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繼偉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指出:“黨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改善人民生活,取消農業稅,不斷推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边@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我們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豐碩成果。社會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黨堅持人民至上,堅持公平正義,將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社會建設的重點內容,在追求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始終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和使命,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領導和帶領人民開展社會建設事業,取得了喜人成績,同時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歷史經驗。
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建設的起步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為了改善百姓的生活,進行了局部的社會建設實踐,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建設處于起步階段。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為了改變落后的面貌,在爭取民族獨立的同時,黨帶領人民在各個革命根據地開展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實踐。土地方面,為了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中國共產黨廣泛動員農民參加革命運動,使農民翻身做主,極大地改善了生活質量,與此同時,我國農村的整體面貌煥然一新,推動了農村社會建設的發展。社會保障方面,為了改變落后的狀況,中國共產黨領導根據地制定救災、救濟、優撫優待方面的文件和詳細工作安排,大力宣傳衛生知識,積極成立醫藥合作社,改變了醫療衛生條件,提升了社會建設水平。
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建設的探索階段。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民生凋敝、百廢待興,毛澤東帶領人民推進社會主義革命,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在這一時期,我國社會建設處于探索階段,并且取得了新的發展成就。土地方面,中國共產黨始終把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作為社會建設首要任務,在新中國成立后推進土地改革,通過相關法律,開展大規模土地改革運動,使農民真正成為土地的主人,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社會保障方面,調整稅收,減輕農民負擔,鼓勵失業人員返鄉開展農業、手工業生產就業,與此同時,政府出臺就業保障政策、法律、條例和提供資金補助等舉措,維護勞動者權利,幫助失業人員再就業,改善貧困居民生活水平。
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建設的調整階段。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方針政策,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建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績,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領導社會建設處于調整階段。收入分配方面,在黨的領導下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我國改革從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轉向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鋪開,完善分配制度,兼顧效率與公平,保護合法收入,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狀況,進而激發了整個社會發展的活力。民生建設方面,隨著高考的恢復,文化教育事業不斷走入正軌,我國開展教育體制改革,推行九年義務教育,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國出臺勞動就業方面的政策法律,為保障勞動者權益,促進和保障就業提供制度保障;我國為了緩解人民的就醫壓力,逐步建立了覆蓋城鄉的醫療保險制度,切實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質量,推動社會建設的發展。
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建設的創新階段。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帶領人民不斷開展社會建設實踐,并取得喜人成績,推進社會建設走上新征程,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建設處于創新階段。社會治理方面,我們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它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決議》指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對中國特色社會治理體制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實際上極大地豐富了社會建設的內涵。社會保障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健全,建立了統籌城鄉的養老保險制度,完善醫保制度,出臺了相關法規政策,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完善,慈善事業發展較快,社會保障范圍不斷擴大,社會保障管理體制適時調整,政府職能不斷優化,推動了社會建設的發展進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決策部署和正確領導下,我國社會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對于推進新時代社會建設邁向新臺階具有重要啟示。
堅持黨的領導,推動改革創新,發揮黨在社會建設中的主導作用。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在社會建設中,始終堅持黨的領導,銳意改革創新,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強了社會發展活力,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在總體布局中發揮好黨的主導作用,尤其是在社會建設中,不斷完善社會建設法律制度,科學劃分政府與社會組織的權責,從制度層面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框架。我們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民主集中制,重視協商民主決策,建立起德治法治自治相結合的治理機制,推動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形成了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堅持人民至上,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推動社會建設事業健康發展。在社會建設實踐中,我們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密切聯系群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領導中國人民迎來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進入新時代,黨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始終不渝帶領人民奔向共同富裕的發展道路。我們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社會建設的重點,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堅持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則,不斷增進人民福祉,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正確處理好民生發展與社會建設的關系,形成良性發展的局面。
堅持公平正義,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推動經濟社會建設協調可持續發展。《決議》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義是最強的力量。”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追求。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始終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問題,堅持統籌兼顧,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可及性發展。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我們要堅持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了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推動經濟社會建設協調可持續健康發展,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