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文
(重慶市第十三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重慶 400053)
陣發性心房顫動是心律失常中常見的一種類型,而腎素 - 血管緊張素 - 醛固酮系統(RASS)與心房顫動的發生、發展存在著密切關系。高血壓患者血壓升高后可激活RASS,導致血管緊張素水平升高,進而誘導心房纖維化,影響心房電傳導,最終導致心房顫動的發生[1]。目前,藥物治療是治療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的主要措施,胺碘酮可阻斷鉀離子通道,改善心肌功能,但單一用藥對于降壓效果尚不理想[2-3]。依那普利與纈沙坦均為臨床常見的降壓藥物,其中依那普利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可通過抑制腎素活性減少醛固酮分泌,從而起到降壓作用;纈沙坦是一種長效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可在降壓的同時抑制左心室重塑,且具有起效快、作用強、持續時間長等特點[4]。為進一步觀察上述兩種藥物的治療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討胺碘酮聯合不同降壓藥物對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隨機數字表法將重慶市第十三人民醫院2019年4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90例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分為兩組,各95例。對照組中女、男患者分別為49、46例;年齡51~75歲,平均(69.35±1.32)歲;高血壓病程1~9年,平均(4.20±0.35)年;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5]分級:Ⅱ級51例,Ⅲ級44例。觀察組中女、男患者分別為48、47例;年齡52~76歲,平均(69.30±1.31)歲;高血壓病程1~10年,平均(4.25±0.32)年;NYHA分級:Ⅱ級52例,Ⅲ級4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行組間對比。納入標準:符合《高血壓診斷與治療》[6]和《美國心房顫動治療指南(2014年版)》[7]中高血壓和心房顫動的診斷標準者;均接受24 h血壓測量和心電圖、彩超等檢查確診者;舒張壓≥ 9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收縮壓≥ 140 mmHg者等。排除標準:繼發性高血壓者;存在對研究藥物使用禁忌證者;束支傳導阻滯者。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給予對照組患者鹽酸胺碘酮片(山東信誼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1456,規格:0.2 g/片)口服,起始劑量為0.2 g/次,3次/d,服用1周后更改劑量為0.2 g/次,2次/d;于第3周,更改劑量為0.2 g/次,1次/d,并按照此劑量維持治療;同時給予馬來酸依那普利片(揚子江藥業集團江蘇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6567,規格:10 mg/片)口服,根據患者血壓情況給予5~10 mg/次,2次/d。觀察組患者胺碘酮使用方式同對照組,并給予纈沙坦片(浙江華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3126,規格:80 mg/片)口服,40 mg/次,1次/d,持續給藥3 d后,在患者機體耐受情況下,增加劑量為80 mg/次,1次/d,并按照此劑量維持治療。兩組均治療6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對比兩組治療1、3、6個月后的竇性心律維持情況。②采用電子血壓測量儀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壓水平。③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房顫動發作狀況。④采用超聲心動儀測量兩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患者取平臥位,在其平靜呼吸狀態下同步記錄12導聯心電圖,設置走紙速度25 mm/s,電壓10 mm/mV,自P波起點與等電位交點至P波終點與等電位交點記錄P波測量值,每個導聯測定3個P波時限,取平均值為P波持續時間,記錄P波最大時限(Pmax)與P波最短時限(Pmin),計算P波離散度(Pd)=Pmax-Pmin。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均經K-S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竇性心律維持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1、3、6個月后竇性心律維持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竇性心律維持情況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血壓指標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收縮壓、舒張壓均顯著降低,但兩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壓指標比較( ±s , mmHg)

表2 兩組患者血壓指標比較( ±s , mmHg)
注:與治療前比,*P<0.05。1 mmHg=0.133 kPa。
組別 例數 收縮壓 舒張壓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95 158.36±15.03128.53±7.31*98.68±10.05 80.35±8.23*觀察組 95 158.32±15.06128.35±7.32*98.65±10.02 80.24±7.21*t值 0.018 0.170 0.021 0.098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心房顫動發作狀況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心室率、發作次數均顯著減少,且觀察組顯著少于對照組;發作持續時間均顯著縮短,且觀察組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心房顫動發作狀況比較( ±s)

