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霞,張春明
(青島大學 紡織服裝學院,山東 青島 266071)
明代服飾中的瓔珞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和文化特色。先后有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其展開了研究,白化文先生[1]、張茵[2]和華強等[3]對瓔珞紋樣的來歷、含義和用途等方面進行了探討與分析。繩琳琳[4]以北齊菩薩瓔珞為研究對象,對山東、山西、河北與河南北部三大區域內菩薩像上的瓔珞造型樣式、組成構件等進行了詳細分析。卓克難[5]則以唐宋安岳石窟中瓔珞造型為研究對象,探討其發展脈絡和文化身份認同問題,提出巴蜀地區石窟藝術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融合的獨特性。張楠[6]以佛教菩薩飾物瓔珞為研究對象,歸納了其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探討了其對現代服裝設計的啟示及創新應用。吳尚君等[7]舉例說明了現代珠寶首飾品牌對瓔珞材質、紋樣及造型的借鑒情況,探討了瓔珞在現代飾品設計中的應用和影響。綜上,學者多以某一時期或地區陶瓷、佛像、壁畫上的瓔珞為研究對象,探究其來源及藝術價值等,然而以服飾中的瓔珞紋為對象開展的研究卻鮮有文獻報道;關于瓔珞紋創新應用的研究大多針對一個品類的整體設計應用,尚未對目標消費群體進行分類設計,且此類應用依賴設計師的設計經驗和手工繪制,缺少針對圖案快速生成和重用的方法,難以實現批量化生產以適應現代化需求。
本文以明代服飾中的瓔珞紋為研究對象,提取其典型元素,基于形狀文法,將其與現代設計相結合,探索傳統紋樣在現代圍巾設計中的應用模式,提出瓔珞紋在現代圍巾設計中的應用方法,對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賦能產品設計,打造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圍巾設計品牌具有積極意義。
形狀文法(簡稱SG),是一種以形狀運算為主的設計方法,可使新生成的紋樣具有一定的延續性與差異性。由George Stiny和James Gips最先提出并應用于繪畫和雕塑創作,后逐漸應用于產品品牌識別和創新設計等領域[8-9]。王偉偉等[9]基于形狀文法,提出了一種適用于傳統紋樣的演化設計方法,通過新疆和田地毯紋樣設計驗證了可行性。Cui等[10]基于形狀文法建立了一種新穎的美學評價模型和分層形狀文法,并以壯族刺繡圖案為例,介紹系統的實現過程。卜俊等[11]利用形狀文法將敦煌藻井紋樣應用于現代女士手提包設計中。目前未見有將形狀文法應用于明代瓔珞紋樣和女士圍巾設計中的研究。形狀文法的5個生成性規則分別為:平移規則(R1);水平鏡像(R2);垂直鏡像(R3);邊角旋轉(R4);中心旋轉(R5)。生成紋樣后進一步應用到衍生性規則以產生更多新紋樣,衍生性規則主要有等比縮放(R6);傾斜鏡像(R7);向左鏡像(R8);向右鏡像(R9);向下鏡像(R10);向上鏡像(R11);順時針旋轉90°(R12)。
本文基于上述形狀文法理論,對明代服飾中的瓔珞紋進行提取與創新演變,并應用于現代圍巾設計中,以期衍生出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創新圖案,從而實現工業化批量生產[9]。設計思路與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設計思路與流程Fig.1 Design ideas and processes
首先提出問題,總結現有傳統紋樣應用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尋找解決辦法;然后通過網絡搜集、實地調研等方法搜集明代瓔珞紋樣本,分別從社會背景、文化內涵、紋樣特征等方面進行分析和歸納,形成代表性圖案特征型譜;其次從單元造型、構成形式、色彩3個方面分析明代服飾中瓔珞紋的藝術特征,選取核心紋理和典型紋樣,基于形狀文法理論對典型紋樣進行重構與設計衍生,得到新的創新性圖案;最后對目標用戶進行調研,分析其對圍巾的需求情況,結合圍巾設計要素,確定圍巾設計風格,將傳統紋樣的創新衍生圖案與現代女性消費需求相結合,實現女士圍巾的創新應用實踐。
瓔珞是指古代印度人,特別是貴族階層裝飾美化身體所用首飾的梵文意譯[1],是由絲線將瑪瑙、珍珠、琉璃、玉石等珍貴材料或花編串成環形的頸部裝飾品,裝飾于頭、頸、胸腰或小腿等部位,通過點、線、面的變化,形成獨特的層次感。東漢至魏晉時期,瓔珞的傳入影響了我國佛像裝飾;南宋以后,逐漸本土化;明代開始脫離人物,成為獨立的裝飾紋樣,宗教含義漸退,而吉祥寓意漸濃,盛行于嘉靖年間[12-13]。瓔珞紋作為一種傳統紋樣,其從立體到平面的應用特點,受到了宗教文化、社會背景、文化習俗、歷史演化等多方面的影響,逐漸形成具有時代特征的統一多樣的裝飾紋樣[14-16]。瓔珞紋在明代服飾中的演變與流行,是社會審美趨向的變化和織繡工藝技術不斷提高的體現。通過對瓔珞紋樣本[17-18]形態特征進行臨摹,繪制了瓔珞紋的線稿圖,如圖2所示。結合圖案特征型譜分析,對其特征進行了歸納,發現其主要構成紋樣有羽葆、鈴鐸、蓮花、如意紋等,大多通過對稱均衡、組合重復以二方連續的形式呈現,構成豐富,寓意吉祥,神秘美好,疏朗有致,布局規律,具有獨特的時代特征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圖2 明代服飾中瓔珞紋形態特征分析Fig.2 Analysis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ecklace pattern in clothing of Ming dynasty
不同于早期應用于佛、道教人物,明代服飾中的瓔珞紋淡化了宗教含義,在紋樣中增加了羽葆、梅花、蓮花、如意、雜寶、方勝、銀錠等中國本土吉祥元素,使其具有了吉祥寓意。原先瓔珞中各種寶珠在明代服飾瓔珞紋中演變成了任意排列的圓形或橢圓形符號,設計組合之后,形成了一種神秘美好、造型變化多樣的裝飾紋樣,成為體現明代藝術特色的重要紡織品紋樣之一[13]。常見的構成瓔珞紋的羽葆造型和鈴鐸造型如圖3所示。羽葆與鈴鐸造型豐富,變化多樣。羽葆造型多為橢圓形,底部裝飾有流蘇,與宗教無關,明代才出現在瓔珞紋中,作為一種綴掛。鈴鐸造型由不同的幾何圖形構成,整體呈鐘形,具有祈福辟邪之吉祥寓意。

