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大鵬
(內蒙古扎蘭屯市人民醫院骨科,內蒙古扎蘭屯 162650)
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科、內分泌科疾病,以中老年為主要發病群體。有研究表明,60歲以上老年人患病風險較高[1]。目前臨床針對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多采用口服藥物、功能鍛煉及手術治療,其中藥物治療和功能鍛煉雖然對患者疼痛癥狀有一定緩解作用,但由于患者需長期臥床,進一步加重骨質疏松病情,且易引起褥瘡等并發癥;開放式內固定手術因創傷較大、螺釘易松動等因素可增加手術失敗的風險,故兩者治療效果欠佳[2]。近年有研究發現,微創技術用于治療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療效較好,其中以經皮椎體成形術應用最為廣泛,可有效消除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腰背部疼痛感,促進患者傷椎體恢復,改善其生活質量[3]。但目前臨床關于椎體不同區域骨水泥注入用于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的價值尚存在爭議[4]。因此,本研究對椎體不同區域骨水泥注入用于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的影響展開初步探討,旨在為臨床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內蒙古扎蘭屯市人民醫院收治的70例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椎體靜脈解剖特點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23例;年齡60~71歲,平均年齡(63.91±1.42)歲;骨折類型:胸椎骨折18例,腰椎骨折17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22例;年齡61~75歲,平均年齡(65.17±1.36)歲;骨折類型:胸椎骨折17例,腰椎骨折1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內蒙古扎蘭屯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老年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2018)》[5]中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的診斷標準;②年齡≥60周歲者;③無明顯外傷或有輕微外傷史者;④行走、坐立時疼痛癥狀加重者;⑤椎體壓縮程度均≤33%者;⑥骨質疏松骨密度(T)值≤-2.5者;⑦影像學檢查顯示椎體后緣骨質完整,椎管無塌陷、狹窄者。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障礙者;②全身感染性疾病者;③伴免疫功能異常者;④腎功能、肺功能、肝功能及心腦功能嚴重障礙者;⑤合并惡性腫瘤疾病。
1.2 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常規心電監護(艾瑞康,型號:M-9000E),取俯臥位,于胸腹部下方放置體位墊,保持腹部懸空。行常規局部麻醉,采用 C型臂X線(美諾瓦,型號:Cstar-S)觀察患者椎體骨折位置,行常規椎體穿刺。對照組患者骨水泥注入區域為椎體靜脈密集區,逐層推進穿刺針,至椎體上1/3或下1/3處。觀察組患者骨水泥注入區域為椎體靜脈稀疏區,穿刺針逐層至椎體中1/3處。經C型臂X線正側位下確定穿刺區域,拔出穿刺針,調配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至拉絲期,采用5 mL注射器旋轉變換針尖方向推注至各區域中,若發生椎管滲漏或靜脈滲漏,應立即停止注入骨水泥;骨水泥注入完畢后需保持注射器于原位停留4 min,待骨水泥凝結后緩慢拔出注射器,避免針道滲漏。常規縫合針眼,術后觀察10 min,確定無皮膚感覺異常、下肢活動障礙后送回病房。術后根據骨密度檢查結果給予抗骨質疏松藥物。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評分。采用VAS評價治療前、治療后24 h、3個月及6個月的疼痛情況,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6]。②比較兩組患者骨水泥注入量及術后傷椎椎體恢復情況。記錄患者骨水泥注入量,于治療前后行X線片側位檢查患者傷椎原椎體前緣高度、傷椎上下位椎體前緣高度、傷椎側彎角度的大?。–obb角),計算傷椎椎體高度恢復率。傷椎椎體高度恢復率=(治療后傷椎原椎體前緣高度-治療前傷椎原椎體前緣高度)/[(治療前傷椎上位椎體前緣高度+治療前傷椎下位椎體前緣高度)/2]-治療前傷椎原椎體前緣高度,傷椎Cobb角恢復度數=治療前傷椎Cobb角-治療后傷椎Cobb角[7]。③比較兩組患者骨水泥滲漏率。術后行腰椎、胸椎X線正側位片檢測,觀察患者經椎旁靜脈、穿刺道、椎間盤、椎管、椎體旁軟組織滲漏情況,統計骨水泥滲漏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行配對樣本t檢驗,不同時間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24 h、3個月及6個月的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AS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AS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VAS:視覺模擬評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24 h 治療后3個月 治療后6個月觀察組 35 7.19±3.12 4.21±1.75* 4.11±1.84* 4.02±1.79*對照組 35 7.16±3.13 4.23±1.85* 4.23±1.31* 4.03±1.72*F組間,P組間 10.325,0.379 F時間,P時間 15.914,0.001 F交互,P交互 8.746,0.001
2.2 兩組患者骨水泥注入量及術后傷椎椎體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骨水泥注入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傷椎椎體高度恢復率、Cobb角恢復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骨水泥注入量及術后傷椎椎體恢復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患者骨水泥注入量及術后傷椎椎體恢復情況比較()
注:cobb角:側彎角度的大小。
?
