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步中 王 攀
新時代背景下,政論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做好價值引領,是一項重要課題。本文研究對象為2012年11 月至2021 年底央視播出的具有強烈意識形態色彩和價值觀導向作用的政論片,共26 部作品。(見表1)這26 部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在制播上具有重大創新,可視為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的代表,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

表1 新時代政論類主旋律紀錄片樣本匯總表
“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在這種指導思想下,主流意識形態成為紀錄片表現的主要內容,常常以無意識的形式影響觀眾?!盵1]目前,國內意識形態領域復雜多元,尤其需要政論片發揮正面的價值導向作用。
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是我國紀錄片的一個特殊分支,就其本身而言,創作手法上的政論性、文獻性是其區別于其他電視作品的根本所在,其特點還體現在宏大的主題設置、高度的思辨性與廣泛的社會影響力上。
1.“國家身份”真實還原發展面貌
國家意識形態本身具有較強的抽象性與煽動力,需要國家機器親自參與解讀與闡釋,因此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往往以政府機構與官方媒體為主體開展制作與播出,是紀錄片中的“國家隊”。這一類型的紀錄片往往也是國家自身形象的影像化代表,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國家的政治方針、社會面貌、經濟建設、文化發展等方面,具有較為宏大的編排氣勢與廣闊的歷史視野。比如《告別貧困》《2020 我們的脫貧故事》《我的扶貧年》三部作品就為觀眾詳細解讀了中國的扶貧政策與成就,借助鮮活的案例證明中國扶貧模式是成功的、可借鑒的。
2.時代性與思辨性統一反映現實環境
盡管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的題材包羅萬象、涉獵廣泛,但其定位始終是聚焦當代、關注現實。無論是直接通過紀實影像反映當下現實環境,還是通過歷史文獻資料等方式再現特定階段的歷史政治事件、人物,其主要目的都是為了觀照當下政治、思想、文化環境,洞察時代發展趨勢?!遁x煌中國》通過紀實影像反映中國在世界舞臺的發展現狀,片段中穿插的歷史文獻資料從側面反映出國內良好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二者相互成就,共同推進中國進步。同時為了達到以理服人的目的,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強調理論的權威來源與觀點的多方論證,以此來達到說服目的?!度嗣竦男】怠返谌睹裆l怼肥菍Α敖】抵袊钡某浞纸庾x,使用了大量真實可信的案例將國家政策具象化,呈現了“以治病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這一理念的變化。因此,可以說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是同時具有思考深度與時代廣度的電視藝術形式。
3.感染力與藝術力并重激發愛國情懷
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是國家形象展示的平臺,承擔著對外傳播的功能。這些都要求政論片十分注重自身的藝術建設。另外,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還具有構建民族與國家記憶、傳承文化情感的功能,能夠通過真實記錄、情緒塑造、成就展現等手段營造極強的感染力,讓受眾產生民族文化認同,滿足受眾的情感訴求。比如《大國外交》在承擔向國際展示中國外交動向的同時,還借助鮮活的案例,像“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中非合作論壇,讓國內受眾更直觀地理解中國外交成就,增強民族自信心。由于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具有前文提到的特殊身份,在制作完成后往往會獲得全方位、超規格的播放機會。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的內容較多涉及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在播出后能夠獲得社會層面的極大關注,甚至成為熱點事件,進而對社會民眾產生極大的精神感召力。
