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培鈺,戴武強,梁胡貞,黃倩雯
(1.佛山市順德區倫教醫院檢驗科,廣東佛山 528300;2.佛山市順德區倫教醫院呼吸內科,廣東佛山 528300;3.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兒科血液室,廣東廣州 51012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AECOPD)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急性加重階段,導致患者的肺功能和生命質量降低,且COPD患者經歷了一次急性加重后,再次加重的可能性增加。該時期患者心肺功能持續惡化,常出現心力衰竭,成為AECOPD重要死亡原因。而AECOPD與心力衰竭不僅存在吸煙、慢性炎癥等共同誘因,且有呼吸困難等相近癥狀,增加了臨床早期發現和治療的難度,錯失最佳治療機會[1]。因而,對AECOPD并發心力衰竭風險進行早期預測在改善患者預后中至關重要。C反應蛋白(CRP)是臨床常用的血清炎性標記物,B型腦鈉肽(BNP)則有助于充血性心力衰竭與呼吸系統疾病的鑒別[2-3]。既往已有報道顯示,CRP和BNP有助于判斷COPD患者心功能水平[4]。本研究進一步分析兩者在判斷AECOPD并發心力衰竭風險中的價值,為臨床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佛山市順德區倫教醫院收治的100例AECOPD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是否伴發心力衰竭將其分為觀察組(36例,伴發心力衰竭)和對照組(64例,未伴發心力衰竭)。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齡34~76歲,平均年齡(58.93±14.54)歲;病程1~9年,平均病程(4.83±1.79)年;合并癥:糖尿病14例,高血壓17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44例,女性20例;年齡38~77歲,平均年齡(59.22±15.04)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4.76±1.82)年;合并癥:糖尿病34例,高血壓3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佛山市順德區倫教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層診療指南(2018年)》[5]中AECOPD的診斷標準和《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6]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歲;③臨床資料完整;④均在佛山市順德區倫教醫院接受治療。排除標準:①妊娠或哺乳期患者;②合并肺結核、間質性肺疾病、惡性腫瘤或有原發性心力衰竭者;③合并有血液系統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嚴重感染者。
1.2 研究方法 ①檢測方法:在確診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肘靜脈血3 mL,采用離心機(長沙湘智離心機儀器有限公司,湘長械備20140072號,型號:TDZ4-WS)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送檢。采用熒光免疫法檢測CRP和BNP水平。②臨床資料收集:包括白細胞介素-8(IL-8)、血清白蛋白(ALB)、心排血量(CO)、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LR)、多維評分指數(BODE)及患者近1年加重次數。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特征相關指標水平。②分析AECOPD并發心力衰竭的相關因素。③建立預測模型,分析CRP和BNP判斷心力衰竭風險的價值。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影響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預測價值采用受試者工作曲線(ROC)分析,以曲線下面積(AUC)>0.75為準確性高。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AECOPD并發心力衰竭的單因素分析 觀察組患者NLR、CRP、BNP、IL-8、PCT水平高于對照組,血清ALB、CO水平低于對照組、BODE指數分級高于對照組,近1年急性加重次數≥2次的患者占比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AECOPD并發心力衰竭的單因素分析
2.2 AECOPD并發心力衰竭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將可能影響患者發生心力衰竭的相關因素賦值,見表2,分析結果顯示,CRP、BNP、NLR水平及BODE指數升高是AECOPD患者并發心力衰竭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2 AECOPD并發心力衰竭的相關因素賦值

表3 AECOPD并發心力衰竭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2.3 預測模型判斷心力衰竭風險的價值 根據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建立預測模型,模型Y1=1.160X1+0.677X2, 模 型Y2=1.160X1+0.677X2+1.052X3, 模 型Y3=1.160X1+0.677X2+1.069X8, 模型Y4=1.160X1+0.677X2+1.052X3+1.069X8。ROC分析結果顯示,模型Y4判斷心力衰竭具有較高準確性(AUC>0.75),見表4、圖1。

表4 各模型判斷AECOPD發生心力衰竭的價值

圖1 各模型判斷AECOPD并發心力衰竭的ROC曲線
COPD是以持續氣流受限為主要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隨著病情進展,心肺功能持續惡化。尤其是AECOPD患者,可累及心臟,引起左心結構改變,并可使乳酸分泌增加,進而造成心肌收縮力降低和室間隔運動受阻,增加心力衰竭風險,最終導致不良預后的發生[7]。近年來臨床已有關于AECOPD并發心力衰竭相關因素的報道[8],但缺乏統一認識。
本研究結果顯示,CRP和BNP水平異常升高是增加心力衰竭的獨立危險因素。CRP是機體重要的急性時相蛋白,通過與配體結合,激活補體系統,參與AECOPD炎性反應。另外,BNP是由心室肌細胞分泌的神經肽類激素,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標記物,既往已有研究證實,BNP具有調節代謝和擴血管作用[9]。AECOPD患者存在血容量增加、肺動脈和胸腔內壓升高特點,造成左心室后負荷增加,刺激BNP的合成分泌。另外,急性加重期患者全身炎性反應明顯,促進血管重塑,也可引起心臟負荷增加和心室肌細胞分泌BNP[10]。臨床還有報道認為,AECOPD患者缺氧、酸中毒及交感、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激活也可增加心肌損害,促進BNP水平升高[11]。本研究結果還顯示,NLR、BODE指數是AECOPD并發心力衰竭的獨立影響因素。NLR將炎癥因子指標與免疫系統結合,BODE指數則將生理學和功能性指標融合,均具有較好的穩定性,能反映AECOPD病情進展情況,對評估患者臨床癥狀、心肺功能有積極作用[12]。本研究根據多因素分析結果建立不同預測模型,結果顯示,預測模型判斷心力衰竭風險的AUC值達0.888,能顯著提高單項檢測的準確性。這對于指導臨床進行早期干預具有重要實用價值。
綜上,CRP、BNP是AECOPD并發心力衰竭的獨立影響因素,將CRP、BNP聯合納入預測模型有助于提高判斷心力衰竭風險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