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生
(山西省晉中市太谷區計劃生育和婦幼保健服務中心,山西 晉中 030800)
四肢骨折為創傷骨科常見的骨折類型,部分骨折患者需要行骨折內固定術以達到復位目的,促使骨折斷端愈合。骨折術后由于局部皮膚、皮下及肌肉組織的切開,以及術中對局部軟組織牽拉可導致術后局部滲血、滲液,骨折周圍軟組織伴隨炎性反應,可導致局部出現腫脹疼痛。嚴重水腫會造成肢體骨筋膜間隔區肌肉、神經、血管等組織急性嚴重缺血,形成骨筋膜室綜合征等嚴重并發癥,延遲患者骨折后期愈合[1]。因此,及時對骨折術后腫脹疼痛進行處理十分重要。本研究運用中藥溻漬聯合青鵬軟膏涂擦治療四肢骨折術后腫痛,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7年4月至2021年4月晉中市太谷區計劃生育和婦幼保健服務中心診治的90例四肢骨折術后腫痛患者為觀察對象,以患者就診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對照組男28例,女17例,年齡29~46歲,平均(32.5±3.1)歲;病程12~20 d,平均(12.5±1.8)d;骨折類型:肱骨中段骨折10例,橈骨中段骨折9例,尺骨中段骨折8例,股骨干骨折6例,脛骨骨折7例,腓骨骨折5例。觀察組男29例,女16例;年齡30~45歲,平均(31.8±3.6)歲;病程13~19 d,平均(13.1±1.3)d;骨折類型:肱骨中段骨折9例,橈骨中段骨折10例,尺骨中段骨折6例,股骨干骨折5例,脛骨骨折8例,腓骨骨折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審批號:20170411)。
1.2 診斷標準 參考《骨與關節損傷》中骨折的診斷標準:肢體局部腫痛,明顯壓痛,骨折斷端畸形,功能喪失,有異常活動及骨擦感;X片或DR檢查提示有閉合性骨折;骨折處肢體腫脹,肢體周徑增大[2]。
1.3 納入標準 符合以上診斷標準;均行四肢骨折內固定術;術后有肢體腫脹、疼痛癥狀;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內容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認知功能正常,治療依從性好。
1.4 排除標準 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骨折術后并發感染者;并發骨筋膜室綜合征者;合并糖尿病者;孕乳期女性;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中途退出觀察或治療依從性差者。
2.1 對照組 采取中藥溻漬治療。中藥組成:續斷片、骨碎補、伸筋草、紅花、丹參、延胡索各15 g。將上述中藥用1 000 m L清水浸泡半小時,武火煎煮20 min,煮沸后再文火濃煎10 min,將煎好的藥液倒入不銹鋼盤內,用7~8層消毒紗布蘸取藥液,浸濕紗布再輕輕絞干,以不滴水為度,再疊數層,趁熱敷在骨折術后腫脹處,兩手輕旋按壓片刻。每次20~30 min,每日熱敷1次,連續治療7 d。
2.2 觀察組 在中藥溻漬基礎上聯合青鵬軟膏(西藏奇正藏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54020140,20 g/支)外用治療,中藥溻漬后,將軟膏均勻涂擦于腫脹處,施以輕柔按摩手法。每日兩次,連續7 d。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評估,分值為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②腫痛癥狀消除時間。記錄疼痛控制時間、腫脹消除時間。③臨床療效。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估療效,顯效:腫痛消失,患肢周徑與健肢相差<3 mm;有效:腫痛基本消除,患肢周徑與健肢相差3~5 mm;無效:腫痛治療前后無變化,患肢周徑與健肢相差>5 mm[3]。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7 d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四肢骨折術后腫痛患者治療前后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四肢骨折術后腫痛患者治療前后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評分 治療4 d后評分 治療7 d后評分觀察組 45 8.0±1.2 6.3±0.3△▲ 2.5±0.7△▲對照組 45 8.1±1.1 7.1±0.6△ 3.8±1.1△
