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魯華,焦春碩,紀巧玲
(山東科技大學,山東青島 266590)
在教育強國、新工科、現代化教育技術的發展背景下,迫切需要將立德樹人融入到理工科研究生課程教學的各環節和全過程。很多專業課教師從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及課程建設等方面對研究生課程思政教學進行了探索和實踐,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也反映出了現階段課程思政實施中的一些現實問題。與本科階段不同,研究生已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學習具有主觀驅動性和目的性[1];整個培養環節的設計也不同,專業課較少,除了需要導師在科研指導上有足夠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外,研究生的專業課程教學更需要與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合。基于學科發展、課程及學生特點等探討理工科研究生專業課課程思政的可操作性教學策略仍然是廣大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在研究生課程“交通運輸工程”的教學過程中,作者也不斷探索課程思政育人的實施策略。文章基于教學目標的分析,提出課程中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融入點,探討課程思政教學策略及評價方式,以切實提高研究生育人效果。
《“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研究生核心課程指南》中指出,“交通運輸工程”是面向碩士研究生開設的概論性課程,內容涵蓋廣泛。教學目標是幫助研究生更好地構建“交通運輸工程”的系統知識架構,掌握本學科的基本概念,了解本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開拓與培養各二級學科研究生的學科視野與前瞻能力,提升整個“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研究生的專業素養、綜合能力與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根據社會、行業發展需求,教育發展背景,高校及學科發展特點和課程內容特點,以及研究生學習特點,本課程的教學目標也在不斷完善。如圖1所示,為更好地實施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教學的融合,將教學目標分為一級指標點和二級指標點。其中一級指標點包括學科基礎知識能力目標、課程思政目標及科研素養目標。學科基礎知識能力目標是讓研究生,尤其是一些跨專業的研究生通過本課程熟悉學科系統知識架構,掌握相關理論、方法和技能,并培養研究生的大交通協同、融合創新思維。課程思政目標要培養研究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研素養目標要培養研究生主動創新性思維習慣,以及主動探索、嚴謹的科研精神,加強交叉學科學習意識,提升創新、實踐、團隊合作能力,注重培養研究生在學術層面發現沖突與矛盾、提出問題的能力。教學過程中會針對不同教學目標設計相應教學環節并提供教學資料。各教學指標點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如思想政治教育會有效地促進學科基礎知識能力目標和科研素養目標的達成。
基于課程教學內容,提出課程思政具體目標,如圖2所示。挖掘課程內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升研究生的品性及情感處理能力,使其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行業信念及責任感,培養工程素養、人文素養、法律法規素養,深刻感受“中國工匠精神”“兩路精神”“高鐵精神”,培養研究生的工程倫理和生態倫理意識。
在針對每屆研究生制定具體課程思政目標時,首先要深入了解學生的特點,了解其情感、價值觀、學科認知、品性、科研能力等現狀,在此基礎上制定有針對性的、有側重點的課程思政目標及相關課程思政教學內容。

圖1 研究生課程“交通運輸工程”教學目標
“交通運輸工程”課程面向研究生一年級學生講述交通運輸工程學科的知識架構。基于課程知識內容特征及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利用相關案例,設計思想政治教育與課程教學的融入點,如圖3 所示。
1.專業知識與倫理道德、品性教育融合
交通行業對環境、自然產生不良影響,在講授相關知識點時引導研究生思考生態倫理學問題,探討設計方案給自然、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多大,并積極改進設計方案,以降低對自然的傷害。通過專業知識中問題的啟發,讓研究生重視生態倫理、重視品性修養、重視自身對環境所負有的責任。
2.專業知識與系統思維、情感處理能力融合
交通運輸系統是復雜大系統,各系統及元素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在進行交通規劃設計、運營組織時都需要綜合各種影響因素,以尋求最優方案。基于此培養研究生的系統思維習慣,引導其應用到生活、學習中,能從多角度看問題,尋找積極因素,促使自己進步。
3.專業知識與“交通強國”戰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行業信念融合
在講述“交通強國”戰略、各類運輸設施、載運工具的發展等知識點時,讓研究生感受交通行業的重要性及其發展歷程,激發學生的行業自豪感和國家自豪感[2],進而更加熱愛祖國,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行業及專業信念,培養為行業建設貢獻力量的責任心。
4.專業知識與工程素養、“中國工匠精神”“兩路精神”“高鐵精神”的融合

