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鈞

王光杰/攝
對考生而言,一些試卷的“選答題”,可以根據自己擅長方面靈活選擇答或不答、答哪一道。但對軍人來說,面臨戰場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沒有“選答題”,都是“必答題”,只有一往無前,沒有其他選擇。
直面險難“考卷”,須把備戰打仗的認識緊起來。寧可備而不戰,不可無備而戰。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每前進一步都會面臨更大風險挑戰。對于軍人而言,忘戰必危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要立足最困難、最復雜情況,對突出短板弱項扭住不放、持續用力,用“真打仗”的思想把方向、定方案,用“能打仗”的要求抓戰備、強能力,用“打勝仗”的標準嚴組訓、保質量,以箭在弦上、引而待發的強烈備戰意識,鑄就對打贏使命和軍人職責的無比忠誠。
瞄向未知“考場”,須把備戰打仗的擔子挑起來。言武備者,練最為要。戰國趙括寒窗十年,深諳兵法,在種種“口試考場”面前對答如流,被趙孝成王委以重任,卻致長平之役慘敗。各級黨委支部作為練兵備戰的“橋頭堡”,必須發揮黨對軍事訓練工作的領導作用,強化黨委支部議戰研戰、抓訓組訓的主體責任,堅定不移把軍事訓練擺在戰略位置、作為中心工作,抓住不放,抓出成效。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以上率下、以身作則、積極參訓、帶頭沖鋒,在演訓實踐中站排頭、作表率、當標兵,在備戰轉型中查問題、研對策、提質效,真正以“頭雁效應”激發“群雁活力”。
著眼必答“考題”,須把備戰打仗的本領強起來。戰場打不贏,一切等于零。19 世紀末的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但在甲午海戰中卻慘敗于日本艦隊,李鴻章后來嘆息“洋人論勢不論理”。什么是“勢”?“勢”就是實力。因此,我們必須立起戰的導向、貫徹實的要求、突出嚴的標準、掌握活的方法,以作戰的方式訓練、以訓練的方式作戰,采取“訓練中摸索、摸索中強化、強化中運用”的方式,使演習訓練與戰場接軌、向打仗聚焦、同勝戰對表。廣大官兵要把今天的“考場”當作明天的“戰場”,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朝氣、“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膽氣、“寶劍出鞘展鋒芒”的豪氣,練就戰場上的硬功夫、真本事。
軍人生來為打仗,我們離戰場有多遠?軍隊生來為打贏,我們離打贏有多遠?這是值得每名軍人認真思考的問題。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贏,絕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做好打仗準備,錘煉實戰本領,需要我們這代官兵付出更多艱辛和不懈努力。勝戰之問、價值叩問、本領拷問,是統帥對全軍將士的發問,更是面向未來戰場的一份必答考卷。我們如何作答、答將如何,歷史自會作出公正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