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的首要目標是向受眾闡釋時事政策,完成對受眾的價值觀導向,在這個過程中,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所呈現的主題應該具有較強的融合性,從“小寫化”著手,“主動放低姿態,以求應時而變,與平民百姓的生活達成默契,真正實現了藝術的可交流性”[2]。
1.個體敘事具象國家話語
從傳播學的視角來看,凡是關系到國家法規政策、國家事務的話語,能體現國家利益的信息形態或載體,都可以看作國家話語。[3]為展現新時代人民與國家關系,塑造新型國家形象,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愈發重視到基層中去,講述老百姓、小人物有溫度的真實故事。
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開始著力下沉,深入到基層中去,尤其是加大了基層人物在作品中的比重。例如,2014 年播出的《百年潮·中國夢》一共出鏡了60 人,其中只有8 人是基層群眾;2016 年播出的《筑夢路上》一共有219 人出鏡,而基層群眾只有32 人,僅占比15%。到了2017 年,《輝煌中國》中一共出鏡了239 人,其中就有63 名是普通群眾,占到總出鏡人數的26%,較2016 年有所提升。而2018 年播出的《我們一起走過》更是采訪了183 名基層群眾,基層群眾出鏡占比高達71%,相較往年有大幅提升。2020 年和2021 年播出的幾部作品持續加大基層群眾占比,像《黃河人家》更是完全由群眾出鏡。
在內容和價值取向上,新時代政論片將重心放在了“講述老百姓的故事”上,真真切切關注當代普通百姓的平凡世界,貼近廣大受眾的日常生活。如《強軍》第四集中,軍官吳鵬程響應國家裁軍號召,服從部隊安排轉業到地方上就業;《我們走在大路上》第十八集中,87 歲老人通過電商來出售自己腌制的咸鴨蛋;《人民的小康》第四集中,王汝春通過攝影記錄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的天氣狀況,展現了中國鐵腕治理污染的成效。從這些片段來看,它是個體式的、平民式的,乃至瑣碎的。然而,這種碎片式的紀實片段經由創作主體的謀篇布局,最終可以構成一個宏大的故事線索并還原出整體的國家面貌。
2.微觀歷史促進國家認同
社會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社會成員在共同歷史經驗和歷史記憶基礎上形成的對社會和時代的共性意識,這是因為歷史最根本的意義在于實現民族與國家的身份認同和自我命運關懷。[4]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通過歷史影像,向受眾分享歷史經驗,重溫歷史記憶,積極塑造人民的歷史認同。如《輝煌中國》通過對自然遺產、文化遺產、人類口述、非物質遺產的記錄,展現我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和五十六個民族的風土人情,激起了人民對歷史的眷顧,增加了民族間的了解;《大國外交》通過展示漢字產生、演變、發展的過程及其在五千年中華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彰顯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成為聯結中華兒女精神情感的珍貴紐帶。
本文選取的26 部政論片除在人物選擇與呈現上傾向小人物外,還進行了“小寫化”表達,主要體現以小切口來反映重大事件和歷史變遷。如《四十不惑》第六集通過講述杜燦燦在汶川地震中的經歷,有力表現了中國“一方有難 八方支援”的傳統美德;《我們走在大路上》通過攝影記者金立旺拍攝的洋山港照片,來表現洋山港從零起步,在一片荒蕪的島嶼上,迅速建成了舉世聞名的東方大港;《同心共筑中國夢》第二集《共同繁榮》中,從拉鈷族最后一位女獵人的視角出發,講述拉鈷族千年貧困的終結與民族地區的滄桑巨變。
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必須與時俱進,將最新的方針政策作為內容創作的基石。因此,探討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如何進行創新,分析創新過程中的外在影響與內在變化,有利于主流意識形態紀錄片研究的深化,有利于豐富和拓展當代中國紀錄片的價值研究。
法國結構主義批評家熱奈特將敘事視角分為三大類,并用“聚焦”一詞加以提煉概括,分別為零聚焦型、內聚焦型和外聚焦型。[5]在政論片中,零聚焦是一種俯視視角,這種視角本身喻示著權威、正統與掌控。從新中國第一部紀錄片《解放了的中國》開始,創作者習慣于采取零聚焦的敘事視角。通過研究樣本發現,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的敘事視角開始出現分化,《將改革進行到底》《不忘初心 繼續前行》《必由之路》《百年潮·中國夢》《和平榮耀》《人民的小康》《同心共筑中國夢》聚焦宏觀層面,展現頂層設計與制度優勢,以零聚焦敘事為主?!遁x煌中國》《巡視利劍》《法治中國》等則是融合了多種敘事視角,內聚焦與外聚焦在這些片中出現的頻次不斷增加,地位開始上升。
