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桂紅,邵 靜
(1.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6;2.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室性期前收縮(簡稱“室性早搏”)是臨床常見的心律失常類型之一[1],既可發生于各類器質性心臟病患者,也可發生于正常人群。該類人群無器質性心臟病及血流動力學障礙,多因不良生活方式、精神過度緊張、過度疲勞、激素水平異常[2],或因過量吸煙,或因飲酒、濃咖啡、濃茶,或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因素誘發室性早搏[3],其發病率多隨年齡的增加而升高。非器質性室性早搏一般表現為心悸、胸悶或“停跳”感,約30%偶發室性早搏及良性頻發室性早搏患者無法耐受其帶來的恐懼、心悸、眩暈等不適感[4-5],從而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目前,臨床治療室性早搏以減輕臨床癥狀和改善生活質量為主要目的,不主張使用太多的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非器質性室性早搏。隨著中醫藥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中醫藥具有多靶點、不良反應小等優勢,不僅能減輕臨床癥狀,也能達到延緩室性早搏復發或治愈室性早搏的目的[6]。本研究旨在探討益氣養心方治療非器質性室性早搏氣虛血瘀證患者的臨床療效,為中醫藥治療非器質性室性早搏提供新的治療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在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治療的非器質性室性早搏氣虛血瘀證患者68例為觀察對象,將68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34例。對照組女22例,男12例;平均年齡(50.76±5.29)歲;平均病程(4.56±1.28)年。治療組女23例,男11例;平均年齡(52.82±4.35)歲;平均病程(4.79±1.0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依據《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7]、《人類受試者生物醫學研究的國際倫理指南》[8]的倫理原則進行臨床研究。
1.2 納入標準 ①中醫診斷參照《中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9]、《中醫內科學》[10]中有關心悸氣虛血瘀證的中醫辨證標準,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慌或胸悶、氣短、乏力癥狀,舌暗紅或紫暗,脈弱而澀。②西醫診斷參照《內科學》中相關診斷標準[1],已確診為良性頻發室性早搏或雖為偶發室性早搏但臨床癥狀無法耐受的患者,經系統檢查無器質性病變及血流動力學障礙。③35歲≤年齡≤75歲。④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因器質性病變如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壓性心臟病、擴張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風濕性心臟病、瓣膜病、甲狀腺功能亢進、肺源性心臟病等引起的早搏者;嚴重心肺功能不全、重度高血壓、肝腎及造血系統等原發性疾病者;心率<45次/分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對研究用藥過敏或有禁忌證者;近兩周內應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藥物者。
2.1 對照組 給予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AstraZeneca AB,國藥準字J20150044,47.5 mg/片)口服,每次47.5 mg,每日1次。治療4周。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益氣養心方口服。處方:紅參10 g,丹參15 g,柏子仁15 g,酸棗仁15 g,苦參15 g,珍珠母15 g,龍骨15 g,牡蠣15 g,甘松15 g,甘草片6 g,中藥顆粒由四川新綠色藥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每日1劑,早晚用熱水沖服。治療4周。
3.1 觀察指標 患者檢查前盡量避免干擾因素,如咖啡、濃茶、煙酒等;禁止劇烈運動,保持良好的睡眠及心情。于治療前后各行1次24 h動態心電圖檢測,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24 h室性早搏次數及平均心率變化。
3.2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治療后24 h室性早搏次數較治療前減少>90%;有效:治療后24 h室性早搏次數較治療前減少50%~90%;無效:治療后24 h室性早搏次數較治療前減少<50%,無改變或增加??傆行剩?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時,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反之則采用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24 h室性早搏次數、平均心率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24 h室性早搏次數、平均心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24 h室性早搏次數均較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平均心率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組間平均心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非器質性室性早搏氣虛血瘀證患者治療前后24 h室性早搏次數、平均心率比較(±s)

