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報道》記者 陳珂
專家認為,“最困難的階段已經過去”,預計三、四季度經濟增速有可能出現較大回升。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今年上半年經濟運行數據。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562642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2.5%。其中,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92464億元,同比增長0.4%。一、二季度經濟頂住壓力實現正增長。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表示,總的來看,一系列扎實穩住經濟政策成效明顯,我國經濟克服超預期因素不利影響,呈現企穩回升態勢,尤其是二季度實現了經濟正增長,穩住了經濟大盤,成績來之不易。
受訪專家告訴《中國報道》記者,上半年2.5%的經濟增速基本在預期范圍內,經濟形勢在系列政策的推動下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目前可以說最困難的階段已經過去”,預計三、四季度經濟增速有可能出現較大回升。
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實現4.8%增速,最新數據顯示,二季度跌至0.4%。付凌暉稱,今年以來,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烏克蘭危機深化演變,國內疫情出現多點散發的情況,突發因素超出預期。二季度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
“1、2月份表現還比較搶眼,3、4月明顯顯現出壓力,5月開始出現反彈,因此整個二季度可能是全年壓力最大、最困難的階段。”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向《中國報道》記者回顧了上半年經濟的總體走勢。
面對復雜環境,付凌暉表示,各地區各部門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有效實施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國民經濟企穩回升,高質量發展態勢持續,社會大局保持穩定。他強調,二季度經濟實現正增長是在4、5月份主要生產需求指標下滑的背景下取得的,應該說非常不容易,體現出我國經濟的強大韌性。
今年上半年,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9137億元,同比增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228636億元,增長3.2%;第三產業增加值304868億元,增長1.8%。其中,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92464億元,同比增長0.4%。分產業看,二季度第一產業增加值18183億元,同比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122450億元,增長0.9%;第三產業增加值151831億元,下降0.4%。
具體到月度經濟指標上,連平表示,5月份止住4月份下滑勢頭,到了6月份很多數據都表現不錯。比如,疫情形勢逐步得到控制的情況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上月下降6.7%轉為增長3.1%,出現了明顯反彈;從投資看,上半年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7.1%,比1—5月份加快0.4個百分點。
“尤其在投資領域,包括基建投資、制造業投資,進一步發揮了穩定宏觀經濟的作用。”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去年以來制造業投資一直是高速增長,今年以來基建投資也處于上升勢頭。以采購經理指數為例,近兩個月其接連攀升,6月份超過了50%。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高技術產業投資、高技術制造業投資等均實現了超過20%的增長——一方面反映出經濟結構和制造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另一方面也表明相關領域的投資增速具備動力。
徐洪才和連平均認為,一系列政策助推我國經濟韌性得到了充分體現。連平建議,下一個階段要更加有力地運用政策推動促使經濟增長,使經濟發展在原有軌道上更好保持恢復態勢。徐洪才預測,三季度經濟增速有望乘勢而上,預計在5%以上,經繼續鞏固后四季度增速可能會更高,全年平均經濟增速大概為4%以上。
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9.4%,其中出口增長13.2%。6月貿易順差979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當前,全球經濟陷入滯脹風險,在徐洪才看來,老牌制造業強國德國,以及日本、英國、法國等都出現了貿易逆差,其中德國更是近30年來首次出現。“但我們的貿易順差在擴大,說明我國產業鏈韌性比較強,這對穩定世界經濟也是一個貢獻。”徐洪才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值得注意的是,下半年的進出口情況可能會面臨一些不確定性。“明顯看出目前的進口比較疲弱,反映出國內需求不足。隨著美聯儲和歐洲央行都將在7月份進一步加息,因此我國出口可能會出現回落。”徐洪才表示,5、6月份出口數據亮眼的原因之一是3、4月份有很多訂單積壓,因此三、四季度的外貿形勢不宜過于樂觀。
