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貴陽
(山東省廣饒縣大碼頭中心衛生院,山東 東營 257337)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生活環境的改變,加之飲食習慣的紊亂,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發病率逐年上升。NAFLD屬于肝臟代謝綜合征的病理表現之一。我國成人NAFLD患病率為15%~30%,且呈低齡化趨勢[1]。目前臨床對NAFLD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通常選擇西醫藥物進行治療,并實施運動、飲食調整及減肥等非藥物輔助干預。近年來,中醫藥在優化脂質代謝、維護肝功能等方面效果顯著。因此,本研究采用疏肝降脂湯治療肝郁脾虛型NAFLD患者,觀察其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2月廣饒縣大碼頭中心衛生院門診收治的80例肝郁脾虛型NAFLD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32~68歲,平均(51.67±3.59)歲;病程1.8~8.0年,平均(5.35±1.15)年;體質量指數(BMI)為22~30 kg/m2,平均(28.12±1.34)kg/m2。研究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31~69歲,平均(52.05±3.15)歲;病程2~8年,平均(5.15±1.34)年;BMI為22~30kg/m2,平均(27.14±1.51)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中的相關倫理要求。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標準: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更新版)》中相關診斷標準[2];經生化檢查、超聲、CT等明確診斷。②中醫診斷標準: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中肝郁脾虛型NAFLD的辨證標準[3]。主癥:脅肋脹悶,倦怠乏力,脘腹脹滿或疼痛,大便黏膩不爽;次癥:情志不舒,身目發黃,惡心欲嘔,時欲太息;舌脈:舌質紅,苔薄白或白,有齒痕,脈弦細。主癥2項+次癥2項,或主癥3項,結合舌脈即可明確辨證。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18周歲;無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史,病情穩定;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同時進行其他臨床研究者;酒精性、病毒性、自身免疫性肝病者;意識不清或有精神疾病、認知障礙者;合并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腫瘤、全身感染等疾病者;因自身原因主動退出研究者。
2.1 對照組 給予甘草酸二銨腸溶膠囊(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628,50 mg/粒)口服治療,每次150 mg,每日3次。持續治療3個月。
2.2 研究組 給予疏肝降脂湯治療,方藥組成:柴胡、白芍、枳實、肉豆蔻、甘草片、山楂、陳皮、山藥各9 g,白術12 g,黃連片3 g,木香6 g,法半夏8 g,茯苓、澤瀉各15 g。辨證加減:兼肝陰虛者加女貞子12 g,枸杞子12 g;兼濕熱證者加茵陳9 g,決明子12 g;兼血瘀證者加桃仁、丹參各9 g;兼脾虛者加白術9 g。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持續治療3個月。
3.1 觀察指標 肝功能指標及血脂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10 m L,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美國貝克曼庫爾特AU480型)檢測谷草轉氨酶(AST)、谷丙轉氨酶(ALT)、γ-谷氨酰轉肽酶(γ-GT)、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
3.2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治療后胃痛、食欲不振等癥狀基本消失,中醫癥狀積分降低≥90%;顯效:中醫癥狀積分降低<90%且≥70%;有效:中醫癥狀積分降低<70%且≥30%;無效:中醫癥狀積分降低<30%[4]。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肝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ALT、AST、γ-GT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ALT、AST、γ-GT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且研究組ALT、AST、γ-GT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肝郁脾虛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U/L,±s)
表1 兩組肝郁脾虛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U/L,±s)
注:1.AST,谷草轉氨酶;ALT,谷丙轉氨酶;γ-GT,γ-谷氨酰轉肽酶。2.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ALT水平 AST水平 γ-GT水平研究組 40 治療前 85.25±8.26 59.54±5.32 65.26±5.64治療后 35.24±1.26△▲ 29.54±4.32△▲ 41.26±5.64△▲對照組 40 治療前 85.24±7.46 58.55±5.67 66.41±7.26治療后 48.25±2.61△ 38.55±4.67△ 47.41±7.26△
(2)血脂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TC、TG、LDL-C、HDL-C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TC、TG、LDL-C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HDL-C水平較治療前升高,且研究組TC、TG、LDL-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HDL-C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肝郁脾虛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mmol/L,±s)
表2 兩組肝郁脾虛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mmol/L,±s)
注:1.TC,總膽固醇;TG,三酰甘油;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2.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TC水平 TG水平研究組 40 治療前 5.68±1.86 3.57±0.98治療后 3.63±1.19△▲ 1.34±0.32△▲對照組 40 治療前 5.62±1.84 3.69±0.97治療后 4.78±1.53△ 2.46±0.54△組別 例數 時間 LDL-C水平 HDL-C水平研究組 40 治療前 4.56±1.53 0.85±0.24治療后 2.15±0.13△▲ 1.39±0.15△▲對照組 40 治療前 4.55±1.54 0.86±0.25治療后 3.98±0.14△ 1.01±0.02△
(3)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50%(39/40),高于對照組的75.00%(30/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肝郁脾虛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NAFLD屬于除酒精及其他肝臟損傷因素外導致的彌漫性肝細胞大泡性脂肪變為主要特征的臨床病理綜合征。NAFLD以肝臟為主要病位,??衫奂捌?、胃,以氣虛為本,以痰液、氣滯、瘀血為標。中醫認為,外感濕熱邪氣、飲食勞倦、稟賦不足可直接造成脾失健運,肝失疏泄,聚而成痰,阻滯氣機,而產生瘀、痰、濕互結,痹阻肝臟脈絡,導致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而濕濁內生,進而誘發NAFLD。依據NAFLD病因、病位及臨床表現,將其歸為中醫“肝癖”“脅痛”等病證范疇[5]。目前,臨床治療NAFLD主要為對癥藥物治療和飲食、生活習慣干預,NAFLD是引起肝硬化發病的重要病因,其早期防治和確診后對癥治療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肝功能指標(AST、ALT、γ-GT)、血 脂 指 標 (TC、TG、LDL-C、HDL-C)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為NAFLD的發病與糖尿病、高脂血癥有密切關系,疏肝降脂湯能夠反饋性調節LDL-C代謝,降低血清膽固醇水平。方中柴胡具有疏肝解郁、升發陽氣、透邪外出的作用;白芍養血柔肝,配合柴胡起到調暢肝氣、補養肝血的功效;枳實泄熱破結,理氣解郁,與柴胡合用,一升一降,具有調暢氣機、降濁之功,與白芍合用,可理氣和血;黃連、決明子清熱導滯;黨參、茯苓、白術健脾滲濕;木香、陳皮理氣和胃。諸藥合用,共奏疏肝健脾和胃之功,使邪祛郁解,氣機調暢,則諸癥得解?,F代藥理研究證實,山楂含有多種有機酸,能提高機體消化酶的活性,提高肝臟清除脂肪的能力,進而抑制前脂肪細胞分化,干擾其分泌因子,緩解高血脂誘導的內皮功能紊亂[6]。柴胡可減輕肝細胞損傷,糾正脂肪代謝紊亂,促進脂肪分解,對肝功能有一定的保護作用[7]。甘草含有黃酮類化合物、三萜類化合物、生物堿,具有抗炎、抗病毒、保肝解毒和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對抗肝纖維化、促進肝細胞再生效果顯著[8]。
綜上所述,采用疏肝降脂湯治療肝郁脾虛型NAFLD患者能提高其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和血脂水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本研究也有不足之處,如本研究樣本量少,觀察周期短,缺乏遠期療效觀察等,下一步研究還需完善內容,探究其遠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