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策
山東大學威海校區文化傳播學院(山東省威海市 264209)
多模態是1994 年由新倫敦小組(New London Group)提出的概念,其理論基礎是系統功能語言學和社會符號學。多模態理論認為語言是傳遞信息的符號,但除語言之外的其他符號也能表達意義,這些能夠傳遞信息、表達意義的符號系統即為模態。通過語言及非語言符號系統,例如聲音、圖像、動作等,綜合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多重感官進行交際溝通,即為多模態話語。隨著數字信息媒體技術的發展,新時期課堂教學更加傾向于通過多種模態表達進行,多模態課堂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到重視。Dressman 等學者認為多模態“是兩種或多種溝通方式或模式的技巧性整合,所以它們作為一個整體所獲得的意義要比作為一個個體或者它們的簡單結合都要大得多”。將多模態理論與教學有機結合,能夠綜合調動學生感官,對加深學生理解認識、提升課堂效率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對外漢語教學是面向以非漢語語言為母語的其他國家或民族的人的教學,以漢語語言為教學材料,不同語言文化的交際互動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點。過去的對外漢語教學大多重視語言知識的直接傳授,忽視外國學習者對語言及背后文化的理解認識,對外國學習者的學習熱情有一定負面影響。因此,將多模態話語運用到對外漢語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對外漢語教學是針對語言的教學,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多模態話語是調動多種感官運用多種符號進行交際的話語系統,二者在理論覆蓋方面較為契合。將多模態話語與對外漢語教學有機結合,有利于提升交際效果,幫助學習者理解漢語作為交際話語所要傳達的意義,提升漢語學習質量。其次,多模態教學能夠整合教學資源,調動多重感官,避免過去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模式枯燥造成的弊端,提升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和對漢語的興趣。最后,多模態教學能夠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對于話語難以傳遞的信息,如漢字形態、實物樣貌、音樂演奏等,可以通過多種模態加以展示。多模態教學模式既方便對外漢語教師進行授課,也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漢語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蘊。
然而,多模態教學模式并非對多種模態的簡單堆砌,單純迷信多模態教學理論而忽視對不同模態的有機運用,非但不會提升教學效果,還會對對外漢語教學產生反作用。因此,對多模態理論的應用應從實際出發,探究不同模式下對模態的具體運用。本文試圖將具體文化課堂與多模態理論結合進行教學設計,探究多模態教學模式下的模態的具體選用、主次關系、出現順序、呈現方式等問題,力圖發揮多模態教學理論獨特優勢,提升對外漢語教學效果。
書法課堂是以學習和掌握書法書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和鑒賞不同書體藝術特色為授課目標的課堂。選用書法課堂作為研究對象,與多模態理論相結合進行對外漢語教學,有著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對外漢語的教學不應只局限于語音、語法、文字等語言表征,更應重視對語言背后的文化內蘊的傳授教學。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習者理解掌握語言知識,更加靈活地運用語言表詞達意,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學習者對中華文化的興趣,利用漢語達成文化傳播的效果。在語言課堂與文化課堂相結合的方面,對外漢語書法課堂具有明顯優勢:
(1)書法是按照文字的特點及意蘊,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書寫,形成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的活動。書法本身便是中華文化的獨特產物,是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地區所獨有的藝術表現形式,具有無可比擬的文化意義。
(2)書法課的書寫材料為漢字,漢字是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書法,能夠幫助學習者記憶漢字,熟悉語言。相比其他相對抽象的文化課堂,書法課堂又具有得天獨厚的語言意義。