連平認為,對比來看,加息可能更影響四季度的世界經濟,如此,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后必然會帶來貿易增速的下降。“作為主要的貿易出口大國,我國四季度的對外貿易壓力也要大于三季度。”
消費方面,今年以來疫情多地散發,繼續限制著居民的外出、消費。數據顯示,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0432億元,同比下降0.7%。但從走勢上看,前兩個月增幅為6.7%,3—5月份增幅分別達-3.5%、-11.1%及-6.7%,6月份則回漲至3.1%,實現了觸底反彈。
在連平看來,下半年消費增長存在有利外部條件。一方面是復工復產、復商復市正繼續有序推進,另一方面的動力則來自政策面。他表示,下半年尤其是三季度會有比較大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發放消費券、推動汽車消費等。目前汽車消費也已經出現良好勢頭——6月汽車類消費額達4551億元,同比增加13.9%,遠高于當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整體增幅。
“下半年的消費場景也比較多,節日多、各種消費活動多,預計消費在三季度恢復至正增長,并在四季度進一步修復。”但連平指出,總的來看,消費要回到疫情前的水平也不太可能,疫情仍會階段性地抑制消費行為。
今年上半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和商品房銷售額分別下降22.2%、28.9%。在連平看來,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大的主要原因,除了疫情影響消費,還有房地產下行。他認為,隨著房地產銷售和投資在下半年筑底企穩,房地產相關消費有望逐步回暖。
最近,多地業主因樓盤延期交付宣布停止還貸的事件引發關注,銀保監會回應稱將引導金融機構市場化參與風險處置。受訪專家均表示,該現象目前是局部性的,風險仍可控,但也不能回避問題,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風險蔓延沖擊銀行和整個金融體系。
發布會上,付凌暉展望下半年時表示,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向好、政策效應顯現,我國經濟體量大、市場空間廣、發展韌性足、改革紅利多、治理能力強的優勢將進一步發揮,經濟有望保持恢復發展態勢。同時付凌暉也指出,外部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仍然較多,國內三重壓力猶存。
徐洪才向記者坦言,下半年還是有一些挑戰和風險。首先,對輸入性通脹不能掉以輕心,“目前有全球糧食、石油、天然氣、煤炭的價格上漲等多重因素,其中有些因素不是我們所能左右的”。

此前,美國剛剛公布了今年6月的消費者價格指數——在連續3個月超過8%以后,以9.1%的漲幅創下近41年來新高。分析人士表示,通貨膨脹持續高企將強化市場對美聯儲進一步大幅加息的預期。“美聯儲加息以后,人民幣有一定的貶值壓力,全球金融體系出現波動后,我們要防控輸入性的金融風險。”徐洪才說。
連平也認為,在通脹居高難下和美聯儲大力度加息的影響下,下半年世界經濟增長失速的可能性大幅上升,可能拖累出口下滑,全球通脹對我國形成輸入型通脹壓力,美聯儲加碼緊縮貨幣政策沖擊人民幣匯率和資本流動。
在供應鏈方面,擾動因素來自國際和國內。徐洪才向《中國報道》記者舉例稱,俄烏沖突以及美國企圖重構全球供應鏈都在一定程度上惡化了外部環境;國內來講,部分疫情嚴重地區的管控舉措阻礙了供應鏈暢通。
“穩定供應鏈產業鏈,補鏈強鏈工作還是要持續做,這涉及實體經濟。”徐洪才注意到,近期在粵港澳地區、長三角地區有一些外商投資企業已經開始向外轉移,“雖然還沒有形成風潮,但要注意這方面苗頭”。
除了以上挑戰,受訪專家均向記者傳達了目前面臨的國內不利因素。比如,逐月刷新紀錄的16—24歲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1.6億市場主體需要穩定等。
今年全年我國預設的GDP增長目標為5.5%,對于實現這一目標有多大可能性,付凌暉在發布會上回復稱,從下半年情況看,隨著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有力推進穩經濟的各項政策措施效應不斷顯現,我國經濟有望繼續回升保持在合理區間。
連平曾作過預測,在積極財政政策持續發力,穩健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保持應有的力度和各項穩增長政策加快落地實施的共同推動下,全年GDP有望達到4.8%左右的增長。如果在增量強有力政策支持下,則有望拉至5%以上,接近或達到預期增長目標,繼續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保持較高的增長水平。
徐洪才認為,目前各方面政策可謂“應有盡有”,對于已出臺政策要保持連貫性,加強督查,尤其要加大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實施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