2.3 兩組患者骨水泥滲漏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骨水泥滲漏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骨水泥滲漏率比較 [例(%)]
骨質疏松患者易因跌倒、打噴嚏、彎腰搬拿重物等輕微外力影響引起骨折。有研究指出,骨質疏松癥患者合并骨折可出現后凸畸形、功能障礙及疼痛等癥狀,若不及時干預可發生全身性多系統功能障礙,影響患者生活質量[8]。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是骨質疏松癥患者常見的骨折類型,既往臨床對該類患者的治療以非手術治療為主,包括使用止痛藥物、抗骨質疏松藥物干預及支具固定、腰背肌功能鍛煉等,雖對疼痛癥狀緩解有一定作用,但患者因長期臥床休息,進一步加重骨質疏松程度,且易引起褥瘡、墜積性肺炎等并發癥,形成惡性循環,治療效果欠佳[9]。傳統開放式內固定手術治療也是目前臨床治療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的主要手段,但傳統開放式手術可因骨質疏松使椎弓根內固定螺釘在椎體內無法獲得有效保持力而引起螺釘松動,導致手術失敗,且開放式手術創傷較大,風險較高[10]。目前有研究指出,經皮椎體成形術用于骨質疏松骨折治療中效果顯著,可解除患者痛苦,但椎體不同區域骨水泥注入對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療效尚存在較多爭議[11]。
疼痛是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常見的臨床癥狀,多與骨質疏松增加骨脆性在非外力或外力作用下可引起急性疼痛有關。經皮椎體成形術可在骨水泥充填后短時間加固椎體穩定性,避免微小骨折在運動時受到擠壓而引起疼痛;骨水泥凝固可引起發熱反應,使骨水泥周圍神經組織末梢壞死,從而緩解疼痛。在本研究中,兩組患者治療后24 h、3個月及6個月的VAS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提示經椎體不同區域骨水泥注入均可改善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疼痛癥狀。此外,本研究中,兩組患者術后傷椎椎體高度恢復率、Cobb角恢復情況無明顯變化,證實在椎體不同區域注入骨水泥均能迅速、有效緩解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疼痛,可加速恢復傷椎體高度,改善脊柱后凸畸形;同時也進一步表明,椎體不同區域注入骨水泥并不會對經皮椎體成形術最終效果產生影響。
經皮椎體成形術用于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中療效顯著,作為微創技術,可有效減小手術創傷,增強椎體穩定性,便于患者術后盡早下床進行康復訓練,避免術后長期臥床引起褥瘡、尿路感染等并發癥,可在解決患者疼痛感的同時有效提升生活質量。但隨著經皮椎體成形術的不斷發展,骨水泥滲漏仍是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應用該治療方案急需解決的問題。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靜脈通道滲漏一般分為3大類型,即為皮質骨滲漏、椎體靜脈滲漏、椎體間靜脈滲漏,嚴重的骨水泥滲漏多與椎體靜脈滲漏相關。結合椎體靜脈特點,將椎體不同骨水泥注入區域分為椎體內靜脈密集區及稀疏區,有研究指出,骨水泥注入椎體靜脈稀疏區可有效降低骨水泥用量,減少骨水泥滲漏率[12]。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骨水泥滲漏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與上述報道相似。究其原因,椎靜脈是一種獨立的靜脈系統,其中椎靜脈密集區有6~8支椎體靜脈,表現為較大管徑;椎靜脈稀疏區靜脈數量明顯降低,主要位于椎弓根下1/3處,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多為上下緣壓縮,引起骨質填實,不利于骨水泥彌散,降低骨水泥注入量;同時骨水泥通過椎體靜脈系統滲漏部分與靜脈引流有著相同方向,而密集區有較多血管,且管腔均較大,易引起骨水泥滲漏,反之稀疏區靜脈數量明顯少于密集區,故減少骨水泥滲漏率。
綜上所述,椎體不同區域骨水泥注入用于治療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均能有效緩解疼痛,促進傷椎體恢復良好,改善脊柱后凸畸形,在椎體靜脈稀疏區注入骨水泥可降低骨水泥注入量,減少骨水泥滲漏率。但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所選樣本量較少,在今后可適當擴大樣本量深入研究,以提供客觀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