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竹云 周文定 廖夢琪 (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據2019年的報告,我國15%-25%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大學生因精神疾病而休學、退學的人數占休學、退學總人數的40%和60%左右,[1]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受重視。[2]在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學生的家庭和社會生活環境均變化巨大,這會對學生心理造成巨大沖擊,2020年的一項調查表明,參與調查中的一半以上大學生表現出焦慮的負面情緒。[3]而與此同時,高校大多處于強化的封閉式管理狀態,對學生情緒的疏導方式有限,從而造成學生心理方面的問題比以往更加突出。[4]在這個背景下,部分高校開設了心理健康熱線,但是這種被動的應對效果有限。[5]因此,需要更加主動和有效的方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關注和疏導。
我國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在傳統課程教學中,照本宣科的問題普遍存在。[6]第一,課堂上普遍注重知識的灌輸而非問題的解決,不僅教學內容枯燥無味,還給學生帶來了額外的記背負擔,對學生心理健康幫助較小。第二,教育偏重心理問題顯著表現后的治療和應對,而忽略了學生自身的心理發展和自我的認知,導致提前疏解心理問題效果不佳。第三,以測試分數高低作為教學評價標準只會增加學生的壓力,使其反感這門課程,不僅偏離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效果也容易適得其反。[7]這樣的心理教育模式顯然難以應對后疫情時代對大學生心理沖突的影響,也不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長久發展。[8]因此,作者針對這些問題,以當前新冠疫情下的心理調查研究結果為基礎,[9-10]結合多年高校心理教育、咨詢和輔導的經驗,特別是新冠疫情中心理咨詢的案例經驗,提出在心理教育課程中應用學者Roger Greenaway的心理建設方法——4F動態引導反思法,[11-13]希望能夠改善傳統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方式機械而導致的缺陷,疏解因疫情等多種因素影響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達到切實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目的。
4F動態引導反思法是團體心理輔導技術的核心組成部分,圖1顯示了該方法的簡單運行機制。如其名,4F動態引導反思法在中心引導者的引導下,由“Facts”“Feeling”“Findings”“Future”這四 個以F開頭的單詞組成循環接續而成。在引導者的引導下,通過事實、感受、發現、未來這一循環過程的參與,可以打破傳統的“我說你聽,我教你學”的學習模式,豐富學生的參與感受。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應用上,可以在結合課程內容對該方法的原理進行闡述的基礎上,圍繞這四個核心要素進行教學行為改善。在課堂中應用4F動態引導分析法,引導者是教師。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對已經發生的事情進行總結,然后進行感受、經驗的交流分享,接著進一步挖掘、分析事情背后的意義,最后把獲得的認識、技巧長久地應用在未來的生活中,從而有效的改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照本宣科教學方法的弊端,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方式提供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同時,該方法也能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圖1 4F動態引導反思法的運行機制
根據第二部分的介紹,引導者在4F法運作的框架中處于中心地位,這體現了教師在課堂上的重要性。在這門課程教學的初始階段,老師和學生都互相不了解。作為該課程的任課老師,在上課之前需要了解到幾個方面的“事實”:(1)了解學生心理特點:以發展心理學為基礎,了解學生的共性與個性;(2)近期關注的熱點、需求和困惑;(3)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程的期望、喜歡的形式。即在開課前就做好對學生的了解工作以及在上課初期保證對每一位學生有一定的了解,并且通過教學的方式把現代心理健康領域研究的現狀、發展等歷史告知學生,根據學生的現狀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組織教學。
在此過程中,老師要對學生的特點有正確的把握,避免出現口誤或者行為錯誤等問題間接對學生心理造成消極的影響。而學生能夠在此階段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的目的,體會其意義,這對接下來的學習有促進的作用,也可以對潛在的心理狀況較差的學生給予心理上的安慰,對其產生積極的影響,鼓勵其面對自己的內心。
感受存在于個人自身,也存在于交流之中。在課堂中,通過互動產生的感受更容易令人記住。交流的前提是讓大家彼此降低警惕,降低警惕的前提是大家能夠做到相互信任。面對新的環境、新的課程、新的理念學生肯定會有新奇感和不適感。在這過程中,引導者需要營造一個舒適的交流環境。
可以通過減少互動人數來降低大家的戒備之心。在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人數往往比較多,在人多的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程度并不高,通過分組的方式減少互動的人數,再通過心理自述法在小組中進行“信任”的建立。這一階段過后,大家能夠對小組中的人有部分了解,提高互相交流的可能。
