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之
過去95年間,我軍人才工作伴隨著人民軍隊的誕生發展逐步建立完善,堅持政治引領、緊跟時代步伐、注重開拓進取,探索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才強軍道路。站在新的起點上,回顧95年來人才強軍的發展歷程,總結實踐經驗,研透內在規律,對于推進新時代人才強軍戰略、為實現強軍目標提供堅實支撐具有重要意義和積極作用。
建軍95年來,人才工作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及時適應形勢變化和任務拓展,充分發揮我軍特有的政治、組織、制度、精神優勢,人才強軍實踐取得一系列重大發展成就。
(一)創始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建軍之初,我軍人才工作深刻吸取大革命時期的突出問題,開創性地建立了具有我軍特色的指導原則、制度機制和方法舉措,為人民軍隊的后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三灣改編”,提出“支部建在連上”。1929年12月,古田會議重申黨對軍隊實行絕對領導的原則,奠基了黨管干部、黨管人才的根本原則。1930年8月,中共中央在《關于黨的軍事機關組織與系統問題》的通知中,首次提出中央軍委建立總政治部,同年10月頒布我軍史上第一個政治工作條例《中國工農紅軍政治工作暫行條例草案》,從領導機關和制度規范方面對加強人才工作進行了完善。1935年12月中共中央《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明確提出“必須大量的培養干部”,將人才工作提升到迫切任務、戰略任務的新高度。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鮮明提出“任人唯賢”的干部路線,成為我軍人才工作的明確方針。在這一方針指導下,我軍主動吸收、選拔和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保障了人民軍隊的大發展,為取得革命戰爭的偉大勝利提供了堅強的人才保證。
(二)規范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新中國成立之后,我軍人才工作緊緊圍繞“建設一支優良的現代化的革命軍隊”總要求,在正規化、現代化上取得了一系列獨創性的發展成果,有力推動我軍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轉化。1950年4月,中央軍委正式成立總政治部,之后專門設立干部部門,進一步鞏固了黨管人才的原則,強化了對人才工作的統一領導。1949年到1953年底,中央軍委先后組建了軍事學院、后勤學院以及各軍兵種院校等一大批軍事院校,構建起初具規模較為完整的軍隊人才教育體系。1954年4月,新中國成立后我軍第一個政治工作法規《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草案)》頒發執行,為人才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1955年起先后頒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對加強人才工作進行了重大制度改革,保證了我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順利發展。在探索的過程中,人才工作正規化水平不斷提升,人才隊伍建設與軍隊整體建設緊密融合,為在新的時期開創人才強軍戰略提供了寶貴經驗。
(三)發展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軍人才工作緊跟中國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歷史偉大轉折、進入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進程,在繼承中求發展,在發展中謀創新,堅持了正確方向,探索了特點規律,取得了巨大成效。1980年12月,鄧小平在《貫徹調整方針,保證安定團結》的講話中,提出“要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下,使我們的干部隊伍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來加以保證”,明確了我軍人才建設目標、重點和途徑,構筑了人才強軍戰略的框架思路。1987年中央軍委作出《關于新時期軍隊政治工作的決定》,對改革開放后軍隊政治工作的基本經驗進行了系統總結,為加強和改進新時期我軍人才工作提供根本遵循。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之后,根據世界新軍事變革興起和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的實際,江澤民強調“人才是興軍之本”,把培養造就大批高素質人才作為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大計。在1989年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了在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人才工作的方針原則及主要任務。1998年12月,在《二十年來軍隊建設的歷史經驗》中,總結了對新時期軍隊建設規律的新認識,對我軍人才工作現代化建設跨世紀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黨的十六大特別是十六屆四中全會之后,面對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嚴峻挑戰,胡錦濤指出“人才問題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我軍人才工作緊緊圍繞保障有效履行軍隊新世紀新階段歷史使命展開,不斷優化人才隊伍結構,進一步健全政策制度和運行機制,培養造就大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2004年以來,相繼出臺《實施軍隊人才戰略工程規劃》等政策法規,制定軍隊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對人才發展模式和建設重點等作出統籌安排和規定保障,有力確保了在新的起點上推進我軍人才建設科學發展。
