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思彤
(牡丹江醫學院,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軀體、精神、社會等方面均處于良好狀態。然而相關調查顯示,我國70%以上的人群處于亞健康狀態,表現為活力降低、適應能力下降、反應能力減退等[1]。食品中的營養能為人體健康提供保障,新時期精準把握食品營養和人體健康的關系,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才能提高健康水平。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于2016 年印發實施,目的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實現國民健康長壽,是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的標志,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綱要》的實施,到2030 年實現以下目標,即人民健康水平持續提升,主要健康危險因素得到控制,健康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健康產業規模顯著擴大,健康管理制度體系更加完善。主要建設指標見表1。

表1 健康中國主要建設指標
人體需要的營養素有100 多種,部分由身體合成制造,部分則從外界攝取,主要劃分為7 大類。①蛋白質,是人體細胞組織的重要成分,參與物質代謝,調控生理功能,持續提供能量,保證人體生長、繁殖和遺傳。②脂肪,為人體提供能量,協助脂溶性維生素吸收,可對內臟進行固定和保護,將體溫維持在適宜區間。③維生素,主要從食物中攝取,需要量少但作用重要,主要調節生理功能,促進人體生長發育。④糖類,為人體提供能量,是細胞和組織的組成部分,主要從谷物中攝取。⑤礦物質,是構成牙齒、骨骼的重要成分,能活化荷爾蒙、維持酵素系統,調節生理機能。⑥膳食纖維,可促進胃腸蠕動,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有助于葡萄糖吸收。⑦水,能調節體溫、運輸物質、促進體內化學反應,是維持生命的必需要素。
①兒童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提供充足的、多樣化的營養物質,才能滿足生長發育需求;兒童長期缺乏營養素,會造成營養不良、發育遲緩。②弱勢人群,主要包括老年人、孕婦、殘障人士等。其中,老年人器官功能減退,機體代謝速度減緩,對營養素的需求減少,科學補充營養能延緩衰老,提高生命質量。孕婦為滿足胎兒的發育需求,需攝入多種營養素,科學補充營養能防止營養不良、避免營養過剩,促使母嬰均處于健康狀態[2]。殘障人士為保證機體正常代謝,對某一類或某一些營養素的需求量提高。③特殊人群是在特殊工作環境中,通過補充營養素增強免疫力和抵抗力,防止誘發嚴重疾病。例如,長期在高溫環境下作業,需及時補充蛋白質、維生素、水和無機鹽。
2019 年,我國恩格爾系數均值為28.2%,說明國民在飲食上達到了“富足”狀態[3]。同時,不健康生活方式普遍存在。例如,脂肪供能比不斷提升,農村地區突破了30%的推薦上限;食用油、食鹽的攝入量超過推薦值;豆類及豆制品、奶類、水果的消費量不足等。
對城鎮和農村居民進行比較,會發現居民膳食結構不平衡。其中,城鎮居民的膳食結構中,動物性產品占比較大,因食物中的脂肪、熱量高,蛋白質充足,營養水平明顯提升。農村居民的膳食結構中,以植物性產品為主,雖然蛋、奶、蔬菜類消費量逐漸提高,但總體上營養水平不如城鎮地區。
人們的飲食行為中離不開烹調,烹調方式不當,不僅降低營養價值,甚至會產生有害物質。我國烹調方式多種多樣,重油、重鹽、重糖是一個普遍現象,這種烹調方式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燒烤和熏制賦予了食物獨特風味,但前期腌制過程中,易形成致癌、致畸性的亞硝胺。高溫油炸時,可能產生致突變性的雜環胺。
傳統意義上的攝入過量,指的是人們吃得過飽;而潛在性的攝入過量,是在不知不覺中對某類物質或成分的攝入超標。尤其近年來互聯網普及應用,學生、白領喜歡在網上訂餐、選擇外賣,食材和佐料的安全衛生無法得到保證,更談不上營養需求。以含糖飲料為例,常見如果汁、奶茶、可樂等,因糖分和能量過高,兒童青少年長期攝入,易造成超重、肥胖。
