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忻忻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江西省宜春市 336000)
近年來,高校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從不同角度深度挖掘思政教育資源名思想之制課程教學不再只是“思政課程”的專屬教學內容,而需要融入進其它課程中。《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高等學校課程思想建設指導綱要》等重要文件的落地生根,全面推進所有學科課程思政建設,各地各類高校音樂課程都在積極探索和研究如何融入思政教育進行教學的路徑和方法。
國際合作班,旨在于培養高素質的學前教育教師。在合作辦學模式下,外方參與培養設計,學生有著得天獨厚的國際視野和體驗,容易受到不同意識形態的對比與沖擊。其音樂課程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課程內容除了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還是學生進行其它音樂類課程學習的基礎課程。在宜春職業技術學院中加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有別于一般的學前教育培養方案,如音樂相關的專業課程如:歌唱、樂理視唱、音樂欣賞;音樂教育課程:學前音樂教育都并未設計其中,而是需要把這些內容整合進音樂這一門課程里。音樂課程不僅要包含音樂專業知識,還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學前教育音樂教學的知識,音樂學習和音樂教育兩者必須在課程教學中進行融合。音樂課程不僅具備美育作用,還需要兼顧職業素養養成和音樂教育教學能力培養三方面的作用。
基于以上兩個方面的認識,筆者發現思政教育融入中加音樂課程,可以培養學生思想政治“認知、認同、踐行”能力,即不僅僅只是美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還能通過思政教育的融合培養學生職業素養提升,并且可以把思政教育與音樂的融合形成實踐成果。如何挖掘思政元素的美育素材,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激發對專業的熱愛,提高學生音樂素養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圍繞新時代、育新人、培養具有高尚情操和專業素養的新時代學前教育工作者需要我們去研究和思考。
中加班音樂理論知識除專業音樂知識之外,還包含音樂教育方面的內容。第一階段音樂專業知識把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結合。結合中國夢和愛國主義情懷,選擇中外優秀音樂素材進行分析講解。學習音的物理屬性時賞析中國民族樂器賞析,學習和弦時賞析黃河大合唱、學習常用記號時賞析長征組歌、學習記譜法時了解和認識民族樂器改革音樂家——劉天華的故事等內容。選擇圍繞理論知識的內容,選擇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音樂、故事、典型任務等,讓學生既提高了音樂理論知識又通過一個個鮮活的音樂作品,增極強了文化自信,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第二階段利用思政教育提高學生教師職業素養。圍繞新時代、新育人培養高情商和專業素養的學前教育工作者,選取中外優秀教育家如:匈牙利的瑰寶——柯達伊、中國學前教育之父陳鶴琴的生平和故事;選擇當最貼近大學生,下最熱門的思政學習內容進行如:學四史當代青年在行動;引導學生進行思政教育與學前教育的融合——思政元素如何融入學前教育、幼兒園思政課的意義;了解如何把音樂美育與思政相結合融入幼兒園教育中——紅色旋律育新苗、愛國教育為什么要從娃娃抓起。利用現代化網絡手段,通過視頻、文獻等手段,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與反思,旨在培養具有高尚品德情操和專業素養的新時代學前教育工作者。通過思政教育與音樂理論知識的結合使學生在眾人流傳的歷史篇章和典型人物的身上感受那蕩氣回腸、豪情萬丈的人生;在動人心魄的樂曲中體會中華民族的偉大,贊嘆中華文化的璀璨,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思想得到升華,德行得到潤澤。
首先充分挖掘學生音樂和英語能力,以愛家鄉、愛祖國、愛科學、愛環境為主題。首先,從現有紅色兒童歌曲著手,利用學生的英語能力把歌曲翻譯成英文版本,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絕大部分同學都在翻譯的過程中感覺到中英文的不同,為了更好的翻譯歌曲,都進行了歌曲背景的挖掘,比如歌曲“七子之歌”,學生一開始覺得母親就是指某一具體的母親,通過了解澳門歷史和七子之歌的背景,才知道歌曲中的母親是指中國。又比如歌曲“紅星閃閃”,學生在翻譯的時候直接直譯紅星,經過討論和對音樂出處的了解之后,才知道紅星是指紅軍。在翻譯歌詞的時候,用什么樣的英語單詞比較符合歌曲內容,是否符合英文歌曲韻腳,歌詞如何排列才好聽,都是學生們在創作的時候碰到的問題。
翻譯歌詞時,自己前期翻譯和后期修改,前后是否有差距,你認為自己忽略了什么?請舉例:
學生a
有,容易忽略背景故事,歌詞直接翻譯。七子之歌—澳門 中的母親指的是中國大
學生b
只是根據直譯,沒有簡單并直接的解釋出它背后的意思
學生c
有差距,之前不知道翻譯怎么翻
學生d
有差距的,我認為自己忽略了語法,在翻譯的過程中我會選擇一個字一個字的去翻譯導致不通順,而不會想著換一個更恰當的單詞來替代。
學生e
有差距,忽略了歌詞的連貫性
學生f
有差距,自己翻譯的沒有英文歌獨有的英文調式,俗稱“中式英文”。
學生g
有差距,語法不對比如說單詞應該寫在前面的語法錯誤就寫在了后面。
學生h
有,忽略了一些語法運用。
學生i
忽略了他們外國的發音 斷句
學生j
前后有差距,只想著翻譯歌詞,并沒有去發現歌詞背后表達的含義是什么。
學生k
有差距,忽略了中文歌曲中文字代表