關于內聚焦,這是一種平視視角,能夠將人物的情緒變化以及所聞所想以較為親切的方式道出,擺脫了宏大敘事的虛焦感與空虛感。例如,在《巡視利劍》第五集中,安徽省政協原副主席韓先聰等被抓獲查處的涉貪人員講述了涉及案件的整個來龍去脈和走向墮落的前因后果,道出了受賄、被抓等各個節點的心路歷程。作品根據人物的敘述一步步推進,為受眾呈現鮮活案例,將原本十分抽象的“老虎”“蒼蠅”符號具象化、落地化,讓受眾能夠認識到腐敗并不遙遠,增強了新時代主旋律紀錄片的教化作用。
外聚焦則是一種十分克制的視角,敘事者與受眾一同作為旁觀者,所知并不比受眾多,只做客觀真實的記錄,收集現場的畫面與同期聲,不去試圖深入了解人物內心走向,也不介入事件的發展。比如《輝煌中國》第六集,講述了藏民羅桑旦達一家人的脫貧經歷,攝制組進行了長時間的跟拍,鏡頭跟著主人公經歷整個過程,從一起前往政府處進行拆遷談判到一起搬家置屋再到搬家后的第一頓家宴,始終沒有干涉任一環節,完完整整地向受眾還原了這一事件。這其中由于各種突發矛盾或喜事而使洛桑旦達突然出現的悲喜情緒都被一一保留下來呈現給受眾。
總體而言,單一敘事視角不再貫穿一部作品的始末,多元化的敘事視角正在成為趨勢。
新時代以來,我國主旋律政論片相較之前更加重視敘事策略的組合運用,鏡頭語言成為政論片創作的主體語言,包裝設計也更加具有質感,畫面質量大大提升,強化了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的價值導向。
1.鏡頭語言考究
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的主要意義并不是為了單純呈現與展覽,而是希望通過這些景觀的呈現將其代表的國家精神與民族文化意象傳遞出來,引導受眾,并彰顯新時代大國風范。
(1)航拍鏡頭展現中國精神
航拍能使受眾跳出原有的固定視角,獲得全新的感官體驗,非常適合用來象征中國精神。通過航拍視角,觀眾能在《強軍》中看見飛沙走石的訓練場里浩浩蕩蕩的鋼鐵洪流堅定前行、所向披靡;在《輝煌中國》中縱覽無論是大漠戈壁還是險灘激流都阻隔不斷的道橋路網橫貫五湖四海;在《大國外交》中跟隨鐵路長龍與遠洋巨輪穿過廣闊大地和深海大洋了解“一帶一路”的宏偉藍圖;在《告別貧困》中從空中領略脫貧前后人民生活環境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極富沖擊力的鏡頭,在視覺上滿足了受眾的視聽獲得感。不僅如此,宏大的全視角景觀還適合作為象征鏡頭表達政論片中抽象的內蘊思想與價值取向。在《將改革進行到底》中,航拍器環繞巍峨群山,拍攝了尖聳的山峰沖破云層,體現改革堅定不移的決心;在《法治中國》中攝像師操作航拍器自下而上飛行運動,拍攝方正嚴整、構思精巧的中國建筑來象征立法的規范莊嚴與結構牢固;《必由之路》中可以看到開篇采用高樓聳立的城市航拍,來展示中國經濟的騰飛和高速發展。
(2)特寫鏡頭彰顯文化自信
通過歸納畫面可以發現,26 部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均借鑒了影視的特寫手法。特寫鏡頭有強調和加重的含義,它的運用豐富和增強了畫面的表現力。比如,《將改革進行到底》第五集《延續中華文脈》中,特寫鏡頭在前十分鐘里分別呈現的畫面是造紙工藝、浙江美術館設計圖、京劇、餃子、剪紙、筆墨、茶葉、孔子家語通解、論語全解。這些鮮明的中國文化符號,與國民生活息息相關,強化了受眾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凝聚人心,同時也是文化自信的反映;《巡視利劍》第一集《利劍高懸》拍攝了利劍在烈火中鍛造,象征著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的決心;在《大國外交》中,五星紅旗隨風舞動的特寫象征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活力,空中飛翔白鴿的特寫、人群洋溢著笑容的特寫象征著和平道路帶來的興旺安康;《四十不惑》第四集《愛崗敬業》中特寫鏡頭給到了徐立平專心操控高精度儀器,表現出大國工匠的嚴謹認真和對職業崗位的熱愛。
2.包裝設計升級
為展現新時代的成就與改革成果,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在包裝元素設計上做出新的嘗試。
(1)原生字幕突出發展成果
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中有許多內容來源于某項政策或某項理論的文本信息,在論證過程中存在大量的數據和邏輯鏈條,這些都需要呈現給受眾。對于創作者來說,最簡單、最保險的辦法便是將文字信息變成一幅幅“間幕”插入內容之中,這樣做既能使條理清晰、信息傳達到位,也不怕漏放錯放,從而杜絕可能出現的概念錯漏等問題。
