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法欣
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對各行各業效率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出版行業也是如此。以教材出版業為例,從最初每位編輯一年出版三兩本, 發展到一年十幾本乃至幾十本,工作量的不斷增加,促使從業人員必須不斷提升各個環節的效率。得益于科技的發展及技術的進步,給教材的策劃與組稿工作帶來很大的便捷,生產印刷速度也變得更快,但是作為教材出版流程中耗時最長的環節——編輯加工,卻因為其特殊性,相對難以提速。
勞動分工深化所帶來的生產效率提高是經濟學理論中的一條普遍原理。在現代經濟學中,提升效率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專業化分工。從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來考察,也正是勞動分工推動了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生產力提高。
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負責的專業的術語名詞網站“術語在線”上,對“勞動專業化分工”的解釋——根據在專業化生產帶動下,由于技術可分性,生產一個產品可劃分為若干環節,每個環節分為一道道工序,進而成為專業化技能崗位。產品生產流程使每個生產工序環環相扣, 則每一個技能崗位所需專業人員技能呈現出鏈條性。如此,每個崗位人員的技能只能是整個產品所需整體性技能的一部分。
可見,專業化分工是通過對環節的細分,來提升專業技能,增加熟練程度,從而實現效率的提升。通過分工,使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更窄的范圍內,因而能夠較容易的產生技術創新, 同時也為采用高效率的機器設備提供了前提。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認為,分工于生產最大的作用就在于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其原因有三:勞動者的技術熟練程度因專業而日進; 分工節省了因轉換工作耗費的時間;勞動的簡單化和專門化為機械的發明創造了條件。
根據《編輯與出版學名詞》所述,對作品的編輯指的是“對資料或已有的作品進行選擇、整理、加工的社會文化活動,出版活動的環節之一?!逼渲袕氖戮庉嫻ぷ鞯娜藛T也稱為編輯,以下以編輯人員代替。編輯人員的編輯活動與作者將原始資料“編輯”成作品是有區別的。實際工作中,對作者所提供作品的編輯活動中的選擇、整理等工作,一般也都稱為編輯加工。
書稿的編輯加工工作,是一項相當繁瑣的工作。首先,編輯人員需要從宏觀上,對書稿進行把控,結合自己的經驗、知識,對書稿的體系結構等進行審核,以保證書稿的結構完整,體系合理;同時,需要注意書稿中不能出現《出版管理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所規定的“反對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的,危害國家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等內容,以保證書稿內容政治合格;還需要對書稿的層次格式、名詞術語、符號代號等內容進行統一或規范化,更正書稿中出現的文字錯誤等,還要對書稿的科學知識性內容進行審核,與作者探討核實書稿中疑似的知識性錯誤,以保證書稿內容正確。
編輯加工工作對保證和提高圖書質量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在整個出版流程中所占用的時間也是最多的。以筆者從事的教材出版領域為例,通常一本教材從作者提交符合出版社要求的書稿起,到完成印刷入庫上市銷售,需要6個月以上的時間。這其中,編輯加工大概就需要3個月左右(其中包含了三審以及與作者的多次溝通,通常意義上的編輯加工即初審,也要占去1個月左右的時間),占了整個出版流程時間的一半。若遇到與作者溝通不暢的情況,這個時間還會更長。