信任的建立少不了鞏固。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活躍小組內的氣氛,降低組員間的陌生感,增強熟悉感、信任感。可以通過信任背仰、手舞足蹈、潮起潮落等游戲鞏固成員間的信任感。在多次建立信任并不斷鞏固之后,交流便會在不知不覺之中進行,而學生心里的感受也會在交流中不斷強化,進而形成共鳴,產生對周圍環境的放松感,有利于學生觀察課堂,感受課堂。
在此階段,老師的引導作用一方面要體現在引導“信任”的建立,引導學生進行自我介紹,采用分組、自我陳述的方式表達自己,分組是為了避免學生面對眾多人時怯場或者想要隱瞞更多的自己,通過小組交流的形式有效減少了學生的自我防備,促進真實事實的表達,使得學生之間通過分享達到互相信任的目的;一方面在分享、游戲過程中學生的體會也會更加深刻,進而有機會與周圍的學生產生共鳴,這便強化了信任感,促進學生觀察事實、分享感受,同時也為老師開展接下來的課程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該課程中,“發現”可以被認為是學生進行自我探索的一個過程,在獲得感受的基礎上,對自身心理進行深度的探索。
當學生愿意敞開心扉并接受自我探索的時候,教師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進行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則是“引導者”“被模仿者”,老師需要用語言、動作、實例等讓學生去理解什么是“自我探索”,再結合書本知識去完善學生對于心理健康的看法。故在這一過程當中,選擇的內容特別重要,有三點:(1)要選擇與學生成長密切相關或已經引起學生普遍關注的內容;(2)選擇與學生有關且符合其現階段認知水平的內容;(3)選擇對學生心理健康有益的內容,提高其積極品質,避免對心理疾病、心理障礙的夸張修飾給學生心理造成負面影響。這樣才能夠吸引學生,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除了在素材的選擇時老師要注意之外,還需要在語言、思想上更加的謹慎。教師要注意變化自己的立場和思維方式,要進行適度移情,站在學生角度看問題,避免用成人的理解代替學生的思維,打破生硬的說教式、灌輸式的題目,例如“早戀的危害”“遠離網絡”“尊敬師長,團結同學”,這容易引起學生反感。
作為引導者的老師,在引導學生進入主題時可以運用一些小技巧,如通過一些熱身小活動或者觀看一些經典的案例,抑或是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的討論。通過這些開始“自我探索”的過程。“自我探索”的主題有很多,這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不能照搬書本,應該在第一個環節就做好準備,學生需要什么,我們就給予他們這方面更多的幫助,總目標下還有各種小目標,“自我探索”是個大目標,但是需要通過各個小的主題來接近這一目標。例如,現代大學生對于家庭方面的想法、困惑更多,那么就需要根據這個主題進行開場,并且引導學生思考。
在這方面我們還可以借用一些特殊的道具,如沙盤上的小人、木偶人之類的模擬物品用來創設一個情景,使用情景體驗法,即心理體驗,讓學生身處于不同情境中,獲得深度剖析自身情感體驗的機會,以此了解自身的心理反應。教師可以采用小組的形式,以物代人,引導學生將自己情感轉移到小人、木偶人上,然后開始情景的模擬,讓學生將情感寄托在一個實物上,有效地降低學生的心理防備,也可以使學生有更好的融入感。創設一個情景,通過引導,結合所要探討的主題,使“木偶人”變成真人,以此來進行思考、分析,好好感受自己的內心世界。
隨著課程不斷地深入,學生進行“自我探索”過程中結合外部環境與自身環境建構較為完整的自我認識,這一認識是今后學生進行心理調節的關鍵。
在探索的過程中,周圍的環境會不斷給予自身回應。課程中,接納他人的學生可以接收到他人的回應,通過聽取他人的意見來完善自我的認知。作為引導者的老師也需要融入這一環境中,引導者需要給予學生反饋,老師作為“引導者”不能全盤否定一個小組的內容,要在進行錯誤揭露的同時給予肯定的鼓勵,要感謝他人的分享。并且在這過程中傾聽是十分重要的,學生愿意把想法分享給老師,是對老師的一種尊重,那么老師也要給予學生尊重,最好的尊重就是傾聽。老師要從“話者”變成“聽者”,給予學生更多的表達空間。讓大家覺得周圍環境是較為安全的,是可以敞開心扉的。同時在這過程中也強化了前面Feeling的作用,使學生對于自身、周圍的體會越來越深刻,班級的氛圍也越來越“安全”。
課程總要結束,但是課程引導學生掌握的思想和方法是否持續發揮作用,關鍵在未來。
“Future”這一階段就是要將課堂上的理念變成生活中的行為,它意味著一門課程的結束,也意味著學生新的生活的開始。課程結束需要總結,生活開始需要目標,它們都需要儀式感。在課程的最后,教師帶領學生回顧這段時間的心靈旅程,引導學生規劃和展望自己的未來,提高面對未知挫折的自信心。
此階段通常是每節課的課堂小結或者是課程即將結束時出現的。老師作為引導者,需要創造有儀式感的結束形式,就像上文所提到的,結束時不能只是合上那冰冷的課本,還要在情感上給予學生支持,讓課程有溫度,讓學生把課程的收獲記在心里,這樣才能做到發展、成長。同時,老師作為引導者在經歷一輪的教學過程之后,一定會獲得對該課程新的認識以及對現代學生的特點的新的了解,為開展下一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做好準備,這樣就能夠反作用于前文提到的Facts的階段。使得4F的方法產生循環上升的效果。
為了使大學生能夠自信的勇于面對當今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面對未來充滿未知的挑戰,對大學生進行科學文化教育的同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也十分必要。4F動態引導反思法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引入該教學方式,增加了傳統心理健康基于課程的靈活性和趣味性,不僅使教學理念更加具體化,并且操作性強,有助于使大學生從后疫情時代的心理困惑中恢復,為我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發展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