比如,《輝煌中國》在展示成就時需要大量的數據與成果羅列作為支撐。為了呈現這些數據,編導將字幕植入到其所涉及的成果畫面中,像在講述東西幫扶、協力脫貧時,巧妙地將西藏、重慶、貴州的GDP 增速與茂密的脫貧果園相結合,將數據分三行按照果園田壟的走勢植入其中。字幕浮現過程中,農民在田間勞作收獲的畫面也隨之出現,二者結合相得益彰,數據呈現有理有據,令觀眾信服。
(2)和諧色彩彰顯中國特色
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充分發掘色彩的象征功能,將和諧融入全片的色彩設計中。比如《將改革進行到底》的畫面主色調刻意選擇了紅—橙紅—橙這一組類似色。因此,《將改革進行到底》在拍攝過程中,選擇了許多帶有這些顏色的景觀元素,片中常見的有紅旗、紅色幕布、紅樓、紅色立柱、橙色日出、橙色火焰等,將和諧色彩與意象化景觀相互映襯。除了色彩本身使用和諧類似色之外,編導還將影片的色溫、明度調高,通過色彩生理感覺營造出一種溫暖的氛圍,將繁榮富強的理念傳遞給受眾。相同色彩構成在《大國外交》與《輝煌中國》中也有出現,如《輝煌中國》中國產高端汽車生產線上的“中國紅”轎車與橙紅色的焊接火焰組合;《大國外交》中的“紅色之城”馬拉喀什與莫斯科紅場組合,都通過抽象化的色彩組合呈現著和諧意象。
(3)數字特效制造視覺效果
新時代的主旋律政論片廣泛運用了先進的數字特效技術,創造了震撼的視覺效果,顯著提升了作品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比如《將改革進行到底》第一集開頭58 秒左右的序幕,就用復雜的數字技術集成了一組包含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巍峨莊嚴的天安門、川流不息的街道人群、奪冠后歡呼跳躍的女排運動員、翱翔蒼穹的空軍戰士、一線辛勤工作的人民群眾、飛馳而過的中國高鐵等畫面的特效鏡頭。這種數字特效畫面精美震撼,極具視覺沖擊力。再如《輝煌中國》第六集《開放中國》講述了中國海軍在亞丁灣解救敘利亞船員的故事。一分鐘左右的故事采用了快剪的數字特效技術,將中國海軍小分隊解救人質的緊張激烈過程生動地呈現出來,帶給觀眾驚心動魄、血脈僨張的心理體驗。
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在內容建構和視聽語言設計上都有很大突破,為價值導向鋪墊了深厚的基礎,但隨著媒介生態環境的不斷變化,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在價值導向上也遭遇了一些瓶頸。
1.文化差異阻礙國際化傳播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是困擾中國國際傳播的重大難題。文化的差異使得本國文化在國際傳播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文化折扣,這也是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在國際傳播中遭遇的第一重瓶頸,嚴重阻礙了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在價值輸出層面的發展。
2.大眾化消費傾向動搖價值導向
當前,整個紀錄片行業都開始了產業化突圍,敘事文本加入了大量的娛樂化因素,同時敘事符號也朝著奇觀化、批量復制化的方向發展。因此,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在價值導向層面的第二重瓶頸便是:若不在敘事上做出妥協與調整,則可能被消費主義重塑的受眾無情遺棄;若順應產業化大潮,接受市場的“改編”,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則有可能將失去文獻價值與價值引領的地位,淪落為一種商品。
3.正面宣傳過度
從表現手法上看,嚴肅且政治性極強的風格影響了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的可看性;從表現主題上看,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大多著重于表現對國家、民族與社會的贊美與頌揚。在呈現成就時,對有待排解的難題涉及不多。
針對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在價值導向層面存在的三點困境,本文提出幾點未來發展思路。
1.拓寬國際化視野,提升跨文化傳播效果