(四)奮進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著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實施人才強軍戰略、重振政治綱紀、歸正育人重心、加強建設布局、深化改革攻堅,推動人才強軍取得歷史性成就。習主席反復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強軍之道,要在得人”,把人才作用和重要性提升到強國興軍的戰略高度,開啟了新時代人才強軍的偉大征程。2014年10月在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全面加強黨對軍隊建設、黨對人才工作的絕對領導,明確軍隊好干部標準,立起“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好樣子,指明了人才工作前進方向和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軍事人員現代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重申“加快軍事人員現代化”,有力推動人才強軍向著現代化邁進。近年來,全軍堅決徹底肅清郭徐房張流毒影響,推動人才隊伍建設的政治生態根本好轉,先后部署人才發展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推動構建三位一體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大步走開軍民融合培養路子,成立中央軍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人才統籌統管統用新機制,實質性走開軍官職業化道路,探索實施新型文職人員、兵員制度,人才強軍之路越走越寬、行穩致遠。2021年9月,習主席在中央軍委人才工作會議上,為做好新時代人才強軍工作作出了頂層設計、提供了戰略指引,標志著人才強軍戰略邁入深入實施、體系推進的新階段。
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人才強軍緊跟黨和人民事業發展步伐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實踐,形成了一些規律性認識和豐富寶貴的經驗。
(一)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把握人才強軍的正確方向。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是人民軍隊的建軍之本、強軍之魂。堅持黨管人才是人才工作最根本的原則,是中國特色軍事制度優勢的重要體現。95年來,我軍始終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方向為方向,以黨的意志為意志,把黨對軍隊絕對領導貫徹到人才工作各方面和全過程,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堅持從政治上培養、考察、使用人才,人才隊伍規模日益壯大,人才建設事業取得顯著成就。實踐充分證明,黨指揮槍是保持人民軍隊本質和宗旨的根本保障,軍隊人才工作只有把黨的領導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向著黨指引的方向前進,才能保證人才建設始終堅持正確方向,確保槍桿子始終掌握在對黨忠誠可靠的人手中。
(二)堅持向戰為戰,始終強化人才強軍的核心指向。軍人向戰而生,人才為戰而育。能打仗、打勝仗始終是軍隊人才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革命戰爭年代,軍隊人才工作聚焦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依托戰爭實踐培養出一大批帥才戰將。隨著軍隊現代化建設和軍事斗爭準備深入推進,我軍堅持打仗需要什么人才就培養什么人才,培養重心聚焦能戰,建設重點指向善戰,選用標準突出勝戰,牢固立起人才工作服務備戰打仗的鮮明導向。實踐證明,只有讓戰斗力標準硬起來、實起來,才能充分激發官兵投身練兵備戰、謀戰研戰的熱情動力,不斷提高備戰打仗人才供給能力和水平,確保我軍人才能夠駕馭現代戰爭、有效履行新時代使命任務。
(三)堅持著眼長遠,不斷拓展人才強軍的戰略布局。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今天的人才布局,決定著明天的人才格局、競爭態勢。我軍95年發展壯大的光輝歷程,更是一段未雨綢繆布局、廣納天下英才的聚賢歷程,從吸引知識青年奔赴延安,到積極爭取錢學森等留美科學家盡快回國,再到制定人才發展規劃綱要,我軍始終保持著人才工作的主動,堅持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更遠的眼光吸引和聚集人才,確保了人才隊伍的質量、規模和結構與部隊現代化建設進程相適應。這充分說明,只有高瞻遠矚、超前布局,努力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軍事人才隊伍,才能穩妥應對各方勢力的挑戰,經受住未來戰爭的考驗。
(四)堅持多元育優,持續構建人才強軍的培養體系。邦之興,由得人也。通過教育培訓造就軍事人才,是人才強軍的一條重要經驗,是部隊人才專業化的必由之路。從革命戰爭時期的龍江書院、抗日軍政大學,到新中國成立后一批批軍事院校,我軍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創新,科學構建了不同類型層級的崗位素質模型,統籌設計各階段培訓內容和考評辦法,形成遞進升級、銜接配套的培養鏈條,實現供給側和需求側緊密銜接。實踐證明,面對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新“三步走”的任務要求,只有全方位培養用好人才,堅持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和人才配置體系,才能鍛造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