(2)腫痛癥狀消除時間比較 觀察組疼痛控制時間、腫脹消除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四肢骨折術后腫痛患者腫痛癥狀消除時間比較(d,±s)
表2 兩組四肢骨折術后腫痛患者腫痛癥狀消除時間比較(d,±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疼痛控制時間 腫脹消除時間觀察組 45 6.5±1.3▲ 3.7±1.7▲對照組 45 7.6±1.6 4.8±1.3
(3)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3%(42/45),高于對照組的77.78%(35/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四肢骨折術后腫痛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隨著現代工業發展及汽車在家庭中的普及,各類骨科創傷疾病也隨之增多,其中四肢骨折作為比較常見的骨折類型,臨床多采取手術切開行內固定術。手術過程中對骨骼肌、韌帶、筋膜等進行牽拉刺激,局部組織氨基酸氧化增加,碳水化合物代謝失衡[4],以及修復過程中傷口蛋白質合成增加,容易出現低蛋白血癥,而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導致組織腫脹[5],故可出現局部肢體腫脹疼痛,極少數會繼發張力性水皰和骨筋膜室綜合征,減緩骨痂生長,且患者因疼痛、肢體不適而增加心理負擔,不利于骨折愈合。西醫臨床多采用甘露醇或七葉皂苷鈉靜脈給藥,減輕肢體腫脹,但甘露醇在糖尿病患者中使用有禁忌,且上述藥物消除腫脹后癥狀容易出現反彈。本研究采用中藥溻漬聯合青鵬軟膏涂擦取得良好的效果,分析其作用機制如下。
中醫認為,骨折多由于跌仆外傷、暴力打擊等導致,其病機多為骨折傷筋時震蕩經脈使經氣逆亂,氣結不散,損傷血脈,惡血留滯,堵塞脈道,氣血不得流通。氣傷痛,形傷腫,故而出現腫脹、疼痛。本研究所用溻漬中藥中,續斷補益肝腎,續筋接骨,通利血脈,其水煎液對骨損傷愈合有促進作用[6]。骨碎補補腎強骨,療傷止痛,其中含有的柚皮苷有促進骨損傷愈合的作用,還可促進骨骼對鈣的吸收,有利于骨折愈合[7]。伸筋草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伸筋草的有效成分生物堿類、三萜類等有抗炎、抗菌、鎮痛等作用[8]。紅花活血通經,散瘀止痛,紅花黃色素有鎮靜、鎮痛、抗炎作用[9]。丹參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其水溶性成分丹參素有抗氧化作用,可抑制白細胞與內皮細胞黏附,抑制血漿白蛋白外漏滲出[10]。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延胡索乙素是鎮痛的主要成分,并能使肌肉松弛[11]。陳小梅[12]對100例四肢骨折患者進行治療,對照組50例采用冷療干預措施,觀察組50例在此基礎上聯合中藥溻漬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療效高于對照組,術中及術后各時段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量表(ODI)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中藥溻漬可有效緩解疼痛及腫脹程度。
青鵬軟膏為經典外用藏藥膏,有消腫止痛、活血化瘀之功,軟膏中的棘豆、余甘子、鐵棒錘及毛訶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亞大黃止癢消炎,安息香、麝香止癢止痛,鐵棒錘具有止癢、祛寒止痛的功效。麝香中的麝香酮有抗炎、鎮痛、降低血管通透性的作用[13],鐵棒錘含有的烏頭堿和去氧烏頭堿有消炎、鎮痛效果[14],毛訶子中的鞣質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15]。朱澤等[16]對119例中老年橈骨下端骨折患者進行治療,觀察組使用青鵬軟膏,對照組患者不使用任何藥物,結果使用青鵬軟膏治療患者的腫脹、疼痛減輕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表明青鵬軟膏具有減輕肢體水腫、祛瘀止痛作用,與本研究結果符合。
綜上所述,中藥溻漬聯合青鵬軟膏涂擦能改善四肢骨折術后局部腫脹、疼痛癥狀。本研究的優勢在于全程使用非口服途徑治療方法,安全性較高,無口服治療的肝腎毒性風險,發揮了中醫外治特色技術中藥溻漬和膏劑外用,其取材方便,成本低廉,操作簡便,值得在臨床借鑒推廣。本研究所用方法利用了熱溻時的溫熱效應與中藥本身的透皮吸收機制,以及青鵬軟膏止痛消腫的作用,其不足在于未觀察此方法對骨折愈合的遠期影響,還有待后期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