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培欽 鄧來信 | 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高級職業技術學校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正推動一場貫穿于“教、學、管、評、測”的大變革。立體化的信息教學是回應時代要求、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的有效路徑。提升教師信息素養,利于促進教師角色轉變為“技術擁抱者”“創新支持者”,讓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成為可能。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高級職業技術學校教師積極參與市級規劃課題《信息技術與中職教育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研究》,在對青島市中職學校的2035名教師和3231名學生進行調研后發現,目前中職教師的信息素養現狀不容樂觀,亟待進一步優化升級。
學校層面未提供信息化教學的保障。一是各學校的培訓與考核機制不完善。參與調研的2035名青島市中職學校教師中,教齡15年以上者1307人,其中,年齡在40歲以上的有1124人,他們大多習慣于按照傳統教學模式組織授課,然而近90%的學校沒有建立分學科、分年齡段的信息素養培訓體系,也沒有相應的考核、激勵機制。二是數字化資源開發或配套缺位。學校未能給教師提供專業的信息化教學指導,并且不能及時更新信息化教學資源庫,數字化教材、校園網絡的建設也滯后于教學需要。
教師個人缺乏信息化教學的意識與能力。調研結果顯示,青島市中職學校的教師們普遍欠缺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理念,25%的教師僅在學校要求、優質課評比等特定的情況下才會使用信息化教學工具;55.49%的學生反映,教師不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
基于調研結果,筆者認為中職學校及教師個人若能立足實際,采取更加積極的措施,教師的信息素養就能取得一定程度的提升,具體而言大致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基建升級,配齊信息化設施設備。各校應重視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劃撥專項經費用于提升校園的信息化水平,如建立由校主要領導擔任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完善校園網絡建設、大力推進平臺升級。同時,要全面對接職業標準、技術標準與教學標準,圍繞“1+X”證書制度和學分銀行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厘清課程資源的建構邏輯,開發模塊化、知識標簽化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開放共享、交互動態的課程教學平臺。
優化管理,推動教師知識升級。各校應為教師信息素養的提升創設條件,一是落實教師信息能力全員培訓制度,并依據學科、年齡等,組織基礎性過關培訓和菜單化個性培訓;二是改革完善現有的課堂教學考核與激勵制度,綜合考評教師線上線下教學情況,不斷修訂教師的獎懲辦法,促使其有意識地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學能力;三是以“三教改革”為突破口,加大以信息化教學為主題的教研力度,發動教師參與教學方法的改革,解決“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
增強信念,自覺爭取專業成長。社會發展要求教師必須積極應對新變化,將信息技術運用至教學中,不僅是對學生的個性化成長負責,也是對自己的專業成長負責。教師首先應轉變思想,提升信息素養、優化教學方式,這是線上教學期間保證教學質量的必要選擇,也是自我成長的良好契機。在此基礎上,教師應制定好個人成長路線,不斷定位當下自己的信息素養處在成長中的哪一程,找出路程中的那些“加油站”,主動參與校內外的各種專業培訓,不斷給自己“補充能量”,同時,要努力將這些“能量”轉化成堅實的步伐,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如積極參加各種信息化教學展示、比武活動,借由種種教育教學實踐在提升信息素養的路程中走得更遠。
智慧校園建設是教育信息化落地的重要途徑,是當代教育背景下的新挑戰,提高各級各類教師的信息素養,讓教師有意識、有能力運用技術手段對學生學習行為進行精準畫像、開展多維度評價,是現代化職業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