語言文字復雜多變,同一句話、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專業甚至會有完全不同的意義,語言文字的復雜性決定了在很長的時期內,書稿的編輯加工都只能由人工完成。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即便是智能機器人可以幫助完成部分加工內容,也必須要經過人工的逐字逐句復核才可以。“逐字逐句”就決定了編輯加工速度必然是相當有限的。一位成熟的圖書編輯,其文字加工速度(指面對內容相對簡單,較為標準的稿件),也只能是達到5萬字/天左右,折合A4書稿30多頁。而實際中,一方面這種內容簡單、標準的書稿是很少的;另一方面,更為關鍵的是,書稿的編輯加工是很容易疲勞的。即便是生產線上從事簡單重復動作的工人,也需要在工作一定時間之后進行休息,否則就會影響產品的良率。編輯加工書稿,更是如此,若是連續加班加點,就不可避免地會增加差錯率。高強度的編輯加工工作,是不可持續的。
而到了筆者從事的教材編輯加工領域,由于很多教材的內容都會涉及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有的內容會相當深奧,所以還需要編輯人員要具有一定程度的相關學科專業的科學知識。若是遇到了需要認真分析推導或是寫作質量較差的書稿,編輯加工的速度會受到極大影響,一天的加工書稿頁數也就是10頁左右,甚至會更少。這個工作量是根本難以滿足生產需求的。
并且,在需要對書稿進行大量修改,或是專注分析書稿內容的對錯時,往往就容易錯過對于一些低級問題的整理修改,比如圖名位置統一、圖號連續、層次格式統一、章節序號連續等;而若是在一些低級問題上占用了過多的精力,就需要時刻分心注意,便難以沉下心來認真分析書稿中的知識是否正確,計算是否準確,原理是否合理。甚至在很多時候,書稿在編輯眼中,跟在讀者眼中的不一致。在編輯眼中是一個個的字與詞,而在讀者眼中則是文字背后所代表的含義,好的編輯必須要在這二者之間取得平衡。這種平衡的取得,不應該是由個人經驗來保證,而是更應該由流程來彌補。
這些矛盾會隨著整個工作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加大,變得越發突出。
實際上,從整個教材的出版流程來看,已經進行了專業化分工,即分為策劃、編輯加工、描圖、排版、校對、印制、銷售等諸多環節。各個環節由不同的專業人員完成,已經對教材圖書的出版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是具體到書稿的編輯加工環節,目前絕大部分出版社都將其視作一個不可分的環節。雖然因為“三審制”的存在,會由不同的人員對同一書稿進行多次審改,但每一遍審改,都是由單一人員完成的。那是否還可以將編輯加工作為一個勞動整體,相應地再進行專業化分工,將其劃分為若干環節,每個環節為一道工序。以期實現提高改進技術,提高效率的目的呢?
看起來好像是否定的, 因為首先從分工角度地來看,書稿的加工編輯,好像已經分無可分。編輯加工其實就是看稿子,看稿子這個工作還怎么分?難不成還要分成遠看、近看?并且,對同一本書稿,若由不同人來進行編輯加工,就很容易會出現一個最大的問題,即“不統一”,編輯人員需要統一書稿中的格式、層次、名詞術語、符號、代號、計量單位等內容,“統一”無疑是編輯加工環節的一個最為核心要素。
實則不然??锤遄与m然不能分成遠看、近看,卻可以分成先看、后看。
1.現階段的可行性。現階段書稿的編輯加工看起來無法引入專業化分工,但實際上,卻可以進行變通,引入一種“近似”的專業化分工。即雖然是同一個人編輯加工,但可以將當前的編輯加工體系中,基本都是與對書稿內容的編輯加工同步完成的一些不可或缺,但又相對不需要消耗很多精力的工作,如章節序號、圖號、表號、公式號、例題號、頁碼等的連續,以及上文提及的格式、層次、名詞術語、符號、代號、計量單位等的統一工作中的部分內容單獨拿出來,進行完成。以教材書稿為例,具體的操作方式如圖1所示。