圖3 常見的構成瓔珞紋的羽葆造型和鈴鐸造型Fig.3 Common feather Yubao styling and Lingduo shapes that make up the necklace pattern.(a) Common feather Yubao styling;(b)Common Lingduo shapes
明代服飾中瓔珞紋樣美學特征如圖4所示。其美學特征可總結為以下3點:①節奏與韻律。明代服飾中的瓔珞紋通過點、線、面的組合變化體現出較強的韻律感,紋樣間動靜結合,搭配豐富且不失條理,動感中充滿和諧。②辯證與統一。主體紋樣與輔助紋樣雖形成了嚴謹活潑、疏朗緊密的對比,但在整體構圖上達到了一種巧妙的統一,在單調乏味與浮躁中達到了平衡。③對稱與均衡。瓔珞紋單元造型左右對稱,主次分明,輔助紋樣點綴其中,起調和作用,靈活而不散亂。以上3點使瓔珞紋形成了構圖嚴謹、飽滿靈動的裝飾紋樣。

圖4 瓔珞紋樣美學特征Fig.4 Aesthetic features of necklace pattern
瓔珞紋的構圖方式如圖5。從構圖方式上來看,明代紡織品中的瓔珞紋脫離了早先瓔珞紋的結構形態和排列方式,與鈴鐸、羽葆、八寶、如意紋等以重復和對稱的方式重新組合,形成新的圖案。其構圖形式主要有3種:①以二方連續的形式構成循環圖案,常見于明代女裙的底襕、膝襕部位;②將紋樣進行由內向外發散式的扇形排列,通常用于服裝胸背裝飾;③通過對稱方式將單元造型進行一次或多次軸對稱,形成新的連續圖案,通過以上構圖形式形成明代特有的瓔珞紋樣。

圖5 瓔珞紋的構圖方式Fig.5 Composition of necklace pattern.(a)Two-square continuous composition;(b)Symmetrical composition;(c)Fan-shaped composition
色彩是一個時期文化特征、時代背景的體現。明代織繡工藝技術高度發展,妝花和緙絲工藝走向成熟,服飾品配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明代傳世織物中的瓔珞紋保存較好,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圖6示出明代服飾中瓔珞紋實物及其色彩。由此可歸納總結出瓔珞紋樣的2種色彩搭配方式:一種是兩色搭配,面料底色為主色,紋樣用色采用妝花、織金等工藝,突顯紋樣的立體感,增加裝飾效果和層次感;另一種是采用多種色彩搭配,通過主色與輔助色的相互搭配形成獨特、和諧的裝飾圖案。