書法課堂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堂,其獨特的運行模式為多模態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實踐土壤。書法的理論需要老師向學生傳授,這就需要運用言語模態。創作書法作品過程中需要動手書寫,書寫的形式又是多樣的,可以綜合調動視頻模態、動作模態、板書模態等。最終形成的書法作品是視覺藝術,又可以結合圖像模態等進行實踐教學。多模態理論與書法課堂的適配性良好,將多模態教學模式與書法課堂相結合,更有利于提高文化教學質量,提升文化傳播效果。
多模態書法課堂構建原則主要有以下幾點:
(1)激發學習者學習興趣,保持學習者學習熱情。多模態教學模式靈活、生動、富有趣味,能夠極大程度地激發學習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注重互動。多模態教學模式一大特點為調動學生多重感官,增強學生理解認識。因此,在課堂設計與實際運行過程中,教師應將重心更多放在學習者感受上。
(3)綜合調動多種教學資源。書法課堂首先應配備毛筆、墨水、習字紙、硯臺等器具,既能使學生了解器物之美,又可輔助實際創作,創設文化氛圍。書法課堂教學還應輔助多媒體信息技術,充分調動學生視聽感官,提升課堂效率。教師還可使用小紅花、胸針或與書法相關的物件等作為獎勵,以提升學習者學習熱情。
(4)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在作業布置上,教師應多下功夫,思考能夠具備條件,又能夠維持學習者學習熱情的作業。例如參觀書法展、溫習漢字字義等等。
對外漢語教學一大重要目的即為傳播中華文化,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從而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文化課堂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習興趣,傳播中華文化上。基于上述目的,多模態教學模式下的書法課堂教學框架大體設計如下:
傣錦常用于衣料、筒裙、被面、床單、掛包、賧佛上。其構圖簡潔,設色大膽,保持了其濃郁的生活化和直接而淳樸的意境。多用深紅、桃紅、紫黑、墨綠、橘黃、檸檬黃等顏色,錦面色調活潑鮮麗,富有濃郁的民族氣息和西南邊陲熱帶雨林特色。
目標選擇:明確書法課堂教學目標,使外國學習者學習漢字書寫基本技能,激發外國學習者學習中華文化的興趣,提高外國學習者漢字文化素養??紤]到書法的專業性和深奧性,教學目標應以培養對中華文化的興趣為主。
材料選用:針對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主要選擇具有一定文化象征意義的漢字進行書寫教學,例如“?!薄ⅰ褒垺薄ⅰ拔洹钡?。在課前了解學習者的書寫能力,根據學習者的漢語水平、國籍狀況進行分班,合理調整教學難度,選擇難易適中、生動有趣的教材。
內容安排:認真分析教材,要求學習者事先預習教材,對教材有大致了解,教師要思考針對教材中的重難點應如何安排教學。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材料確定教學方法,將多種模態運用到教學中。
道具準備:選擇多媒體教室進行教學。事先準備好書法課堂可能使用的毛筆、墨水、宣紙、硯臺、印章、習字紙、毛氈等道具,教師可根據個人習慣準備小紅花、胸針等小物件作為獎勵。
2 節課(100min)的主要教學環節和直觀流程設計如下。
(1)導入新課(約5min),通過教師提問、師生互問互答,了解學習者對本課教學內容以及書法本身的了解情況。選用PPT、板書、毛筆字等模態進行演示,例如用PPT 展示書法作品,或教師手寫毛筆字,必要時還可以邀請學習者上前感受,以激發學習者學習興趣。向學習者提出3-4 個聯想性問題,如相似漢字、漢字意義猜測、漢字文化背景等,要求學習者邊觀看視頻邊進行思考。
(2)播放視頻(約5min),選用圖像、聲音、動作、實物、場景等模態豐富的視頻資料,使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播放,直觀形象地展示漢字象征的意義以及背后的文化淵源。視頻選取應符合外國學習者漢語水平和思維模式,盡量生動、有趣,調動學生視覺、聽覺等多重感官,加深印象,提升課堂效果。
(3)信息鞏固(約5min),選用PPT、板書、言語等模態,根據視頻內容向學習者提問,學習者可以進行搶答,對搶答成功者可以給予言語表揚或小紅花、文化圖章等作為獎勵。隨后進行自由討論,鼓勵學習者提出疑惑,教師針對學習者不懂的問題進行解答,以集中學習者注意力,使學習者盡力理解所學漢字的文化意義。
(4)漢字信息講解(約15min),通過PPT、圖像、視頻、動作、板書、毛筆字等模態,向學習者介紹所學漢字由古至今的進化歷程,如甲骨文、金文等。以“羊”字為例,可以向學習者展示古文字圖片,或以板書、毛筆字形式手寫古文字,輔之以山羊圖片或畫像幫助理解,使學習者建立漢字與實物之間的圖像模態聯系。選用書法大家或有代表性的書法作品,使學習者了解所學漢字的多種書寫形式,如草書、隸書、楷書等。學習過程中教師可用生動的語言加以描述,例如草書像在跳舞,而隸書像以柔克剛的太極等等,通過講解引導學習者感受書法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體會書寫者書寫漢字時的心境。
(5)教師示范(約10min),運用言語、動作、書寫模態,采用邊演示邊講解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習者掌握握筆姿勢和調墨技巧,引導學生注意筆畫與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的協調配合,觀察筆畫書寫的連貫性。注意使用較慢語速,較少使用術語或針對術語進行專門講解,必要時多次重復,努力使學習者聽懂,明了漢字書寫過程。
