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萌萌 牛 昱 吳云飛 張海豐
在傳統的觀念中,教育就是為了教會學生文化知識,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如果我們不進行轉變,我們將會錯失發展的機會,甚至錯失這個時代。時代在不斷變化,所以我們的教育形式也應該隨之變化,要培養品德端正的人才,而不是像過去一樣只注重成績。自從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改革就成為了當今時代的熱點話題。新時代的進步要求我們教育也得隨之進步,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學校要把教育高度提升到思想政治層面,在2019 年就提出了全國要整體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要將“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結合,使教育不僅僅是教書,更要達到育人的目的,達到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愛國觀的目的。事實上,早在1978 年,鄧小平同志就曾提出教育者應從德、智、體多方面進行教育,并強調要堅定政治立場,這實際上就是在說對學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需要得到重視,為現在的“課程思政”做了鋪墊。
1.課程思政的含義。黨中央高度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做了一系列的決策和部署,然而雖然教育部門從未停下腳步,但是對于學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還是不夠。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教育工作者們也發現只通過思想政治課程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還是不足以勝任對學生的這方面教育。為解決這些問題,2014 年上海市最先提出“課程思政”的概念。
“課程思政”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校更好地去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符合世界文化大融合快速發展的創新性理念,并且予之實際的行動。從不同的角度去看“課程思政”它都是教育界發展的必然趨勢,它不僅僅停留在要符合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這也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作為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國,我們更要注重全民的內在素養,實現全國人民綜合素質的提高。“課程思政”注重的是隱性教育,它著重于將德育與科學思維相融合,讓學生從科學思維的層次方面舉一反三,過渡到做人的高度層次上去,營造一種獨特的教育環境,對學生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2.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根據現在的德育水平,教育部門也發現對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在“思政課”中進行,所以要將這種只在思想政治課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想法徹底改變,從課程角度作為出發點,重點放在將思想政治教育和課程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在育人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所以學校教育將“思政課程”這種顯性課程逐步擴展到“課程思政”這種隱性課程,由單一科目教學轉化為各科目,形成協同效應,增強育人合力。
“思政課程”是以顯性課程的形式存在的,但相反的,“課程思政”則是以一種隱性的形式存在于各科課程中,這兩種課程不能說誰比誰更重要,只能說從“思政課程”轉化到“課程思政”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也是我國教育發展形勢的必然選擇。通過開展課程思政將各學科的學科知識和思想政治理論聯系在一起,通過滲透的方式向學生傳遞,不僅使學生獲得了知識,還讓學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這才是“課程思政”正確的形式。“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兩者相輔相成,可以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
3.課程思政的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大背景下,課程思政就是一種讓學生結合科學思想更加深刻地體會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教學方法,是對當前教育的新思考,對于這個時代具有獨特的創新性和跨時代性。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新時代思想作為“課程思政”的基礎建設,將“課程思政”作為“立德樹人”的基本改進措施,全面實施,不斷加強,將以前思想政治教育從單一學科成功地滲透到每一門課程之中,成為了“型散而神不散”的新型教育模式。
1.如何將課程思政融入到物理教學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物理這門學科與文科類的學科有所不同,它蘊含的思政元素不會體現在物理知識的表面,而是物理知識的背后所發生的故事或者原因。所以這對于物理教師挖掘物理知識中的思政元素是有一定難度的,這就要求物理教師要明白怎樣挖掘、挖掘什么、怎樣將挖掘出來的思政元素融入到物理教學過程中,所以,對于物理教師的要求更加嚴格,對物理教師的思政課程教學能力更加注重,深度探索更具體的實施辦法是現在物理教師最應該提高的能力。
物理“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探索、發展的過程,而提升物理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又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為避免“走彎路”,可以組織中學物理教師集中培訓學習,定期對物理教師進行考核。讓教師在能保證正常教學的情況下,要從物理教學各個角度挖掘課程思政元素,體會蘊含在物理知識中的人生哲理和價值。
