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晨燁
(西安美術學院)
建國后黃河圖像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更凝聚著華夏大地上的人民實現中國夢的希冀。它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也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源泉所在。黃河圖像承載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誠如周韶華所言:“在對黃河的考察中,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生命力,感受到中國人民的堅毅勇敢拼搏和創造歷史的不折不撓的精神,并想借此以打開山水畫與時代精神契合的通道,力圖從歷史的縱深、從對生活豐富體驗中開掘時代精神?!盵1]精神、時代、作品構成“三位一體”的交融狀態,以視覺圖像的方式為人民群眾帶來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建國后黃河主題美術創作主要從三個視角,再現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首先,從黃河治理建設視角,以視覺圖像的形式再現建國后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塑造人民不畏艱險、拼搏奮斗的精神新風貌,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其次,從人民軍隊英勇奮戰渡黃河的革命氣魄視角,表達出中華民族在黃河母親河的哺育下,不畏艱險英勇奮戰的革命氣魄。最后,從黃河兒女拼搏進取的精神風貌視角,充分表達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時代人民團結拼搏的奮斗精神風貌。通過這三個視角展現出,黃河主題美術創作在二維視覺圖像中將民族精神融入作品,以視覺圖像的敘事形式呈現出十足的中國氣派,對國家的發展及社會進步產生深遠的影響。
我國歷史上有關黃河最早的記載是中國第一篇區域地理著作,戰國時期魏國人士托名大禹著作《尚書·禹貢》曾有夏禹“導河積石”的記載。西漢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的《淮南子·氾論訓》里記載“赤地三年而不絕流,澤及百里而潤草木者,唯江、河也:是以天子秩而祭之。”“河”便是“黃河”。戰國時期河水開始渾濁,西漢時期由于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稱“濁河”或“黃河”,至唐代固定其名為“黃河”。關于黃河的象征意義在中國古代沒有明確記載,對它的認識主要集中在黃河的基本特點方面:首先,黃河蜿蜒逶迤。唐代盧綸《送郭判官赴振武》中寫道:“黃河九曲流,繚繞古邊州”描述了黃河的蜿蜒。其次,黃河的長度。唐代李白《公無渡河》中寫道:“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展現了“西來”黃河的一瀉千里之勢。最后,黃河的混濁。王安石《黃河》詩中寫道:“派出昆侖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州”形容黃河水不論清澈還是渾濁總是滾滾向前流不停息。
繪畫作品中最早描繪黃河的作品是南宋馬遠《十二水圖》之“黃河逆流”以粗重線條勾繪出水勢地洶涌澎湃,激起浪花作奔涌逆流之勢?!饵S流巨津圖》是明代陳洪綬描繪黃河的經典作品,畫面上黃河濁浪排空,帆船破浪行。衡宇依山傍水隱現在蒼翠竹林間。清代佚名《黃河督運圖·奉旨榮任圖》是記錄清朝康乾年間黃河漕運經濟、商貿及民俗盛況的畫作品。早期作品以表現黃河水流的洶涌、黃河景象為主,未出現將黃河和民族精神相關聯的表達。
綜上所述,二十世紀之前黃河沒有明確賦予民族精神的意義,直到1910年帝召《黃河》詩句中寫到“吾族受此河流賜,產出一部民族志?!盵2]即民族志發源于黃河流域的認識觀念產生。顧頡剛1945年在《黃河流域與中國古代文明》曾言:“據地質學家的研究,中國文化的產生與黃河有著密切的關系?!盵3]為“有了黃河才有了中國文化”夯實了黃河與中國文化的理論根基。將黃河象征民族精神首次提出是1939年現代詩人光未然《黃河頌》“??!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邊扮演!”[4]與中華民族所經歷的抗戰時期大背景相結合歌頌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抒發了中華兒女奮力抗戰的決心和披荊斬棘的勇氣。