(6)書空練習(約5min),主要運用言語、動作模態,手在空氣中模仿用筆,練習筆畫書寫,加深對筆畫順序的理解記憶,為臨摹奠定基礎。在這一環節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設計活動,例如比賽記憶字形,或模仿過程中嘗試說出筆畫名稱等,對表現良好的學習者給予口頭或實物獎勵。
(7)摹寫與臨寫(約20min),通常摹寫有四種方法,分別為描摹字形、仿影、雙鉤填墨、單線摹寫,教師根據教學對象選擇恰當的摹寫方式,準備合適的教具。采用教具、實物等模態,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細心指導,指出摹寫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運用多種模態幫助學習者理解改正。對漢字水平較高的學習者可以采取臨寫教學方式,選擇對臨的教學方法,教師同樣進行一對一指導,必要時還可與學習者共同執筆,幫助學習者理解掌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地夸獎學生,使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同時鼓勵學生之間互相交流溝通,相互幫扶。
(8)書寫作品(約20min),主要運用言語、動作、實物模態,選用合適紙張,指導學生處理書法紙,如將“斗方”折米字格等。折紙過程中盡可能活躍氣氛,如開展折紙比賽,或根據折紙進行聯想等。教師還可根據紙張進行講解,補充書法用紙的文化意蘊。隨后要求學生根據所學內容進行作品創作,提醒學習者盡量一氣呵成,不出差錯。學有余力者可以在完成本節課所學內容的書寫后繼續創作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教師應對這種行為給予表揚和鼓勵。
(9)作品品評(約13min),首先學習者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評價,要求學習者至少選擇三個關鍵詞來描述自己的作品。隨后學習者互相進行對比評價,可以采取在課堂上一一展示學生作品,全班一同打分評價的方法,也可以采取匿名互換作品,由學習者給予點評的方法。如條件允許,還可以借鑒選美比賽、擂臺賽形式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最后教師進行評價,教師評價應以正面鼓勵為主,發揮正面教育的激勵作用。教師可對優秀學習者給予小紅花、文化獎章等獎勵,或授予學習者“書法達人”等稱號,以鞏固學習者學習熱情。
(10)作業布置(約2min),根據所學內容進行恰當的作業布置,可選形式有書寫相似漢字、預習新課內容、漢字文化欣賞等。要求學生積極完成作業,教師應及時給予作業反饋。
教師應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結合起來,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作業內容。作業不應太高深晦澀,也不應專業性過強,導致學生沒有學習條件。作業應緊扣書法文化、漢字文化、中華文化,與本課學習內容相銜接,以維持學習者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中華文化的體悟與熱愛。課下時間教師也可積極與學習者保持聯系,與學習者構建良好學習關系,使作業布置“潤物細無聲”,在娛樂、歡快的狀態下進行。
總之,基于多模態教學理論,根據外國學習者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模式,書法課堂應緊扣教學目標,以培養外國學習者對中華文化的興趣為重。多模態教學模式對于激發學習者興趣、維持學習者注意力有著重要助力。教師應盡可能地多選取具有豐富文化意蘊的教學材料,選擇多種模態進行教學,依據實際情況設計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活躍課堂氣氛,多加互動,給予外國學習者充分的表揚或獎勵,激發、保持、提升外國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學應緊扣書法活動,引導學習者在書寫漢字中感受中華文化的玄妙之處。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對外漢語教學蓬勃發展,為文化傳播事業作出卓越貢獻。書法課堂兼具傳授語言、傳承文化的獨特功能,在漢語國際教育課堂中具有獨特優勢。多模態教學模式能夠最大限度地營造良好的文化課堂氛圍,集中學習者注意力,提升課堂效率效果,可以與書法課堂相結合,提升教學質量。在綜合運用模態過程中,教師應始終以學習者為重,以文化傳播為重,不應過分依賴模態而本末倒置。教師應深思熟慮選用的模態內容,考慮模態運用可以達成的效果,充分思考模態如何排列組合才能發揮其最大效用。
本文僅在綜合多模態話語理論及文化課堂設計的基礎上,提供多模態理論下書法課堂設計的大致框架,經驗匱乏,理論幼稚,尚待實證檢驗。希望能以本文作為引玉之磚,在學識經驗更加淵博的教學團隊、學者的共同努力下,進一步完善多模態對外漢語教學理論框架,促進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