圖6 明代服飾中瓔珞紋實物圖及其色彩Fig.6 Physical drawings and colors of necklace pattern in Ming dynasty clothing
明代服用瓔珞紋樣構成豐富,需要綜合考慮瓔珞紋樣的造型、寓意以及與現代女士圍巾設計的匹配度,在保留傳統紋樣特點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審美需求進行創新設計。分別選取瓔珞紋樣中的典型代表紋樣羽葆、鈴鐸、蓮花紋、如意紋和寶珠作為提取對象,通過抽象簡化、分解重構等方法,使其更符合現代審美。初始形狀提取如圖7所示。對分解篩選完成的初始形狀編號,以便后續使用和描述。初始形狀編號見圖8。

圖7 初始形狀提取Fig.7 Initial shape extraction

圖8 瓔珞紋初始形狀編號Fig.8 Initial shape number of necklace pattern
明代服飾中瓔珞紋的形狀文法構建過程分2個階段:第1階段為運用生成性規則將初始形狀生成基本圖形單元;第2階段為運用衍生性規則對初始形狀進行進一步的變換,生產更為復雜的圖案。基礎形狀通過形狀文法規則演變產生新的有規則的圖案,稱之為基本單元[9]。由初始形狀生成基本圖形單元的過程如圖9所示。基本單元1~6分別應用“規則3”1次、“規則2”2次,“規則3”2次、“規則1”2次,“規則3”1次、“規則5”1次,“規則5”1次、“規則4”3次,“規則3”1次、“規則5”1次,“規則2”2次、“規則3”1次,由初始形狀生成。

圖9 基本單元演化設計Fig.9 Basic unit evolution design.(a) Evolutionary design of unit 1;(b) Evolutionary design of unit 2;(c) Evolutionary design of unit 3;(d) Evolutionary design of unit 4;(e) Evolutionary design of unit 5; (f) Evolutionary design of unit 6
在第2階段中,運用第1階段生成的基本單元,也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和更換初始形狀單元,使用衍生性規則R6~R12進行衍生性變化,繼而形成更加復雜的規律圖案。單元1~6基于R10→R9→R10、R10→R8→R11、R6→R9→R10→R8、R10→R9→R11、R7→R9→R7→R10→R7→R8→R7、R8→R10→R9組合使用的示例如圖10所示。

圖10 基本單元衍生性設計Fig.10 Derivative design of basic unit.(a) Derivative design based on unit 1;(b) Derivative design based on unit 2; (c)Derivative design based on unit 3;(d)Derivative design based on unit 4;(e)Derivative design based on unit 5;(f)Derivative design based on unit 6
根據現代女士圍巾的設計特點,遵循變化與統一等形式美法則,采用對稱與均衡的構圖形式,運用點、線、面的設計方法,將這些紋樣進行組合設計,形成單獨紋樣[19]。基于形狀文法的女士圍巾單獨紋樣設計如圖11所示。選取一種或幾種單元紋樣為基礎,進行反復連續的排列,形成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圖案。基于形狀文法的連續紋樣設計如圖12所示。

圖11 基于形狀文法的單獨紋樣設計Fig.11 Individual pattern design based on shape grammar.(a) Symmetry and equilibrium;(b) Rhythm and rhyme; (c)Scaling gradients

圖12 基于形狀文法的連續紋樣設計Fig.12 Continuous pattern design based on shape grammar.(a) Oblique arrangement of square continuity;(b)Square continuity of flat arrangement;(c)Rectangular arrangement;(d)Two-sided continuous
通過以上演變過程可以看出,運用形狀文法的不同規則可以產生大量創新性規律性的設計方案。基于以上這些創新性紋樣,融合現代女士圍巾設計需求和圍巾圖案構圖特點,可以得到不同風格的創新性女士圍巾紋樣設計方案。
圍巾作為現代女性生活的服飾品,其款式造型體現著女性消費者的審美和性格特征。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不同職業的女性對圍巾有著不同的需求與理解。通過網絡向不同年齡段的女性人群發放關于對圍巾的需求與佩戴場合情況的問卷,共收到問卷160份,有效問卷148份,其中18~30歲55份,30~50歲49份,50歲以上44份,回收率為92.5%。
調研結果顯示,18~30歲左右的女性注重對圍巾款式的追求和自我個性的表達,個性時尚的設計更容易受到此類消費者青睞;30~50歲左右的職業女性更加傾向于優雅知性,成熟端莊、簡潔易搭的實用性設計風格;而50歲以上的女性則更多傾向于具有情感價值、樸素典雅的設計風格。調研對象佩戴圍巾場合分析如圖13所示。由圖可知,女性佩戴圍巾的場合占比較大的是日常生活、商務和外出旅游,因此,在設計女士圍巾時,要細分目標用戶,綜合把握其功能需求與審美傾向,有針對性地設計產品,才能更好地滿足目標消費群體的需求。

