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靈犀
回顧“九二共識”達成的歷史原貌,事實完整可見,白紙黑字、清晰可考。兩岸都表明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追求兩岸統一的態度。
2022年7月26日,“九二共識”3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30年前,兩岸人民選擇以對話代替對抗、以溝通化解分歧、以協商促進合作,在一個中國原則上達成“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九二共識”。
30年來,兩岸關系始終克難前行的歷史充分證明,“九二共識”對于兩岸建立基本互信、開展對話協商、增進兩岸同胞福祉,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管臺海局勢如何變遷,“九二共識”始終是改善和發展兩岸關系的定海神針。
“‘九二共識’及其達成過程的事實已鐫刻在歷史上,是抹殺不了、歪曲不了,也推翻不了的。”在座談會上,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副會長孫亞夫說。
時間回到1987年。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海峽兩岸長期隔絕狀態被打破,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各項交流隨之發展起來,同時也衍生出各種實際問題。為此,在20世紀90年代初,海峽兩岸分別成立了海峽兩岸關系協會(簡稱“海協會”)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開展協商談判。
當時,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簡稱“國臺辦”)認為海基會是臺灣當局授權與大陸方面協商處理涉及公權力的兩岸事務的唯一機構,為避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臺”問題,首先要明確商談性質,即商談是一個國家內的商談,處理的兩岸交往事務是一個國家內的事情,要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進行。因此,大陸方面積極爭取與海基會達成堅持一中原則的共識,保證商談在共同政治基礎上健康進行。
1992年3月至10月,海協會與海基會圍繞“海峽兩岸公證書使用”等兩項議題開始工作性商談,并多次就如何在協議文本中表述堅持一中原則的態度進行了深入討論。雙方在協商中各自提出表述方案。
海協會的表述是:“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
海基會的表述是:“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于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
時任海協會副秘書長的孫亞夫回憶說:“1992年11月16日,海協會致函海基會,將兩會口頭表述方案都記載在這同一份書面文件上,這是可以查考的。12月3日海基會回函,對海協會去函沒有表示異議。到此,雙方都認為兩會達成了共識。”
回顧“九二共識”達成的歷史原貌,事實完整可見,白紙黑字、清晰可考。兩岸雙方的共同點都是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都表明了追求兩岸統一的態度。所不同的是,對于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臺灣海基會表示“認知各有不同”,海協會表示“在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作了求同存異的處理。這就是“九二共識”的基本事實,任何人、任何勢力都否定不了、歪曲不了。
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也是“九二共識”的親歷者。他說,“九二共識”不是一個名詞符號,更不是文字游戲,是兩岸有關方面受權商談達成的,體現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事實和法理基礎,是改善和發展兩岸關系的最大公約數,不容任意扭曲。“不管國際局勢如何變化,大陸和臺灣各自內部怎樣發展變化,但兩岸同屬一中的事實不容改變也不會改變,兩岸關系的性質沒有變也不能變。”
“九二共識”明確了兩岸關系的根本性質,奠定了兩岸關系發展的政治基礎。“兩岸關系幾度跌宕起伏的歷史充分證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臺海局勢就能和平穩定,兩岸關系就能向前發展,臺灣同胞就能受益;反之,臺海形勢就會緊張動蕩,兩岸關系就會停滯倒退,臺灣同胞利益必定受損。”在座談會上,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劉結一表示。
事實正是如此。過去30年來,兩岸關系曲曲折折,是堅持“九二共識”還是否認“九二共識”,兩岸關系呈現出兩種不同的樣貌和不同的前景。1993年4月,在“九二共識”政治基礎上,汪辜會談成功舉行。此后,海協會和海基會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開展商談,推動兩岸關系發展。
1999年,臺灣當局領導人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導致兩會協商被迫停止。2000年陳水扁上臺后,拒不承認“九二共識”,進行“臺獨”分裂活動,致使兩會協商繼續停擺。
在反對和遏制“臺獨”的斗爭中,大陸始終堅定維護“九二共識”。2005年4月,國共兩黨領導人舉行了時隔60年的會談,宣示雙方堅持“九二共識”,為兩岸關系走上和平發展道路發揮了引領作用。
2008年,兩岸關系出現重大積極變化,兩岸雙方再度確認堅持“九二共識”的立場。海協會和海基會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商談后共舉行了11次會談,簽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等23項協議,實現了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促成了大陸居民赴臺旅游,構建了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實現自1949年以來的首次會晤,將兩岸關系和政治互動提升到新的高度。
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不斷擴大深化,開辟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新局面,為兩岸同胞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2008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間,兩岸定期客運航班總班次增至每周890班,兩岸人員往來規模達到985.6萬人次,兩岸貿易總額達到1885.6億美元。
自2016年5月以來,民進黨當局上臺后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不斷拋出歪曲、否定“九二共識”的謬論,嚴重破壞了兩岸交流交往的政治根基,損害了臺灣同胞的切身利益。
“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事關兩岸關系根本性質、政治基礎和發展走向,是大是大非的問題。”劉結一說,“‘九二共識’清清楚楚、不容否認,核心要義不容曲解。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兩岸關系才能重回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上來。”
要和平不要沖突、要發展不要停滯、要交流不要隔絕,一直是兩岸同胞的民意。“九二共識”承載著兩岸同胞對和平、發展、交流、合作的期盼,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正是因為有廣泛的民意支撐,“九二共識”才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近年來,盡管遭到民進黨當局的百般阻撓,但在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兩岸民間交流走深走實,各領域交流合作不斷推進,兩岸融合發展持續深化。“1992年兩岸貿易額僅74億美元,2006年突破1000億美元,2018年突破2000億美元,2021年再創新高,達3283億美元,是1992年的44倍。”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協會會長高燕在座談會上介紹,自1994年至今,臺灣地區累計在大陸設立企業12.6萬個,實際使用臺資達717億美元。截至2021年底,享受ECFA優惠稅率出口到大陸的臺灣產品已有1218.4億美元,關稅優惠總額達77.9億美元。
與此同時,大陸始終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不斷完善保障臺灣同胞福祉和在大陸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從惠臺“31條措施”“26條措施”“11條措施”到“農林22條措施”,再到福建省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一系列政策舉措推動兩岸融合發展不斷深入、兩岸交流合作提質增效。正是出于對“九二共識”的認同、對祖國大陸的向往、對兩岸同胞走親走近的期盼,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來到祖國大陸學習、工作、生活、創業,融入這片熱土,實現人生夢想。

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而以和平方式實現完全統一的必要前提,就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盡管海峽兩岸迄今尚未統一,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從未分裂。兩岸同屬一個國家、臺灣是中國一部分,這一歷史事實和法理基礎從未改變,也不可能改變。
放眼未來,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不可逆轉,祖國完全統一的歷史大勢澎湃向前。“決定兩岸關系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的發展進步。”劉結一表示,不論臺海形勢如何變幻,兩岸關系主導權主動權始終在祖國大陸這一邊,祖國統一的時、勢、義始終在主張統一、追求統一的力量這一邊。任何歪曲否認“九二共識”的言行,既是對歷史的褻瀆,也是對民意的違逆,注定是要失敗的。
有強大祖國做依靠,臺灣同胞的民生福祉會更好、發展空間會更大。廣大臺灣同胞要深刻認識統一有好處、“臺獨”是絕路、外人靠不住的道理,充分了解“九二共識”達成的歷史原貌和現實意義,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與祖國大陸同胞一道,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融合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供稿/今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