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向端
依水生活、生產是人類原發性、慣常性的生存模式,謀事水濱、營城擇址、協調人水關系,建構安全、健康、優美的濱水環境是古今一直研究、探索、更新、推進的內容。 中國古代先賢管子所論“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即是關于人類聚居環境建設與自然山水“因借適用關系”的經驗表述。 近現代工業化進程和大規模人類開發活動,加劇了對水環境及“近自然”濱水景觀形態的改變,近現代工業化發展模式使自然人文系統遭到破壞、空間行為扭曲、人地矛盾突出。 進入生態文明建設階段,推行綠色低碳理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大了對河湖水系環境的系統研究與綜合治理,推進濱水生態環境優化提升、人文藝術品質內力孕育和景觀精細化設計營造,開創“善治為民”的詩意濱水環境和活力幸福的濱水休閑生活成為新時代的追求。
《濱水景觀設計》一書是由曲旭東、歐陽麗萍編著的關于濱水景觀實踐的案例化教材。 全書分為八個篇章,包括濱水景觀設計概述、濱水景觀設計理論、濱水景觀的設計要素、濱水景觀的設計類型、濱水景觀設計與親水設施、濱水景觀設計與生態循環、濱水景觀設計的細節處理、濱水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等內容。 縱覽全書,發現其具有頗多新穎觀點:在基本認知層面,把濱水景觀系統歸結為景觀形象、景觀行為、景觀生態三個層面,提出“濕地活力交互帶”“綠色廊道生態網絡”“生態可持續設施”等概念;在濱水景觀規劃設計方面,指出設計過程中要考慮行洪安全防護、生態規律效能、歷史遺產傳承、人文形象展示、生活休閑行為、環境設施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在實證方面,上海徐匯區濱江景觀設計案例強調了文娛活力、商業功能的必要性,希臘塞薩洛尼基濱水項目展現了多功能都市濱水空間的打造,宿遷鳴鳳漙公園展現了海綿技術的示范做法,廣東中山岐江公園展現了工業遺產的活化利用,香港啟德河概念設計展現了融合人文、藝術、科技、生態元素塑造都市景觀新地標的風向;另外,該書還比較注重內容的視覺化圖解,譬如水陸交接空間類型的圖示表現。 當然該書也存在基礎理論流于空泛,案例項目的設計思路、內在邏輯講解簡單與亮點挖掘不深,濱水景觀具體規劃設計方法示范性、引導性乏力等問題。 針對該書不足之處,進一步展開擴展閱讀和相關研究,期望建立對濱水景觀設計的系統化認識、科學化思考和詩意化建構。通過分析發現:濱水景觀設計工作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如藝術設計學、風景園林學、景觀生態學、人地關系學、綜合地理學、水利工程學、環境科學、文化遺產學、社會學、管理學等,但專業界線分明的規劃設計團隊長于凸顯單向度的理解判斷、問題關注以及常態思路、慣用方法,難以從全面整體、創新出奇的視角去把握、研究、解決問題和應對新時期的需求。 “老套模式”弊大于利,有待從設計機構組織、項目團隊組建方面去創新改革和訂立規制,形成跨界交融的聯合隊伍,建立統籌作戰、協同攻關的機制,共創大眾、專家評價皆高的濱水景觀時代典范。 專題研習深化了對濱水景觀設計的思辨,對于“如何創建面向未來的詩意濱水景觀”獲得許多啟發,總結為以下五個主要方面。
(1)探索濱水景觀未來發展模式,構建融合共生的詩意濱水境域。
協調人水關系至耦合相適狀態,建立濱水景觀未來發展模式,是濱水景觀營建的使命和實踐研究的旨歸。 選取中外人水共生的和諧典范,研究大禹治水、李冰營建都江堰、王維規劃輞川別業、白居易與蘇東坡疏浚西湖、清代治理京西水利興建盛世園林、上海優化更新黃浦江兩岸景觀、廣東建設萬里碧道、深圳實施“山海連城”計劃、雄安新區構建藍綠交織生態之城、西安落實“八水潤長安”規劃以及英國綜合治理倫敦泰晤士河、瑞士巴塞爾結合管理手段修復萊茵河、美國波士頓打造“藍寶石項鏈”綠網體系等成功經驗,總結其中普遍規律、智慧思想和治理經驗,結合新時代語境下的多元評價要求,探索符合中國實際又具“普世價值”的創新范式。 傳承“詩性國度”和“如畫風景”營建傳統,以“詩意境界總體構想”去統合濱水空間多元要素和多重創建目標,構建整體和諧的理想境域。 發揚中國意象思維和理景造境邏輯,進行不同類型濱水景觀的特性挖掘和實踐研究,凝練獨具地方特色的審美意象和整體形態,匠心營構總體境界、主題情懷和空間品格,進行總體形象定位和景觀表征體系策劃,統籌規劃生態要素、休閑活動、審美意象等交織共生的濱水空間格局和復合大系統,為未來濱水景觀發展提供中國解決方案。
(2)探索永續性規劃設計體系,構建綠色健康的濱水景觀環境。
探索生態、文化、經濟、社會協同持續發展的模式,建立景觀生態學指導下的濱水境域可持續規劃設計方法與彈性、韌性模式,形成濱水環境治理“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 深入解讀濱水景觀系統的結構、過程、功能、效力,進行開發利用的雙適宜性評價,探索人地耦合的藍綠網絡體系、綠色生態基礎設施營建路徑以及生態型濱水景觀設計方式。 聚焦濱水景觀保護、恢復、利用、激活、治理的策略探究與模式創新,集中實施濱水境域的綜合環境治理。