(五)堅持健全制度,著力完善人才強軍的基礎支撐。建設一流人才隊伍,需要一流制度保障。建軍95年的積極探索,使我軍人才工作經歷了從經驗到科學、從零散到系統,逐步走上正規化建設軌道的發展過程,先后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役軍官法》《關于加強新時代軍隊人才工作的決定》等法規性文件,對人才隊伍職業發展、培養開發、待遇激勵等作了規定和明確,為更好集聚、管理、使用人才提供有力的政策制度保障。實踐證明,面對世界軍事革命新發展、我軍裝備水平和組織形態新變化,只有不斷深化軍事人力資源政策制度改革,形成具有軍事職業比較優勢的人才制度體系,才能真正推動人才強軍落地落實,讓人才活力充分迸發。
新時代人才強軍戰略是習近平強軍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新時代推動軍事人員現代化的頂層設計和戰略指引。推進落實新時代人才強軍戰略,必須聚焦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繼承傳統、創新實踐,立足實際、瞄準未來,培養出更多堪當強軍勝戰重任的一流人才,不斷開創催生和造就人才的生動局面。
(一)面對現實緊迫的忠誠考驗,要更加注重強化政治引領。在中央軍委人才工作會議上,習主席深刻指出“政治標準是我軍人才第一位的標準,政治要求是對我軍人才最根本的要求”。面對固根與拔根較量、鑄魂與蛀魂拉鋸的現實威脅,必須始終把聽黨指揮擺在首位,確保人才建設始終在黨的絕對領導下。要深學理論強化思想武裝。堅持用習近平強軍思想武裝官兵,扎實推進理論課堂“漫灌”、個性輔導“滴灌”、手機網絡“澆灌”、社會見學“浸灌”,廣泛開展群眾性學理論活動,進一步深化理性認知、強化理論認同,不斷夯實思想根基、把正思想之舵。要賡續傳統厚植紅色基因。持續鞏固深化黨史學習教育成果,用百年黨史的“精神富礦”滋養官兵、補鈣強骨,用好用活線上線下黨史博物館,常態組織“黨史館里講黨課、軍史館里鑄軍魂”活動,涵養官兵聽黨話、跟黨走的深度自覺。要加強磨礪提升政治能力。把政治標準落實到軍事斗爭準備全過程,注重讓政治能力在斗爭一線摔打錘煉、在本職崗位磨礪提升、用組織生活淬火提純,保持明辨是非的政治定力,防范“政治轉基因”,守住精神“上甘嶺”,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
(二)面對復雜緊張的斗爭形勢,要更加注重突出打仗標準。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軍隊是要準備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須堅持戰斗力標準,向能打仗、打勝仗聚焦?!彪S著國際競爭緊張加劇和國家利益不斷延伸,必須時刻繃緊能戰勝戰之弦,立起統領人才建設姓軍為戰的“魂”和“綱”,加緊鍛造聚焦備戰打仗的人才方陣。要在組織建設上向打仗用力。著眼把基層黨組織建成堅固的“戰斗堡壘”,把工作重心向練兵備戰傾斜用勁,嚴格落實議戰議訓制度,大興戰爭和作戰問題研究之風,增強各級黨組織領導備戰打仗、建設人才隊伍的能力,為聚焦備戰打仗提供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要在精神意志上向打仗聚焦。把激發戰斗精神、錘煉戰斗作風作為重大課題,堅決破除和平積弊,常態開展形勢戰備教育,大力構建“尚武”文化氛圍,樹牢敵情意識,上緊戰備發條,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磨練官兵意志,為打得贏、過得硬提供強大精神動力。要在培養體系上向打仗對接。樹牢為戰育人標準導向,創新教為戰、研為戰、練為戰的育人模式,打通培訓鏈路,設計成才路徑,重點培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新型作戰力量人才、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高水平戰略管理人才,不斷提高備戰打仗人才供給能力和水平。
(三)面對不斷拓展的使命要求,要更加注重加強實踐歷練。實踐是人才成長的最好課堂。必須讓官兵在火熱軍事實踐中經風雨、見世面、長才干、壯筋骨,才能練就抗挫抗壓的寬肩膀、苦干實干的真本領,鍛造堪當強軍重任的棟梁之材。要用好戰訓任務這個磨刀石。樹牢“平時就是戰時、操場就是戰場、出動就是出征”的思想,緊貼實戰環境出情況,緊盯強敵對手練實招,緊抓短板弱項求突破,利用一線交鋒、聯演聯訓等時機,大抓實戰化軍事訓練,在近似實戰背景下積累實踐經驗、增長真才實干。要用好崗位交流這個鋪路石。科學規劃官兵成長路徑,探索運行換崗交流的經常性常態化機制,讓官兵多經歷幾個吃勁崗位的歷練,在適度的崗位調整中感受新情況、承擔新任務、學習新知識、收獲新成果,推動官兵突破思維定勢,旺盛進取精神,促進綜合素質全面提升。要用好矛盾問題這個試金石。以信任、欣賞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官兵,敢于并且善于把官兵放到那些矛盾多、困難大、任務重的地方,讓人才多經歷一些大事要事、急事難事的千錘百煉,在困難逆境中磨意志、在挑戰考驗中長本領、在破解難題中強能力,為今后更穩健的成長成才打牢基礎。
(四)面對日益激烈的人才競爭,要更加注重創新激勵支撐。堅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我軍的重要成功之道、制勝之道。面對人才來源更加多元、人才隊伍更加龐大的實際,必須主動跳出固有模式,順應時代進步發展,更加積極進取地做好團結、引領、成就人才的工作,形成強軍事業對人才吸引的強大磁場。要注重完善制度機制。把人才強軍充分融入人才強國戰略,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培養、使用、激勵機制,讓人才有更多創業機會、更大干事舞臺、更廣發展空間,積極延攬各方面優秀人才為我軍建設發展服務。要持續端正選用導向。堅持黨管干部、組織選人,破除論資排輩、求全責備等觀念,對各類人才用其所長、用當其位、用當其時,真正把強軍事業需要的人用起來,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崗位上,使各類人才配置處在最佳狀態,以高素質專業化新型人才方陣托舉新時代強軍偉業。要大力營造聚才氛圍。牢固樹立“尊重人才、關愛人才”的指導理念,大力構建心情舒暢的工作環境、相互關心的生活環境、簡單透明的人際環境,持續推動“暖心惠才”工程,在事業上搭橋送梯,在生活上幫困解難,著力增強軍事人才的歸屬感、幸福感,持續激發投身強軍事業的使命感、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