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超 劉公平 張言偉 黎建濤 李玉亭
(洛陽軸承研究所有限公司,河南 洛陽 471039)
軸承試驗中時有故障發生,針對試驗中出現的故障,分析原因,對原試驗方案進行改進設計,試驗驗證改進后方案的可行性。
某航空發動機主軸軸承,DN值高,試驗時出現試驗故障,報警停機,經分析發生跑圈現象。軸承跑圈分為內圈跑圈與外圈跑圈,內圈跑圈為軸承的內圓與軸的接觸有了間隙,產生與軸不同步旋轉現象。外圈跑圈為產生外圈在軸承室內打滑,有跟隨軸旋轉的趨勢。以某型航空發動機主軸軸承試驗中出現的跑圈現象為例,研究分析跑圈問題。
試驗軸承為滾子軸承,軸承內徑為110mm,轉速為27 100r/min,DN值為298×104mm r/min,3個噴油嘴,供油溫度100℃,供油壓力0.5MPa,每個噴嘴的流量為2.8L/min,試驗時載荷1 300N~8 750N。
根據軸承的尺寸、轉速、載荷等特點,選擇ZYS-106型試驗器。ZYS-106型軸承試驗器可完成內徑尺寸在Φ40~Φ110mm范圍內的球和滾子軸承的試驗,最高轉速30 000r/min,最大軸向載荷20kN,最大徑向載荷15kN,滑油加熱最高溫度200℃,滑油最大供油壓力1MPa,試驗器主要技術指標和功能滿足項目要求。試驗前對試驗設備的加載系統、驅動系統、潤滑系統、電氣測控系統等進行準備狀態檢查,試驗設備狀態滿足軸承試驗條件要求。試驗監控參數:軸承外圈溫度、載荷、進油溫度、回油溫度、振動、轉速、滑油壓力等。
試驗軸系為簡支梁結構,試驗軸承位于軸系的中間,一次試驗兩套。電主軸通過柔性聯軸器與試驗主軸的軸伸端相連,提供轉速。試驗軸承的徑向載荷由徑向加載裝置施加于中間試驗軸承上,加載大小為試驗軸承徑向載荷的2倍。試驗方案如圖1所示。

圖1 改進前的試驗方案
工裝加工完畢后,進行裝配調試,調試時出現:(1)振動大,異常響聲;(2)隨轉速升高,振動異常增大,振動達到7.5g個,報警停機。現場檢查,手盤主軸,旋轉靈活,無卡滯。
根據試驗中出現的故障,建立故障樹,查找原因,故障樹如圖2所示。(1)軸承質量方面,軸承的出廠檢驗記錄表明軸承各項參數均在設計范圍內;(2)試驗設備方面,試驗設備是經過檢驗合格的設備;(3)試驗潤滑方面,打開試驗設備的主體壓蓋,啟動潤滑系統檢查潤滑狀況,供油正常;(4)試驗工裝方面,對零件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與設計要求相比,檢驗結果表明,零件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均在設計要求范圍內,3個噴嘴的位置均正確,流量在要求的范圍內;(5)工裝裝配方面,裝配過程按照操作規范進行。

圖2 故障樹
軸承外觀檢測發現,外圈和保持架外觀正常,滾子外觀正常,軸承內圈端面有滑蹭痕跡,如圖3所示。軸系上與滾子軸承內圈接觸的隔圈端面有滑蹭痕跡,如圖4所示。試驗主軸上有磨損環帶,如圖5所示。

圖3 軸承內圈滾道

圖4 隔套內圈端面

圖5 軸承內圈滾道
經分析,試驗主軸上有磨損環帶,軸系振動大的主要原因是跑圈造成的。由于軸承內圈與軸熱膨脹量不同,軸承內圈與軸之間的過盈配合可能變成間隙配合,若此時壓緊力不足,端面摩擦力矩不足以克服軸承阻力距,軸承內圈與軸發生相對轉動,軸承內圈端面與套圈端面產生磨損,進而導致軸系運轉失穩,異常磨損,軸承溫度升高,設備振動增大,報警停機。
由于線膨脹量及壓緊力不足造成軸承跑圈,采取如下改進措施:
(1)采用機械限動措施,該措施能有效防止隔套在工作狀態下轉動。
(2)更換軸的材料,軸的材料改成線膨脹系數大的材料,避免軸承內圈與軸產生間隙配合。
(3)保證端面壓緊力,改變壓緊方式,由原來的端蓋壓緊改成螺釘壓緊。
(4)細化裝配工藝,裝配時,提高軸承內圈加熱溫度,確保軸承端面貼近軸端面,用塞尺檢查。
改進后的試驗方案如圖6所示,仍采用簡支梁結構,試驗軸承位于軸系的中間。左隔套與右隔套在軸向鉆4個孔,軸上相對應位置在軸向加工螺紋孔,隔套裝上后,裝上緊定螺釘,左端試驗軸承與左端陪試軸承用左端壓蓋壓緊,右端試驗軸承與右端陪試軸承用右端壓蓋壓緊。

圖6 改進前的試驗方案
方案改進后,進行工裝返修、加工,安裝、調試,對改進后的試驗方案進行驗證。為提高對比性,在同一臺試驗機安裝該型號軸承,在相同潤滑及相同載荷轉速下進行試驗。試驗過程中:(1)軸承溫度穩定,無異常聲音出現;(2)左試驗軸承溫度較原方案軸承溫度低了6℃左右,左試驗軸承溫度較原方案軸承溫度低了5℃左右;(3)主體振動較原方案低了2.5g左右。對比試驗數據曲線見圖7~9,停機后檢查軸承外觀,內圈端面外觀正常,無打滑蹭傷。可知,改進后方案的試驗軸承在溫升、振動均優于原方案,改進措施有效,改進方案合理可行,故障排除。

圖7 左試驗軸承溫度對比曲線

圖8 右試驗軸承溫度對比曲線

圖9 振動對比曲線
根據軸承試驗中的跑圈的故障方式,對試驗方案進行改進,改進后,跑圈現象消失,主體振動及軸承溫度降低,軸承試驗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