其一,推進濱水生態環境保護,開展生態安全格局規劃。 進行濱水生態系統、生物棲息地與生物多樣性調研,依據生態敏感性和生態服務性,構建包含景觀生態基質、生態敏感區、控制區、保護區、關鍵斑塊節點的系統關系格局,串聯藍綠生命走廊,結成整體網域,完善保護制度;科學劃定水域功能結構及管制范圍,設立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區、生態緩沖區、發展實驗區等,進行低擾動性生態休閑旅游開發;建立水體生態系統保護策略,建設生態緩沖防洪堤壩與濕地、蓄洪湖塘及游憩系統,保護水系緩沖區和應急水源地,促進水資源節約利用和生態賦能轉換,維護其結構功能的完整性、復合性、安全性。
其二,推進濱水生態環境修復,實施綜合治理工程。 強化河流階地、河岸、陸地坡面修復治理,防控水土流失;進行水系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包括河道污染、生態廊道、小流域環境以及大流域污染源、污染排放物、農業面源污染的系統治理;提高濱水綠化覆蓋率、群落結構合理度、生境生態保育度、脆弱結構修復度、植物形態美感;推行新理念新方法,加強綠色生態基礎設施與智慧水利管理系統建設,推廣海綿城市-LID 雨水管理技術,最大限度實現雨水資源循環利用和凈化處理。
(3)探索在地性設計路徑與方法,構建體現地方特色的詩意濱水場所。
尊重濱水景觀地域特定條件,開展在地性設計實踐研究。 設計師以駐地的方式展開場地綜合勘察調研,深入觀察、體驗濱水空間的地質地貌、河床結構、水文性狀、生態作用,了解區域人文歷史地理、社會活動特點,分析場地環境與文化景觀的共生關系,謀劃濱水開發未來構想,大膽進行設計營建實驗、生態技術研究應用、河床生態創意修復、岸線空間升級改造,協調人水原生依存性態和良性生長關系。 提煉地域自然與文化景觀特色要素,創造地方性的多樣價值空間。 總結濱水景觀要素在功能、形式、構造、材料、美感方面的類型特征,加以夸張運用和創意表現,充分彰顯地方文脈氣韻,創建地標景觀構筑物,打造體現地方景觀與傳統人文特色的濱水景觀;結合各個功能空間和天然場地,置入具有自然情趣、親水特點的參與性游戲、娛樂、運動、研學項目,構建具有地方吸引力、歸屬感、記憶性的詩意濱水場所;整合濱水區域自然、文化、產業資源,推進生態旅游、觀光旅游、度假旅游,開展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打造特色旅游產品和景觀環境,完善服務配套設施,實現綜合效益。
(4)探索藝術設計、融媒策劃的介入能度,構建享具美感活力的詩意水岸場景。
藝術設計兼具風格塑造、形式表現、精神引領、創意開導的職能,能夠提升濱水景觀的審美品質和創新活力。研讀場地精神和人文語境、藝術傳統,選用風格趣味協調的藝術設計方式,包括簡約實用、裝飾美化、主題敘事、浪漫抒情、新奇神幻、象征隱喻、現代抽象、拼貼解構、觀念行為、時尚表演、生態實驗等藝術腔調,以及思辨設計、批判設計、社會設計、綠色設計、虛擬設計、協同設計、詩性設計等新型路徑,整體化處理濱水要素的形式形態、美感特征和組合節律,總體提升濱水空間的審美氣質、品味情趣和人文價值,達到空間使用、心靈啟迪和社會反思的多義性目的。
挖掘地域經典文化故事與共同關注話題,策劃特色藝術事件與融媒文旅節慶活動,加強線上、線下立體化宣傳推廣,激發濱水空間風采魅力,塑造地方品牌形象。 針對新時期、新社群、新需求,綜合設計能夠調動人們感知體驗的沉浸式場景,充分發揮交互設計技術和融媒體手段,合理運用數字工具、新媒體技術、虛擬藝術、元宇宙語言,創造適應新型休閑環境趨向的未來詩意水岸場景。
(5)探索未來濱水景觀設計人才培養體系,構建開放實效的協同育人模式。
建立學科交叉滲透、專業橫向交融的未來濱水景觀設計人才培養體系,滿足濱水景觀實踐的多類型、多尺度、多路徑、多技術要求,掌握綜合調研分析評價方法、景觀生態系統規劃設計路徑、濱水岸線景觀設計方法、過程性圖解方法、新技術表現語言、綠色工程營建手段等;創新濱水景觀實踐教學模式,強化案例研究、考察調查、實例設計等鏈條化培養過程;開展以社會服務為導向的實踐研究,濱水項目的參與式協同設計,提升問題應對、分析、判斷、決策能力;探索開放式社會合作辦學模式,建立高校與行業管理部門、生產單位協同育人機制,發揮社會實踐、實訓重要作用,提升實習基地建設水平,實現產、學、研、用高效銜接。 總而言之,濱水景觀設計是飽含理想的復雜工程,應建立“整體保護、全面規劃、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協調利用、創意活化、精細管理”的思維觀念,把諸多分散工作有機整合起來,深研國內外經典理論、科學方法、成功案例,不斷探索濱水景觀設計與周邊區域協同共生、詩意營構、綠色發展、創新利用、藝術激活的模式,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濱水景觀開發設計路徑與可持續性方法,最終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共生與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