圖13 調研對象佩戴圍巾場合分析Fig.13 Analysis of situations where subjects wear scarves
針對上述不同年齡段的女性對圍巾的需求情況和佩戴場合,選取時尚休閑風、商務風、復古風3種風格類型進行紋樣的設計實踐與應用。
4.2.1 時尚休閑風圍巾設計
羽葆造型獨特豐富,形態多樣,個性鮮明,充滿生機與活力,因而選用其造型作為時尚休閑風的主要元素,寶珠形作為輔助元素,設計過程及效果如圖14所示。羽葆紋通過多次使用旋轉、鏡像等規則形成單元紋樣,將單元紋樣采用重疊式四方連續組合設計,得到單獨紋樣,可進行二方連續式排列。選用較為簡潔的廓形,羽葆以散點式四方連續的形式滿鋪,充滿節奏和韻律;以黃色系為主色調;選用舒適透氣的棉麻等植物纖維面料,數碼印花與燙金工藝相結合,綠色生產無污染,形成金屬質感,與明代瓔珞紋樣的織金效果相呼應,整體效果自由活潑不失趣味性。

圖14 羽葆紋樣在女士圍巾中再設計過程與最終效果圖Fig.14 Redesign process and final effect of Yu Bao pattern in women′s scarves.(a)Pattern design drawing;(b)Effect picture
4.2.2 商務風圍巾設計
鈴鐸造型由幾何圖形構成,裝飾性強,象征清雅、智慧、吉祥,給人以莊重嚴謹氣質。因此可選擇鈴鐸作為商務風紋樣設計的主要紋樣,如圖15所示。鈴鐸紋通過平移、鏡像規則以二方連續的形式分布紋樣四周,構成框架,通過旋轉、縮放等規則形成新紋樣分布在圖案中心和四個角作為主要紋樣,其他幾何紋樣作為輔助紋樣,最終以對稱均衡的形式美法則組合形成商務風圍巾紋樣。以淺色系為主色調,藍色系提亮,純凈簡約。選用絲棉等混紡面料,暗紋提花工藝與數碼印花相結合,質地柔軟,富有光澤,舒適抗皺。整體造型展現出都市女性的沉穩內斂,簡便易搭,可滿足多種場合需求。

圖15 鈴鐸紋樣在女士圍巾中再設計過程與最終效果圖Fig.15 Redesign process and final effect of Lingduo pattern in women′s scarves.(a)Pattern design drawing;(b)Effect picture
4.2.3 復古風圍巾設計
蓮花紋和如意紋造型優美,圓潤飽滿,象征純潔,寓意吉祥,能夠表達典雅端莊之感,因此可將蓮花紋作為復古風設計的主要紋樣,如意紋作為輔助紋樣,如圖16所示。運用形狀文法對蓮花紋初始形狀進行演變,得到不同的基本單元,通過旋轉、縮放等規則生成衍生紋樣,按照井字形布局對稱組合設計,形成符合消費者審美的復古風紋樣。選用蠶絲等天然纖維面料,質料緊密,平整光潔,具有良好的懸垂性,圍巾披肩兩用;采用刺繡工藝,手工鎖邊,增加立體感和精致感;以金黃色為主色調,藍綠色系為輔色,展現端莊優雅、復古氣質。

圖16 蓮花紋樣在女士圍巾中再設計過程與最終效果圖Fig.16 Redesign process and final effect of lotus pattern in women′s scarves.(a)Pattern design drawing;(b)Effect picture
將生成的設計方案和效果圖通過問卷的形式進行產品評價,驗證是否符合目標消費群體的需求。目標用戶滿意度情況如圖17所示,可以看出:3種風格整體上比較符合目標群體的需求,其中商務風滿意度最高,時尚休閑風和復古風的圖案和工藝滿意度較好。

圖17 目標用戶滿意度分析Fig.17 Schematic diagram of target user satisfaction
本文基于出土與傳世織物,首先介紹了形狀文法的相關理論。歸納總結了明代瓔珞紋的藝術特征:其單元造型具有節奏與韻律、辨證與統一、對稱與均衡的美學特征;構圖形式主要有二方連續式、對稱式、扇形3種;色彩主要有2種搭配,兩色搭配和多色和諧搭配,多采用妝花、織金工藝。接著提取典型瓔珞紋樣作為初始形狀,運用形狀文法進行生成性設計,形成基本單元,再運用衍生性規則,產生多種衍生紋樣,繼而形成單獨紋樣和連續紋樣。結合不同年齡段女性對圍巾的需求情況和佩戴場合,選取時尚休閑風、商務風、復古風進行了設計方案生成,并通過消費者需求滿意度評價驗證了瓔珞紋樣在現代女士圍巾設計中應用流程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