目前的書稿編輯加工通常都是在打印稿上完成的,結合圖1所示可見,在這種近似的專業化分工的流程下,將教材書稿的編輯加工分成了電子稿階段與打印稿階段兩部分。

圖1 現階段書稿編輯加工引入“近似”專業化分工
(1)電子稿階段主要是對書稿內容的宏觀把控,這一環節發生在作者交稿之后, 但是還未對書稿進行打印。先檢查書稿的基本結構是否完整, 再審查書稿的章節安排,若有問題需聯系作者解決后,方可進行打印加工。
(2)打印稿階段也是書稿編輯加工的主要階段,通常我們提及書稿的編輯加工指的主要就是這一階段?,F代軟件技術的發展,催生了一系列的校對軟件,可以輔助編輯人員完成對書稿的一些初期審核。校對軟件檢查環節,是一個結合了電子稿與紙質稿的過程。通常是先用校對軟件掃描檢查電子稿,然后對軟件提醒的可能存在的政治性問題、最基礎的文字差錯以及部分專業名詞術語問題進行核查排除。在完成這一環節之后,就是“逐字逐句”的編輯加工了。
通常的編輯加工都是將所有的修改一遍完成,即從拿起書稿的那一刻開始,編輯人員就要對書稿中所有的問題進行檢查更正。如上文所述,這種加工模式的弊端就是很容易會產生遺漏?;蚴且驗閷W⒂谥R性問題,而遺漏了對一下低級問題的修改; 或是過于專注于格式等問題,而遺漏了知識性問題。
而在這種近似的“專業化分工”模式下,則是將這一編輯加工過程進一步分解為若干環節。首先,將書稿以章為單位進行加工,因為已經在電子稿階段,檢查了章節的連續,所以這一問題不會影響以章為單位進行加工。先完成對整章的連續性檢查,包括圖、表、公式、例題等,若是上來直接看稿,則很容易造成章內各編號的不連續問題。
在這之后,還會面臨一個連續性問題,那就是各層級標題的編號連續。這一問題是隨著加工頁數的增加而出現的,假如某一個標題前后跨越數十頁,那就很容遺忘其層級的連續性問題。 假如一個階段只加工一頁稿子,那基本上可以保證這個階段的稿子里不會出現標題的不連續問題。當然,實際工作中不可能一個階段只處理一頁稿子,這里會視具體的稿件內容,而將一個階段處理的書稿量分拆到10頁左右或更少。將章進一步分成節,以節為單位進行其他的編輯加工內容。若書稿中的標題層次較多,為了編輯加工的連續性,會再次進行分割,直到一次處理的稿件頁數較少,不容易產生連續性問題為止。分割過程中,要以“連續”為基礎,以第1章1.1節為例,若需要再次分割為先處理1.1.1時,那要在確認1.1.2存在的前提下才可以將1.1.1單獨提出。若是1.1.1依然頁數較多,可以進一步分割。
在分割出一個階段處理的稿件后, 依然要先進行分工,首先核對當前階段所處理的書稿中各級標題的連續與完整。這里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當前階段的書稿中標題層級較少,那么可以一次性檢查完整;另一種就是標題層級依然較多,那么可以參照上文提取1.1.1的過程,如該級標題為1,那么在確認2存在的前提下,可以先加工1的所有內容。
在進行單階段數頁書稿的編輯加工時,也要進行分工,先是進行格式統一,將當前階段處理的書稿從頭到尾瀏覽一遍,將其中的標題、段落格式、字體字號、圖、表等的格式統一后,而后才能進入最后的文稿加工過程。
此時的文稿加工, 基本上已經不再存在低級問題了,編輯只需要集中所有精力,保證文稿的語句通順,推敲文稿中所講解的知識是否存在科學知識性問題即可。
綜合來看,上述書稿編輯加工過程雖然進行了近似的“專業化分工”,但是不同的工作卻是由同一個人來完成,只不過分成了不同的階段。 通過這種階段化的工作流程,既擁有了部分專業化分工的優點,又可以避免“不統一”問題的出現。
通過這種近似的專業化分工,將看似不可再分的編輯加工環節,進一步分解,從而與專業化分工相結合,從而極大減少低級錯誤的出現,并可以留出更多的時間用于解決有深度的專業問題,取得更好的書稿加工效果,提升加工效率。