圖2 “交通運輸工程”課程思政目標

圖3 基于“交通運輸工程”課程內容的思政融入點
基于青藏、西藏公路的建設養護案例,讓研究生了解頑強拼搏、甘當路石、勇往直前、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和擔當精神,甘于吃苦、樂于奉獻的“兩路精神”;讓學生了解科學求實、相容并蓄,自主創新、趕超一流,忠誠祖國、拼搏奉獻的“高鐵精神”,深刻感受“中國工匠精神”,培養學生的工程素養。
5.專業知識與人文素養、法律法規素養的融合
每種交通運輸設施的設計除了需要專業知識外,還需要各種藝術、文史等知識及追求質量、美學的能力素養[3]。例如,珠港澳大橋、青島跨海大橋的設計,除了具備運輸的功能外,還像海上的一件藝術品。挖掘交通設施設計中的美學要素,讓研究生設計一件交通設施,以此來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素養;通過交通運輸與法律相關案例,提升研究生的法律法規素養。
6.專業知識與科研素養的融合
研究生的培養要注重科研素養的培養。在學習交通新技術、交通新基建等知識時,可挖掘科研人員的科研意識、方法及科研精神方面的內容,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展示給研究生。激發研究生的科研意識,使其積極從事科學研究,具備潛心捕捉和發展科研課題的探究欲,在科學研究過程中,能夠通過選題、調研、統計處理、總結成果、撰寫報告等,培養勇于探索、刻苦鉆研、團隊合作、不斷創新的科研精神。在此過程中,注重培養研究生的問題素養,使其能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養成問題思維習慣,為科研創新打下基礎。
“交通運輸工程”在研究生一年級上學期開課。在教學開始前,首先對研究生思想品德、情感價值觀現狀,以及其本科專業學習內容進行調查分析,并引導其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研究生三年的學習、發展計劃。根據分析結果,為每個研究生建立一個思政學習檔案,記錄其思想、情感、知識等方面內容,并進行分類管理,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法,從而對研究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指導。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
自主學習評價:在評價中,研究生除了分析知識內容外,還總結自己的感受、看法等內容。教師以此了解學生的學科基礎知識目標及思政目標的達成度。課堂重點授課:基于知識點及思政案例特點,通過課前引導、課中滲入、課后總結、研究生感受分享等方式融入思政內容,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研究生,并持續加深研究生的感受。課堂小組任務:指定專題,讓研究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基于團隊合作完成任務,培養其人文素養、交叉學科學習意識及團隊合作能力。課下深入探究任務:根據知識點布置課后探究性問題,讓研究生基于自身興趣選擇課題進行研究,撰寫研究報告后,在課堂上進行分享。研究生可以選擇團隊合作,也可以自主探究。探究任務中融入課程思政內容的分析及評價要求,一方面可以讓研究生加深感受,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研究生的思想變化情況。論文、專利寫作指導:研究生基于小組任務、探究任務,激發其創新、科研精神,深入課題研究,撰寫論文或專利,在此過程中培養其科研素養、問題素養。
在課程教學及課程思政評價方式不斷總結思考的基礎上,采用背景評價、過程性評價、結果評價及發展評價相結合的四階段評價模式[4]。
背景評價是在課程開始前對研究生的特性、情感需求、學習特點、專業知識等進行調研分析及評價。目的是建立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通過前期調研分析,針對每個研究生建立其思政檔案,作為思政育人效果的評價依據。
過程性評價是授課過程中,基于研究生的學習表現,作業,課上與課下多方面、多模式的溝通交流,研究生感受分享及自我評價等內容進行評價,以便于及時反饋與修正。
結果評價是在課程結束后,一是在研究報告要求里或考試題中增加評述性內容,以此來考查研究生思想認識;二是讓研究生提交自我評價分析,讓研究生反思學習方法、效果,思想認識的變化,并思考后續的學習計劃等內容。通過自我評價既可了解研究生的思想變化,又可使研究生提高后續學習效率。研究生也對教師進行評價,包括人格魅力、對研究生思想的引領等內容闡述分析,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教學效果。
發展評價是課程結束后對研究生思想、學習、價值觀等方面的持續跟進、觀察與交流,從而了解課程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及思政育人的效果,反饋到課程教學中,進行持續改進。
在研究生專業課教學中,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將專業知識中蘊含的思政元素以合理、細微的方式融入,并逐漸引導研究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其品性、責任心、愛國情懷、人文素養、科研素養等,這同時也是提升研究生各項能力素養的有效路徑。通過激發研究生的愛國心、責任心等可更好地促使其對知識的探求,做到有“志”、有“識”、有“恒”,在培養行業信念的基礎上,積極投入科學研究,提升自身創新能力,為行業發展擔負起相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