結合食品營養與人體健康的關系,針對居民食品營養攝入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措施,通過科學攝入營養保障人體健康。
合理搭配食物,能保證營養攝入的全面性,從而滿足機體需求。①粗細搭配。粗糧和細糧的搭配,有助于不同營養成分轉化,提高食用品質,增強人們的食欲。②主副搭配。主食和副食合理搭配,既能從饅頭、米飯中獲取碳水化合物,又能從植物性食物中獲取膳食纖維、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維持酸堿平衡。③葷素搭配。蛋白質主要來源于肉、蛋、奶,維生素主要來源于水果和蔬菜,葷素搭配能全面攝入營養素,尤其兒童青少年要注意[4]。
一日三餐按時定量,攝入的營養和機體需求剛好吻合,能防止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①科學設置用餐時間,安排好膳食內容、用餐時長,確保一日三餐穩定進行,有助于營養物質消化吸收。②零食和飲料的攝入易造成飽腹感,影響正餐攝入,應少吃或不吃,必要時選擇水果、奶制品代替。③堅持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的原則。尤其要重視早餐的價值,在生活節奏加快的背景下,不少人不吃早餐或草草應付,必須糾正這個不良習慣。
保證食品安全是攝入營養物質的前提。①選擇合理的烹調方式,如蒸、煮、炒以及燜,減少燒烤、熏制、油炸等。烹調過程中,保持清淡飲食的習慣,減少食用油、食鹽、糖類的用量,按照推薦標準使用其他佐料,不為身體增加負擔。②購買食品時,檢查外包裝是否完好,審核生產商家、生產日期和合格證,查看原料和添加劑的使用情況,將“三無產品”拒之門外。③購買水果、蔬菜和農產品等,應注意有無農藥殘留,首選有機類水果蔬菜。同時,還要觀察食物是否新鮮,有無異味,是否腐爛變質,避免食品安全事件發生。
飲食和運動密切關聯,兩者配合才能促進人體健康。堅持適量運動,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增強胃腸器官的生理功能,將食物轉化為營養素滿足機體需求。①結合年齡、體質、興趣喜好,選擇一種適宜的有氧運動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瑜伽以及打太極等。餐后1 h 運動,每次堅持30 min,每周4 ~6 次,避免脂肪堆積,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防止超重、肥胖、糖尿病發生[5]。②對于白領一族,如果沒有固定的運動時間,可以利用手機上的運動類App,在碎片化時間中跟隨其運動,預防慢性疾病,增強身體免疫力。
明確食品的成分,才能進行營養分析、健康管理。此外,分析結果和報告應具有真實性、嚴謹性。如今食品種類繁多,成分分析難度提高,傳統的工作方法不再適用。將大數據技術應用其中,從不同角度展開研究,不僅能提高效率,還能節約時間、降低成本。例如,根據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兒童、孕婦以及殘障人士等,進行針對性的食品推薦;根據不同工種類型,如學生、白領、運動員等,提供合適的健康飲食建議。
我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存在較大差異,營養調查工作必須分區域進行,然后對調查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將大數據技術應用其中,可以拓展調查渠道,將線下調查、線上調查相結合,將飲食習慣和疾病類型、健康狀態相關聯,并且構建數據庫,為膳食方案的制定、常見疾病的預防提供支持,在數據分析、對比等方面提高科學性和可信度。
食品營養與人體健康具有密切關聯,針對居民食品營養攝入存在的問題,文章從合理搭配食物、按時定量用餐、保證食品安全以及堅持適量運動4個方面提出了改進措施。未來,將大數據技術應用在營養與健康管理中,分析食品成分、開展營養調查、打造透明數據鏈,能進一步提高營養攝入的質量和安全,實現保護人體健康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