低,學生就業狀況的好壞,各種專業技能證書考取狀況作為基本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這種做法無可厚非,且可以幫助高職院校對各專業的教學狀況和整體上的教育質量水平予以較好評價。但站在“立德樹人”的角度看,基于以往標準進行教育質量評價的做法并不可取。德育教育在高職院校教育體系中的地位不斷提升是一種必然,加之高質量人才培養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趨勢十分明顯時,教育質量評價中自然要兼顧更為多樣的評價內容。但實際上,大部分高職院校并未充分考量“立德樹人”對校內教育,以及教育質量評價產生的影響,也沒有結合相應影響在教育質量評價調整、優化層面進行一些有效嘗試。從形式上看,高職院校在積極進行著教育質量評價嘗試,但所基于的評價標準較為固化勢必導致所進行的評價帶有明顯局限性。而站在“立德樹人”視角下看,所得出的評價結果也難以對德育教育狀況予以較好反映。
在“立德樹人”視角下的高職教育質量評價機制中,如何進行相應評價是重點,評價結果的具體分析和利用則很容易被忽視,這也成為了一個評價機制層面存在的不足。教育質量評價機制作用的發揮通常體現在兩個方面,即評價活動開展時的約束作用發揮層面,以及評價結果分析、利用后的教育調整層面。絕大多數高職院校都能較為積極的結合現有教育質量評價機制,進行相應評價。但取得了最終的評價結果后,卻鮮有高職院校能夠對評價結果進行系統分析與利用。對于教育質量評價結果并未予以系統分析,并未聯系相應評價結果在后續的專業課教學,以及德育教育層面進行有效調整時,“立德樹人”視角下所進行的教育質量評價也極容易流于形式。一旦這一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高職院校也難以對教育質量的真實水平,以及德育教育成效予以較好掌握。涉及到后續進行的一些專業教學調整和德育教育調整時也會缺乏有效參考,這也容易弱化相應評價機制的實際作用。
“立德樹人”視角下高職教育質量評價機制的優化中,高職院校首先要關注的是加強與之相關的基礎制度建設,從制度層面給予相應機制的優化、運轉提供足夠支持,營造出一個更為新穎且良好的教育質量評價環境。例如,江西財經職業學院在2021 年便嘗試“立德樹人”視角對教育質量評價機制進行了優化,并同步做好了相應基礎制度建設嘗試。較好增加了幾項德育教育相關評價標準后,該高職院校便將重點放在了教育質量評價機制相關的制度建設當中。在該高職院校所建設出來的教育質量評價制度中,評價的權責關系被進一步明晰,評價頻率、形式等也被較好明確且對各評價標準和大致評價內容進行了充分解讀。這一制度較好建設和推行下,各個專業與多學科教師對“立德樹人”視角下的教育質量評價機制,以及后續的評價活動開展也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因此,其它高職院校也應當在聯系“立德樹人”影響優化教育質量評價機制的同時,同步做好相應基礎制度建設事宜,借此從制度層面為教育質量評價機制優化和具體評價活動開展提供制度支持。
在“立德樹人”視角下的教育質量評價機制優化中,高職院校也應當嘗試多元教學質量評價主體,爭取從更多角度對真實的教育質量予以評價。考慮到“立德樹人”視角下高職教育體系中德育教育的地位需要進一步提升,為此,高職院校應當聯系德育教育層面出現的變化,結合德育教育評價的實際需要,將部分德育教師作為相應教育質量評價中的主體。不僅如此,由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趨勢十分明顯,無論是在專業知識講解,還是在學生的思想道德、職業道德教育上具體企業都成為了重要主體。考慮到此,高職院校進行教育質量評價時也可以將相應企業作為基本主體,這也是多元教育質量評價主體的重要途徑[4]。一部分高職院校在教育質量評價上也進行了基于學生滿意度調查的評價嘗試,這種做法也可以適度推廣,將學生作為具體的評價主體也能確保所得出的評價結果更為貼合教育教學實際。通過不斷多元“立德樹人”視角下教育質量評價主體,高職院校自然也能從不同角度進行更為多樣的教育質量評價。
為了避免“立德樹人”視角下高職院校教育質量評價事宜流于形式,在對相應評價機制進行優化時,圍繞著德育教育增加一些新的教育質量評價標準,并結合這些標準更為全面的進行相應評價也十分重要。例如,將德育教育受重視程度的高低,每學期專項德育教育活動開展次數,具體德育課程教學質量高低等作為新的教育質量評價標準,并結合這些新標準來進行相應評價的做法十分可取。“立德樹人”的影響越發深遠、明顯時,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都圍繞著德育教育進行了多種努力,德育教育形式也越發多樣。繼續沿用以往的評價標準進行相應評價并不可取,為此,圍繞德育教育確定出一些新的評價標準,并借此來驅動相應的評價活動開展也十分可取。這一進程中,高職院校也應當做好新評價標準的細化和量化,特別是要在德育評價標準量化時確定出梯度性,這也能使得最終評價結果更為直接地反映出德育教育狀況。聯系實際不斷提升教育質量評價全面性后,所優化出的評價機制也能給予具體評價活動開展更多支持。
在“立德樹人”視角下的高職教育質量評價機制優化中,除了要在評價主體的多元和評價全面性提升上進行一些優化嘗試外,高職院校也要加強評價結果的分析與利用。特別是大部分高職院校內德育教育基礎并不穩固,德育教育以及其它專業課教育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時,評價結果的系統分析與利用必不可少[5]。例如,在每學期定期進行了大面積的教學質量評價后,高職院校可以將該次評價結果與以往評價結果進行對比,從而對部分專業課教學以及德育教育質量的變動狀況予以掌握。進行了初步的對比分析后,一旦發現教育質量提升緩慢或存在嚴重教育質量問題后,高職院校則需要結合評價結果反映出來的教育問題,做好相應問題原因的定位以及具體問題制約性影響的分析,并在后續的教育教學中進行一些針對性調整、優化。將評價結果的分析與利用作為教育質量評價機制中的一般性內容,常態化的在進行了相應評價后做好評價結果分析與利用后,“立德樹人”視角下高職院校的德育教育能力以及高素質人才培養能力也能得到更好培養。
“立德樹人”視角下高職院校應當給予教育質量評價機制優化事宜更多關注,并積極進行相應的實踐嘗試。值得注意的是,多元評價主體,確定新的評價標準都會對固有的評價機制和體系產生沖擊,這一進程中也容易導致一些新的教育質量評價問題產生。因此,高職院校也應當分別站在“立德樹人”和自身發展的角度,審視相應機制的構建、運轉狀況。通過及時定位和解決相應不足的方式,為高質量的教育評價機制構建、運轉提供更多支持,積累更為貼合實際的教育質量評價機制優化經驗,為“立德樹人”這一教育任務目標更好達成提供足夠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