從對學生調查中不難看出,在這一次次的翻譯修改再再翻譯再修改的過程中,無形中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愛國主義教育也感覺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學生們無不感嘆中華文化的魅力與博大精深。
其次,組織結合學前音樂教育特點進行歌曲演唱和聲勢編創表演。聲勢是指聲勢動作,也就是把身體作為樂器,通過身體的動作發出聲響的一種音樂表現手段。基本動作均采用奧爾夫所創的拍手、拍腿、跺腳、捻指。所以創編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音樂專業素養,學生需要根據音樂的節奏節拍等編排動作。在紅色兒歌的聲勢表演創編中,學生需要加入情景,并且動作除基本動作以外需編創出符合歌曲內容的動作。學生在進行表演的過程中不難看出,很多動作都表現了很多情感,如軍人的英姿、對祖國母親的愛等。在編創的過程中不僅展示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技能還升華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通過短小精悍的紅色兒歌,學生體會到了不同時代、不同故事和不同典型人物所代表的中國人民的優秀品質和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再次,在此基礎上進行兒歌的創編,結合主題,讓學生們各自創作符合不同年齡階段的學前兒童的紅色兒歌。通過任務的完成,完成學生從感悟到理解再到自我表現的過程,絕大多數學生有更加認識了自己的家鄉,認識到現在幸福生活的不易,鞏固了學生們思政觀念的形成。
首先安排學生選擇一首紅色兒歌,繪制音樂繪本。首先引導和組織學生挖掘歌曲背后的故事、人物等,以兩人為一組進行紅色故事的創編。一開始學生總是會繞開音樂進行繪本創作,只是把音樂作為背景音樂進行繪本的創作,無法了解音樂繪本的意義和目的。通過教師講解和案例分析,學生了解音樂繪本應該現選好音樂,再根據選擇的音樂采取的繪本的形式,在音樂的伴奏下用故事介紹音樂,再讓學生根據繪本故事的發展進行歌曲的演唱,通過這種形式,學生形成音樂繪本材料,把思想教育與美育進行成果轉化。通過繪本的制作為進行后期的社會實踐活動打下基礎。學生的繪本創作原則應是建立在如何符合學前兒童了解紅色文化為目的的基礎上,在學習歌曲的同時了解紅色兒歌背后的故事。在實踐過程中,充分展示學生對于藝術美育的效果,通過藝術技能的展現提升學生文化自信,發揮學生職業能力;激發學生對專業了解和熱愛的同時,宣揚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的正能量。
最后組織開展“教一首歌 做一件事”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兩人一組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利用暑期和課余時間,讓學生們找一個學齡前或者低齡兒童,或者利用實習的機會進行歌曲的教唱。安排學生根據之前創作的音樂繪本,進行歌曲教學。(實踐策劃如下:)

中加班社會實踐策劃
時間:暑期
主題:講一個故事教一首歌
參與人:全體中加班同學(共14 人)
實踐意圖:以音樂和故事的形式傳播紅色故事,愛祖國愛社會主義宣揚正能量,充分發揮學生職業能力,提升學生文化自信。
策劃方案:
前期準備:
1.兩人一組,完成實踐任務。
2.自選一首紅色兒歌,把他翻譯成英文,自行熟練演唱。
3.挖掘紅歌背后的歷史故事,制作繪本。實踐內容:
1.根據自制繪本拍攝講故事視頻。
2.首先把紅色故事講給孩子聽,再教會英文版紅歌給孩子,拍攝孩子演唱視頻。(教授對象為三年級以下兒童)
要求:
1.故事講述視頻由一位學生出鏡,邊展示繪本邊講述故事。孩子的演唱需要孩子能根據繪本演唱,學生可通過繪本教會孩子歌曲的意思。
2.視頻拍攝要清晰,聲音洪亮,兒歌演唱最好有伴奏,演唱盡量達到旋律優美,有節奏。
實踐內容優良與否將計入下學期音樂課最終成績。
在這種簡單的教學體驗過程中,學生必須全身心的投入,在從學生的老師的角色轉換中,大多數同學都感覺到了學前教師的不易。特別是進行課堂教學的同學,感覺自己的理論和設想與實際相差甚遠,同學們普遍認為面對可愛的孩子們,學前教育教師需要有足夠的耐心、良好的情操、高尚的職業操守才無愧于那一張張稚嫩的臉龐。并且同學們還發現,紅色兒歌具有其獨特的風格,都是積極向上的,非常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所以孩子們的接受程度都很高。從這方面不難看出,在開展實踐過程中,提升了學生文化自信,發揮學生職業能力,激發學生對專業了解和熱愛的同時,宣揚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的正能力。
當今高職學校所有課程都具有傳授知識、培養職業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承載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作用。高校教師作為傳道者,首先自己要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擔起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引路人,以德立身的同時要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思政教育的融入不是要改變專業課程的本來屬性,也不是把專業課程上成思政課程,而是充分發揮課程的德育功能,提煉專業課中蘊含的思政文化和價值范式,在潛移默化中讓專業課和思政教育融合。音樂具有天然的美育屬性,和思政能完美結合,教師通過音樂這個載體,把堅持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結合,把學生的職業素養的培養和實踐轉化相結合,提高思想意識的同時緊抓職業特點,把思政育人有機、有意、有效地納入整體育人布局和安排,做到音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融共進。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并成為一名合格的學前教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