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治,龔廣釗,劉勇明
(1.廣州市老人院,廣東 廣州 510550;2.廣州金域醫學檢驗中心,廣東 廣州 510000)
特應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種慢性皮膚病,其特征是復發性濕疹,伴隨瘙癢的原發性病變。多數AD患者有免疫相關的家族史(如哮喘、鼻炎、結膜炎等)[1]。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40歲以下人群AD的發病率為10%~15%[2],老年人AD的患病率為2%~3%[3]。《中國特應性皮炎診療指南(2020版)》首次將AD的年齡分類加入“老年期”的分類,并將其發病模式分成3種模式:老年首次發病;兒童AD病史,治愈后老年復發;青少年或成年患AD,慢性復發直至老年[4]。現階段AD的治療方案主要有外用糖皮質激素、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AD靶向藥、生物制劑等[5]。中醫治療AD取得了顯著的療效[6-7]。本次研究應用前瞻性隊列研究設計,探究參苓白術散聯合西藥治療老年AD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旨在為中醫治療AD尋找新的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廣州市老人院中西醫結合科收治的108例AD患者,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53例和觀察組55例。對照組男35例,女18例;平均年齡(70.97±3.77)歲;平均病程(9.03±2.36)個月;有AD既往史23例,有AD家族史9例。觀察組男36例,女19例;平均年齡(71.64±3.58)歲;平均病程(9.39±2.43)個月;有AD既往史24例,有AD家族史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采用前瞻性隊列研究設計,符合《自然人群前瞻性隊列研究的選擇與倫理設計》的相關要求[8]。
1.2 納入標準 符合《中國特應性皮炎診療指南(2020版)》中AD的診斷標準[4];患者年齡大于60歲;患者自愿參加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兩周內有服用抗組胺藥物史者;4周內有應用糖皮質激素史者;患處皮膚破損者;嚴重的心、腦疾病者;白細胞>1.5倍正常上限者;患有精神疾患者;正在參加其他臨床研究者。
1.4 脫落與剔除標準 治療期間失訪者;治療期間出現嚴重不良反應需要停止研究者;治療期間出現其他疾病需要治療者;治療期間不遵醫囑或依從性差者。
2.1 對照組 給予氯雷他定片(上海先靈葆雅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70410,10 mg/片)口服治療,每日1片;糠酸莫米松乳膏(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610,20 g/支)涂抹于患處,每日1次,共治療4周。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參苓白術散口服,處方:蓮子肉12 g,薏苡仁9 g,砂仁6 g(后下),桔梗6 g,白扁豆12 g,甘草片9 g,白術15 g,山藥15 g,茯苓12 g,人參片5 g,由廣州市老人院提供,并統一煎煮,每劑中藥煎取300 m L藥液,分兩袋真空包裝,每日早晚各1袋溫服,共治療4周。
3.1 觀察指標 ①歐洲AD計分系統(SCORAD)評分。在治療前后采用SCORAD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評估,SCORAD評分從皮損范圍(A:0~99分)、皮損程度(B:0~18分)、瘙癢和影響睡眠程度(C:瘙癢和影響睡眠各10分)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評估,總分=A/5+7B/2+C,評分越高表明臨床癥狀越嚴重[9]。②輔助性T細胞17(Th17)相關免疫因子。分別于患者治療前后抽取空腹靜脈血,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17(IL-17)和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的含量。③不良反應。記錄患者治療過程中發生的不良反應。
3.2 統計學方法 應用Excel 2019建立數據庫統計受試者數據,采用SPSS 26.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指標符合正態分布時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指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SCORAD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SCORA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SCORAD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老年特應性皮炎患者治療前后歐洲特應性皮炎計分系統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老年特應性皮炎患者治療前后歐洲特應性皮炎計分系統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評分 治療后評分觀察組 55 51.57±4.46 15.86±3.45△▲對照組 53 51.63±4.37 21.32±3.84△
(2)Th17相關免疫因子含量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IL-17、TGF-β含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IL-17含量均較治療前下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TGF-β含量均較治療前升高(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老年特應性皮炎患者治療前后輔助性T細胞17相關免疫因子含量比較(±s)
表2 兩組老年特應性皮炎患者治療前后輔助性T細胞17相關免疫因子含量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白細胞介素-17(pg/m L)轉化生長因子β(pg/m 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5 32.64±8.42 14.79±5.24△▲ 27.64±3.42 33.79±2.24△▲對照組 53 32.57±8.63 22.52±5.63△ 27.57±3.63 30.52±2.63△
(3)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3%(4/55),低于對照組的15.1%(8/5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老年特應性皮炎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AD屬于中醫“四彎風”“濕瘡”等范疇,各醫家認為其病機為胎毒或感受風、濕、熱邪所致[10]。《丹溪心法》云:“有諸內者,必形諸外。”說明臟腑功能可以體現在皮膚外表,老年人年老體衰,臟腑功能虛弱,肺脾氣虛,腠理不固,則易感受風、濕、熱邪所致。老年人不宜使用峻猛之法祛邪,故應用補益之法。參苓白術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全方健脾滲濕,補益肺氣,調節患者的精神狀態,脾健則濕邪、虛熱得除,補肺固表則風邪自退。方中人參、白術、茯苓益氣健脾滲濕,為君藥。配伍山藥、蓮子肉助君藥健脾益氣,兼能止瀉;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術、茯苓健脾滲濕,均為臣藥。砂仁醒脾和胃,行氣化滯;桔梗宣肺利氣,通調水道,又能載藥上行,培土生金,均為佐藥。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藥,為使藥。綜觀全方,補中氣,滲濕濁,行氣滯,使脾氣健運,濕邪得祛,則諸癥自除。現代研究表明,參苓白術散可以調節皮膚機械屏障功能障礙[11],還可以調節患者Treg/Th17免疫平衡[12]。本次研究中,采用參苓白術散治療的觀察組患者SCORAD評分顯著下降,是由于參苓白術散可以有效調和脾胃。
《中國特應性皮炎診療指南(2020版)》中說明,亞裔族群的AD以Th17型炎癥為主[4]。Th17免疫反應一直是AD的研究熱點[13-14]。目前的研究趨勢是按照不同的免疫機制將各種疾病分類,目前AD可分為內源性和外源性[15-16]。流行病學數據顯示,亞洲人群中內源性AD占大多數,其特點是較高的Th17基因表達與較低的Th1基因表達[17]。本次研究僅對于患者Th17相關因子進行了探究,發現參苓白術散可以有效降低AD患者的Th17免疫反應,因此可以初步得出參苓白術散治療老年AD的作用機制可能是其抑制了Th17免疫反應。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的SCORAD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IL-17含量均較治療前下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TGF-β含量均較治療前升高(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表明中藥治療AD的療效較好,但研究人群的不同決定了組方的不同,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優勢。本次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未進行隨機分組,患者例數較少,可能使結果出現偏倚,下一步應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高質量的研究,以探究中醫治療老年AD的新證據。
綜上所述,參苓白術散治療老年AD療效顯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IL-17含量,升高TGF-β含量,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