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格 平,趙 晶
水資源是國土空間規劃必不可少的資源要素。 隨著我國經濟加速發展,水資源污染破壞現象不斷加劇,水資源供需失衡狀況日益嚴峻,需要在國土空間規劃中重新考慮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問題,將以水定人、以水定地原則貫徹于水資源規劃中。 《水資源規劃及利用(第三版)》一書從水資源綜合利用的基礎理論入手,重點介紹水資源規劃的方法,清晰論述水庫興利調節、洪水調節、電力系統、水力水能等方面的計算方法,為水資源利用與管理提供科學參考。
全書共十章:第一章為緒論部分,簡要介紹該書的研究方向、研究內容以及課題意義;第二章詳細闡述水資源綜合利用的基本原則與內涵,論述水力發電、防洪治澇、灌溉等細分領域,并分析如何協調水利各部門之間的矛盾;第三章運用數學思維,結合水庫興利調節特點,介紹興利調節的計算原理與方法;第四章以洪水調節的計算為研究對象,深入分析其計算原理,并闡釋兩種調洪計算方法;第五章到第七章主要圍繞水能的計算進行論述,在分析水庫水位選擇以及電力系統運行的基礎上,介紹不同類型水庫的水能計算方法;第八章到第十章分別闡述水庫調度、水資源評價以及水資源管理保護等方面的內容。 參閱全書可知,現階段我國水資源供需形勢十分嚴峻,一方面用水量連年升高,呈持續上升趨勢,尤其生活用水與工業用水量顯著增加,使我國水資源供給面臨嚴峻挑戰;另一方面,水資源總量少、分布不均,存在南多北少、東多西少的情況,必須采取跨區域調水工程,才能滿足各地區人民的用水需求。
目前,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水資源污染破壞更加嚴重。 為此,在國土空間規劃中優化水資源開發利用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與必要性,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其一,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 生態文明建設關系著人類社會長遠發展,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必經之路。 國土空間承載著生態環境各要素,其規劃布局直接影響自然生態要素的分配與利用情況。 為此,強化水資源的約束與監管必須從國土空間規劃入手,結合地理情況、人口分布等因素,重新規劃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防止水生態環境持續惡化。 與此同時,水要素是維系生態系統與國土空間持續運行的關鍵紐帶,水環境破壞間接引發土地沙漠化、植被減少、生物多樣性喪失等生態問題,使整體生態系統的循環運轉受到影響。 而國土空間的三大區域(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也必須依托水資源才能建立緊密聯系。 為此,完善水資源規劃勢在必行。 其二,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路徑。 現階段,水資源短缺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過程中,探尋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成為國家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任務。 為此,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和科學規劃將水要素作為生態環境與實體產業聯動發展的紐帶,力圖培育起可持續的生態產業體系,促進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與經濟價值。 同時,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安排江河湖海、山林田草等要素的空間布局,將水資源分配到真正需要的產業領域中,實現農業、工業、服務業等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結合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國土空間規劃建設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其一,運用現代化技術,創新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 相關部門應當全面收集各個地區的水資源數據信息,匯總不同時空的水資源存量數據,將其納入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并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進行系統研判,根據不同類型、用途來分析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 同時,拓寬水源渠道,研發水資源二次利用技術,科學處理海水與雨水等,豐富水資源配置渠道。 此外,深入研究國土空間布局與水資源之間的內在關系,調查國土空間規劃中重點地區的水資源分布情況,并構建水平衡分析技術方法體系,促進水資源利用與國土空間規劃的相互協調。 其二,完善水資源主導的產業政策體系。 產業結構調整應當注重協調水資源與土地、礦產、林草等資源的平衡,從空間格局、生態經濟、污染防控等方面制定不同行業、區域的產業準入標準;同時,以水資源承載力為基準,劃定各區域內可利用水量的上限與范圍,界定生態紅線、城鎮開發界線等。 在此基礎上布局產業,鼓勵生態綠色產業發展,縮減高能耗產業規模;大力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研發清潔能源,發展循環經濟,保證水質安全可控。 此外,嚴格水資源開發利用的考核評估機制,明確考核辦法、考核對象,制定完善詳細的考核標準,嚴格評估不同產業的水資源使用情況,對水資源開發利用形成動態監測與有效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