目前,中國需要盡快“構建和完善大外宣格局”[6]。這一點反映到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上,可以分為三步走。第一步,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在借助“國家隊”力量的同時,還需要充分調動民間力量。這種力量的調動不是簡單的轉發或推動社會熱點的生成,而是讓國內民間力量與國外民間力量形成較好的互動,繞開國外政治勢力的強勢干擾,讓世界人民感受普通中國人的善與美。第二步,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要“打破傳統媒體思維的局限,融合采用多樣化、個性化的新傳播技術、敘事方式和表達渠道等”[7],不同的政論主體針對不同的受眾做出不同的呈現表達,以點帶面,加快建構國內傳播與國際傳播的分級體系,差異化處理國內與國際輿論場。第三步,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應更加強調“換位思考”,站在國外受眾的立場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進而總結出一套幫助我們進行國際傳播的方法。
2.堅守意識形態,發揮輿論監督功能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意識形態多元化愈演愈烈,中國社會中存在著形形色色的思想意識,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必須能夠與時俱進,結合新時代的具體形勢調整國家意識形態構建方式與表達內容。同時,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還要充分發揮輿論引導、社會監督作用,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發聲,進而促進社會健康發展。
3.深化媒體融合,增強傳播效果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的創作主體更應該樹立平臺觀念,“從信息優先獲得、渠道有效把控轉向致力于平臺的創建和開放”[8],利用網絡特長,打造共建共享共贏的平臺,為信息的生產者、傳播者和消費者提供一個可以自由創新、自由分享的場域,具體可參考央視頻的組建與發展。另外,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還要樹立技術觀念,當下的傳播是技術密集型行動,補齊技術短板是當務之急。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要順應技術進步,站上新技術應用的風口,把新技術作為構建主旋律政論片傳播的基礎和骨架,只有這樣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價值導向才能在時代發展過程中立于不敗之地。
新時代我國主旋律政論片通過宏觀立論、微觀化敘事,情理交融、故事化推進,真實記錄、藝術化表現,視聽結合、多元化講述等方法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創新路徑,開創了大氣沉穩、親切可信的風格,也擺脫了過去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博大有余而深刻不夠的狀況。盡管目前仍存在一些發展瓶頸,但可以從開拓國際化視野、堅守意識形態、深化媒體融合等方面著手改進,繼而推進新時代主旋律政論片在創作層面的提升,從而更好地實現價值導向效果。
注釋:
[1]王宇明.新時代中國主旋律紀錄片的創作轉型與路徑探索[J].當代電視,2020(8):59-62.
[2]張步中,王攀.新時代我國主旋律紀錄片的發展流變、理念突破與現實抉擇[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3):120-123.
[3]陳汝東.論國家話語能力[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66-73.
[4]秦瑜明.歷史題材紀錄片:在歷史敘述中觀照現實[EB/OL].(2012-08-22).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2-08-22/64101.html.
[5][法]熱拉爾·熱奈特.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M].王文融,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129-132.
[6][7]鄭保衛,王青.當前我國國際傳播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傳媒觀察,2021(8):13-19+2.
[8]龐博,陳慧.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謝國明說“融合”[EB/OL].(2019-09-0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3728915133669243&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