表1 兩組非器質性室性早搏氣虛血瘀證患者治療前后24 h室性早搏次數、平均心率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室性早搏次數(次/24 h) 平均心率(次/分)治療組 34 治療前 4 182.79±125.46 77.53±2.48治療后 742.76±109.72△▲ 64.53±3.11△對照組 34 治療前 4 168.06±163.34 78.26±1.66治療后 832.47±90.85△ 64.24±3.16△
(2)室性早搏總有效率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2.35%(28/34),高于對照組的64.71%(22/3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非器質性室性早搏氣虛血瘀證患者室性早搏總有效率比較
(3)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組出現惡心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94%(1/34);對照組出現惡心1例,腹痛1例,便秘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76%(4/34)。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不良反應未經處理,均在3~4 d后自行消失。
非器質性室性早搏作為臨床常見的心律失常疾病,可偶發或頻發,多數偶發室性早搏患者臨床癥狀并不明顯,不會對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無需藥物治療,但部分臨床癥狀明顯的偶發早搏和良性頻發早搏可誘發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二聯律、三聯律或室性心動過速等,長期得不到控制也可誘發心肌病[11-12],而始終未誘發器質性病變的早搏也可引發猝死等嚴重不良后果[13]。因此,對于存在明顯臨床癥狀或良性頻發的非器質性室性早搏患者,應積極干預,給予藥物治療以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目前臨床常用美托洛爾治療非器質性室性早搏,雖療效確切,但不良反應亦不可避免。
中醫將室性早搏歸于“驚悸”“怔忡”等范疇,為本虛標實之證。氣血陰陽虧虛為本,寒凝、痰飲、瘀血阻滯為標。其中以氣虛血瘀證較為常見,心氣血虧虛,則無力推動血液運行于脈中,導致脈絡不通,瘀血內阻,從而心失所養,發為心悸。導師邵靜教授從事防治心血管疾病臨床工作30余年,治療非器質性室性早搏臨床經驗豐富,其參考前人經驗并結合自己多年臨床工作經驗,以益氣活血、養心安神法治療非器質性室性早搏,并創立了益氣養心方。方藥由紅參、丹參、甘松、柏子仁、酸棗仁、苦參、珍珠母、龍骨、牡蠣、甘草等組成。其中紅參為君藥,益氣攝血,鎮靜安神。研究表明,紅參可增強心臟收縮,減慢心率,發揮類似強心苷的作用[14]。丹參活血祛瘀,通經止痛,善治胸痹心痛。甘松解郁止痛,滋補肝腎,既可行氣又可理氣,善解諸臟之郁,甘松主要揮發性成分為萜類化合物,具有抗心律失常、保護心肌細胞、抗驚厥、抗焦慮等作用[15]。以上共為臣藥,助君藥行氣,氣行則血行,同時增加活血化瘀的功效。佐以柏子仁、酸棗仁、珍珠母、龍骨、牡蠣寧心安神。柏子仁歸心、腎經,《神農本草經》稱其“主驚悸……安五臟”。酸棗仁寧心安神,《本草匯言》曰:“酸棗仁均補五臟,如心氣不足、驚悸怔忡、神明失守……得酸棗仁之酸甘而溫,安平血氣,斂而能運者也。”鄧偉等[16]實驗研究發現酸棗仁皂苷A通過作用于離子通道,從而減少心律失常的發生。珍珠母是治療陰虛陽浮、心神不守、心悸不寧之佳品。龍骨、牡蠣具有重鎮安神、收斂心氣、潛納浮陽的功能,可治療驚悸虛煩,三者配伍可治療心悸、失眠、心神不寧等病證。使藥以苦參、甘草助君行氣,調和諸藥??鄥⑽犊?性寒,能清熱燥濕,制約補益藥滋膩太過;甘草益中止痛,調和諸藥。諸藥合用,補益氣血以治其本,寧心安神以治其標,兼疏利溫運使氣血調暢,重鎮收斂使心神歸舍。臨床應用時,依據患者具體情況隨癥加減。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后24 h室性早搏次數較治療前明顯減少,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室性早搏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說明益氣養心方聯合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減少室性早搏發生。兩組患者平均心率均較治療前降低,但組間比較無差異,說明益氣養心方聯合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在減少室性早搏次數、降低心率的同時亦可保證基礎心率。
綜上所述,在非器質性室性早搏患者的臨床干預中,應用益氣養心方聯合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治療效果佳,且安全性高。在本研究中,受試者納入數量較少,且未進行長期隨訪觀察其遠期療效,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應擴大樣本量,并進行長期隨訪,為中醫藥治療該病提供更多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