表3 兩組患者心房顫動發作狀況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 心室率(次/min) 發作次數(次/月) 發作持續時間(min)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95 102.36±1.23 89.35±1.35* 5.25±1.31 3.65±0.53* 93.68±1.23 86.35±1.05*觀察組 95 102.35±1.25 80.98±1.32* 5.21±1.32 1.21±0.25* 93.65±1.21 69.32±1.32*t值 0.056 43.208 0.210 40.584 0.169 98.41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兩組患者心功能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LVEF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max、Pd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的比較( ±s)

表4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的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LVEF:左心室射血分數;Pmax:P波最大時限;Pd:P波離散度。
組別 例數 LVEF(%) Pmax Pd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95 38.29±1.31 43.62±3.32* 132.24±10.21 115.32±10.36* 36.35±1.02 25.65±1.21*觀察組 95 38.25±1.32 49.58±1.25* 132.65±10.23 106.21±10.21* 36.38±1.01 19.68±1.23*t值 0.210 16.375 0.276 6.104 0.204 33.72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高血壓與陣發性心房顫動之間密切相關,患者長期處于高血壓狀態,可導致左心室負荷加重,左心室順應性降低,從而出現代償性心肌肥厚,長期以往,導致左心室不斷增大,繼而出現陣發性心房顫動[8-9]。目前,常采用藥物治療該疾病,胺碘酮作為一種腎上腺受體阻滯劑,可通過抑制α、β腎上腺素來降低竇房結的傳導作用,從而降低心率,減少心肌耗氧量;同時,其還可延長心肌Ⅲ相動作電位,減少鉀離子外流,進而延長心肌的有效不應期,降低心房、房室交界區和心室肌的興奮性,消除房室折返激動,但單獨應用胺碘酮對維持竇性心律效果不佳[10-11]。
依那普利是一種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可抑制血管緊張素Ⅰ向Ⅱ的轉換,從而減少血管緊張素Ⅱ水平;另外,其還可以抑制腎素活性,減少醛固酮的分泌,從而起到降壓的作用[12-13]。而纈沙坦作為一種長效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其對Ⅰ型受體具有更高的選擇性,可競爭性地抑制Ⅰ型受體的轉變,刺激未封閉的AT2受體,并抗衡AT1受體,從而起到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的效果;與此同時,其還可以抑制左心室重塑,起到良好的抗心律失常的作用[14-15]。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1、3、6個月后竇性心律維持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治療后心室率、心房顫動發作次數均顯著少于對照組,發作持續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說明胺碘酮聯合纈沙坦可有效減少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心房顫動發作次數,有利于維持患者竇性心律。同時,本研究中,治療后兩組患者血壓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但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兩種治療方式的血壓控制效果相當,均能改善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的血壓水平。
由于高血壓患者體循環動脈壓力持續處于一種高水平狀態,可引起左心室代償性肥厚,增加左心房容量與壓力負荷,從而導致左心房出現生理性重構,而該種變化,可引起心電活動異常,進而導致心房顫動[16-17]。研究顯示,心房顫動最突出的電生理特性為心電圖的P波,Pmax、Pd可反映心房內存在部位依賴性的非均質性電活動,是預測房性心律紊亂、陣發性心房顫動的體表心電圖的可靠指標[18]。基于此,本研究同時關注了兩組患者的心功能變化,發現治療后觀察組患者LVEF顯著高于對照組;Pmax、Pd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相較于胺碘酮聯合依那普利,聯合纈沙坦可更有利于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心功能的改善,可能也與纈沙坦可有效地逆轉心室重塑、維持竇性心律有關。究其原因為,依那普利可調節RASS,降低心臟自主神經張力,從而延緩心室重構,改善心肌能量代謝,降低Pmax、Pd;而纈沙坦可直接抑制或終止RASS,減輕心肌細胞鈣超載,減少心房有效不應期,縮短并維持正常不應期頻率,抑制心房電重構,而且,其還可以通過直接抑制成纖維細胞的增殖,來防止心房電重構的發生[19-20]。
綜上,相較于胺碘酮聯合依那普利,胺碘酮聯合纈沙坦治療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可在起到降壓效果的同時,更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抑制心房組織結構重構與電重構,維持患者竇性心律,因此,更建議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