2.教學設計。以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的一節基礎的知識——《摩擦力》為例,進行物理課堂“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演
示,見表1。(1)引導學生理解和感受馬克思原理中的辨證原理,任何事情要用辯證的方式去考慮問題。課堂開始,提出思考與討論,如教材中圖3.3.1 中的三幅圖片引起學生的興趣,并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讓學生們明白,任何事情在沒有得到有力的證據之前不要輕易的下結論,要做到“三思而后行”。(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進行操作實驗,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遇到問題時的處理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對于物理這門課程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對物理一步步地探索,培養學生敢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精神。

表1 以“摩擦力”為例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教師:先讓學生們根據自己在初中時所學過有關于摩擦力的知識分別來談談自己印象中的摩擦力,并且舉一些大家都可以在生活中觀察到的例子。
學生:思考并分享生活中的摩擦力。
本節知識介紹在初中的課本中就對摩擦力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并知道了摩擦力的定義。本節內容學習是對摩擦力進一步的學習和研究,并將摩擦力進行分類,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并要求學生掌握關于摩擦力的計算。
在進行新課教學過程中,主要運用探究的方法進行實驗,再給出正確結論之前應當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并對實驗結果進行猜測、討論、交流,先讓學生得出一個他們認為正確的答案,最后教師公布正確的結論,此時可以進行思政教育,告訴同學們凡事要講究證據,并且要做好充分的考慮再對一件事下結論,也就是三思而后行。
本節內容是以實驗為主,所以新課教學的主體是學生,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一旁觀察,對學生在進行操作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或錯誤進行指導,讓學生自己進行實驗,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可以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并且在中學階段,學生們的好奇心還是相對來說比較重的,要正確利用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將他們向正確的思想道路上引導。
1.利用物理的發展融入課程思政。物理學是人們對大自然的認知形成的一門學科,傳統的物理教學內容對于中學生來說是枯燥無味的,但如果在正式講授新知識之前,給學生們介紹一些本節知識背后發生的趣事,更能夠激發學生對于物理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加深學生對本節物理知識的初步印象,并且在了解知識的過程中也會明白其中的某些道理。
2.利用物理概念融入課程思政。物理這門課程中有許多很抽象的定理、定義和概念,教師一味的用語言去描述會使學生產生無聊,甚至討厭的心理,如果在講解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既能夠讓學生更加地感興趣又可以讓學生懂得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在物理課堂上運用物理概念融入“課程思政”是相對容易的,只需要物理教師有一定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例1:光沿直線傳播。俗話說的好“身正不怕影子斜”,這句話的意思大家都明白,通常用來比喻只有為人做事走的正、行得端就沒有什么好怕的,那么這句話中除了蘊含了這樣的一個道理還說明了什么物理現象呢?此時提出這樣的疑問,可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并且還可以通過這個例子教育大家為人處世要光明磊落,行得正、坐得端。
3.利用生活中的物理融入課程思政。例:減少噪聲的方法。通過對聲的學習,學生們都了解聲是通過介質傳播的,所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免會受到噪聲的干擾,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減少噪聲呢?通過討論同學們給出不同的答案,大體分為:(1)在生源處減少噪聲;(2)在傳播過程中較少噪聲;(3)在人耳處減少噪聲三種。所以,當我們想達到一個目的的時候,如果一條路行不通,那我們就應該找下一條路,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就是這個意思。
4.利用物理學家的精神融入課程思政。在物理發展的長河中,離不開從古至今一輩輩物理學家的刻苦鉆研與繼承發展,因此,在物理課堂上教師不能忘記傳授給學生物理學家的事跡與精神,這既是對先輩們努力付出的尊重,又是對先輩們品質精神的傳承,利用物理學家的精神融入“課程思政”過程簡便,但效果頗厚。
物理學家的精神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通過講述物理學家們的故事讓學生明白學習物理不僅僅是學習物理知識,還要努力創造自己的價值。
就目前為止,“課程思政”主要強調在高等教育中實施,但本文主要探討的是針對中學物理課堂進行的“課程思政”,并會對中學物理教師有一定的啟發。在今后的教學研究過程中,要更加注重“課程思政”在物理學科教學過程中的融入,做到真正的教書育人,為學生的思想方面做一個正確的引領。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 年度重點課題“師范類專業認證背景下教育實習表現性研究”(項目編號:GJB1422672);佳木斯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21JY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