2.長遠階段可行性。若圖書產業進一步發展,書稿的編輯加工也存在實現真正專業化分工的空間。因為書稿的編輯加工涉及的方面眾多,從最基本的結構完整、章節安排,到具體的知識點正誤、名詞術語的準確性,到比較細節的連續性,到字母正斜體乃至上下角標,方方面面都需要加工編輯一人全部照顧到。一方面會受到加工編輯本身能力的限制,這方方面面的要求,同一位加工編輯通常都難以全部顧及到,即便是要有一個基本的掌握,也需要很長的時間積累;另一方面在科學知識方面,編輯人員終究能力有限,既無法深入某一學科,也無法兼顧眾多學科。像筆者從事的教材編輯工作,機械、電子、化學、計算機、力學等內容經常會出現在同一本教材中,這里面總會有這樣那樣地超過了編輯能力的部分; 還有就是人本身的客觀特點,人不是機器,經手的工作內容越繁雜,就越容易出現疏漏,即便編輯人員對所有方面都有所涉獵, 在具體工作中,也必然會出現遺漏。
通過專業化分工, 便可以極大減少上述問題的出現。一本書稿的編輯加工可以劃分為不同的流程,如結構完整性檢查、章節合理性檢查、編號連續性檢查、名詞術語檢查、計量單位檢查、字母代號檢查、機械圖檢查、電氣圖檢查、參考文獻檢查等,在由不同的專業人員完成對書稿的上述專項檢查之后,再安排編輯人員進行書稿加工,此時編輯人員主要負責行文通順性和知識性,同時兼顧對上述各環節的問題進行查漏補缺,并在書稿加工完成后,再安排專業人員對書稿的對應性進行檢查(如圖2)。

圖2 編輯加工引入專業化分工的遠景(以機電書稿為例)
通過專業化分工,一方面可以提升相關人員的專業技能,增加熟練程度,從而減少各個專項的差錯率,并實現降低整體差錯率的目標;更重要的是,通過細化分工,可以像工業生產中分工一樣加大對“機械”(編輯加工中實為計算機軟件)的使用,可以引入更專業的針對各編輯加工專項編寫的計算機軟件,可以識別出諸如編號不連續、字母正斜體錯誤、名詞術語不標準或不統一、電氣圖符號畫法不標準等問題,從而降低書稿編輯加工差錯率,并提高編輯加工的效率。
筆者通過采用上述的近似的專業化分工編輯加工方法,加工書稿質量與效率都得到了提升。由于將書稿的編輯加工分成了更多的環節,有的時候,看起來好像整個編輯加工的時間會增加,實際上卻不是。從事編輯行業的人員都知道,在書稿編輯加工過程中,最不想面對的就是各種“返工”。而這種分工操作方法,提升了專業化程度,從而提升了熟練度,提升了加工質量,避免或減少了返工情況的出現,屬于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情形。通過足夠的前期準備工作,讓后面對書稿內容的加工變得更加順暢。
專業化分工是企業產生的根本原因,專業化分工推動了企業的成長。那么我們是否也可以說,專業化分工是個人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專業化分工推動了個人能力的提升呢?
各種各樣的工種最終呈現的是專業化,即分工越來越細致, 人們在某一點上下的功夫和所花的時間越來越多,從而獲得更高的技能熟練程度,降低差錯率,提升效率。
書稿的編輯加工工作,之所以看起來與專業化分工相隔甚遠,一方面是因為當前社會對圖書產業的生產效率的要求,主要是集中在對印刷生產等環節上。例如,數碼印刷與按需印刷等的推廣,既提升了印刷效率,又降低了庫存。具體到書稿編輯加工階段,則基本還建立在企業內部推動的基礎上,即對于編輯人員提出編輯加工的工作量要求,這一要求,隨著社會發展以及企業的領導層變動,呈現出逐步提升趨勢。但是總體而言,要求還是相對較低,發展也相對緩慢。
另一方面則是源于書稿編輯加工工作的文化屬性。文化工作不是工業生產,往往都自帶“沉淀”屬性,講究的是慢工出細活兒。實際上,這一點放在編輯加工領域是有待商榷的。因為對于書稿而言,其文化屬性主要是體現在書稿的創作過程中,而不是書稿的編輯加工過程?;蛘哒f,書稿的編輯加工過程只有很弱的文化屬性。
伴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以及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書稿的編輯加工工作必然會受到比當前更嚴重的沖擊。 當加班加點都已經不足以應對環境對書稿編輯加工效率的要求時,或許就是書稿編輯加工專業化分工時代到來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