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霞 | 山東省濟南市濟洛路小學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明確指出創新德育工作的“六大實施途徑”,其中之一就是課程育人。山東省濟南市濟洛路小學深刻領會其要義,就本校多年來開發的篆刻課程進行細致雕琢,深挖課程中蘊含的廣博的文化內涵,從嶄新的角度賦予古老藝術以育人使命。
傳承近三千年的篆刻,是以書法字體結合鐫刻制作的一種藝術,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結合。它不僅于方寸之中、紅白之間創造出各種美的結構和形式,也形成了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同時還具有與時俱進、開放包容的獨特魅力。篆刻入門容易,學生初學就可以獲得成功的喜悅,在創作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表現力。同時,篆刻的情趣性、實踐性、表現內容的自由性和評價標準的多樣性,能給學生提供適宜創造的環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以往的篆刻課程更多的是從審美、技藝等方面架構教材、施展教學,受眾面較小,很難承擔起課程育人的重擔。學校立足學情,建構起全面詳細的課程綱要,以能夠支撐起面向全體、面向未來的育人目標為方向,重新編寫校本教材,進而完善課程體系,讓篆刻文化能夠作為具有獨立性、創新性的校本文化課程,更加遵循思想道德教育規律和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
修訂后的篆刻教材從學生出發,從課程體系出發,立足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接受能力,各年級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在“知識鏈接”部分充分體現篆刻這一傳統文化的悠久歷史和深遠影響;在“拓展與欣賞”部分,精美的印章帶給學生藝術美的熏陶,引領學生探究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小試牛刀操作坊”中體會中華文明的古老活力與現代價值觀,將其深深烙印于幼小的心靈里。
圖文結合、動腦與動手結合、賞析與創造相結合,這樣的校本教材令每位課程教師開展的教育教學都能有的放矢、有法可循,而每一課的學習目標中至少有一項是品德滲透,更保障了課程育人的有效落實。教師們依據教材制定各單元設計說明,編寫教學設計、整理活動學習包、制作教學課件,為篆刻課堂的全方位育人目標的落實盡心竭力。
學校精心打造的篆刻活動室,古香古色又不乏現代氣息的文化陳設以及各種作品的展示。專屬于篆刻的天地里,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徜徉于祖國文化的長河里,盡情欣賞典雅又妙趣橫生的作品,了解了文字背后的故事,更激發了操刀一試的興趣。學生隨著教師的講解、作品的賞析,讀懂了每個符號里蘊含的作者心語,領悟了每個線條中綿延著的中華文脈,汲取了每個詞匯傳遞的成長力量。
學習書法篆刻藝術對于提升當今青少年的審美情趣、塑造優秀的人格具有重要意義。從“溫”“良”“恭”“儉”“讓”的單字印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多字印,從為學校辦學理念設計篆文刻字到制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印章,每一方印都是學生對相關文字內涵領悟的外化,每刻一刀都是學生踩在生命成長路上的烙印,篆刻室里傳出的分明是濟洛學子們茁壯成長的生命拔節聲。
教師通過創設情境、設計活動,讓學生分享創作心得,講述作品特點,甚至由一個組或整班的學生將“家鄉”“冬奧”等主題作品進行組合,創編成小品進行演繹,活潑生動、變幻多姿的形式帶給學生的不僅是童年的歡樂,還有潛移默化的藝術熏陶和品德滲透。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對篆刻文化教育的探索,我們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