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是建國初期第一個五年計劃。156個重點項目中水利工程項目僅此一項可見其重要性,在新中國水利工程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1952年10月30日,國家發出了“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號召,表達了億萬人民的心愿也體現了黨對人民的關懷。
美術工作者以視覺圖像的表現形式,再現了建國初期黃河治理建設的成就,塑造人民不畏艱險、拼搏奮斗的精神新風貌。以吳作人為代表的美術工作者扎根基層,深入生活奔赴黃河三門峽水利項目工地考察寫生,創作出一批表達建國初期黃河治理建設的經典作品。其中吳作人與謝瑞階分別以油畫和中國畫的形式描繪建國初期人民對黃河水利建設的熱情。吳作人創作了油畫《黃河三門峽·中流砥柱》(1955-1956)、油畫《黃河三門峽工程隊宿營處》(1959)、油畫《黃河三門峽大壩(之二)》(1959-1960)、木板油畫《人定勝天——黃河三門峽組畫之二》(1959)等,其中《黃河三門峽·中流砥柱》以晨光薄霧中黃河建設為主題。整個畫面營造出在晨光下人民建設新中國的激情和征服自然的奮斗精神。因此,作品表現的是一條即將被新中國征服的黃河,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理念。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謝瑞階在黃河水利建設主題創作中,站在時代的高度將黃河水利工程建設和黃河厚重的文化相關聯,以視覺圖像的形式謳歌時代,凝心聚力、振奮人心。正如謝瑞階所言“我在選擇題材上有兩條:一是對整個民族和四化建設的發展有促進作用的,二是我所理解和熟悉的。我們畫畫不是為了個人出奇制勝,而應該是為了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培養人們的心靈美?!盵5]中國畫《大河上下浩浩長春》陳列于人民大會堂,是建國后黃河圖像中的永恒經典。作品再現了黃河母親河的壯麗,又表現出在黨的領導下集人民智慧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豐功偉績。中國畫《黃河在前進》(1973)取景遼闊恢宏,黃河水氣勢磅礴,象征著中華民族堅貞的性格,再現了建國后國家對黃河水患治理取得的成就。同時暗含著畫家對祖國的熱愛,對建設者的尊敬。謝瑞階用畫筆為黃河寫貌傳神,主張筆墨中揉西方繪畫焦點透視與明暗處理等技法,將中國畫和西洋畫的筆觸糅相融合。以“面”代“線”強化黃河水的體積,采用大面積的黃河水來表達奔騰澎湃、浪擊千石百折不屈的剛烈性格。將黃河的形、性、神以圖像視覺的形式再現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建國后美術工作者用視覺圖像的方式再現了,黨領導人民建立新中國的革命歷程中,三次渡黃河的歷史時刻。這三次渡黃河將中國共產黨和黃河聯系在一起。黃河附屬于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事業,是黨領導人民建立新中國歷史的佐正。
黃河圖像中渡黃河主題以視覺圖像的形式表達出中華民族在黃河的哺育下不畏艱險英勇奮戰的革命氣魄,以黃河桀驁不馴的血性象征著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表現人民軍隊英勇奮戰渡黃河的代表作品有鐘涵油畫《東渡黃河》(1978)、艾中信油畫《東渡黃河》(1959)和《夜渡黃河》(1961)、石魯中國畫《東渡》(1964)、馮遠中國畫《保衛黃河》(1984)、楊力舟與王迎春《黃河在咆哮》等。
鐘涵油畫《東渡黃河》和石魯中國畫《東渡》表現了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帶領部隊在陜西佳縣和吳堡縣交界的川口村,東渡黃河的歷史題材。鐘涵油畫《東渡黃河》黃河水的造型手法充滿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震撼力,再現了黃河桀驁不馴的血性與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象征著中華民族超越千難萬險,勝利終將屬于人民。正如毛澤東曾言:“這就是我們民族精神!你們可以藐視一切,但是不能藐視黃河。藐視黃河,就是藐視我們這個民族”[6]石魯中國畫《東渡》描繪了在驚濤駭浪的黃河水面上,毛主席乘渡船東渡黃河的情景。展現出主席與人民不畏艱險的精神氣度。石魯的《東渡》和鐘涵的《東渡黃河》取同一題材,但石魯對船夫身軀刻畫更為精細,圓轉豪放的色墨刻畫出船夫肌肉的起伏和質感,船夫夸張的姿態增加了畫面的動感,突顯出在主席的領導下人民不畏艱險拼搏進取的精神。以中國畫的形式語言突顯了畫家深厚的藝術功底和淵博的藝術涵養,對時代圖像繪畫語言的探索和強烈的愛國情懷。艾中信油畫《夜渡黃河》(1961)以1947年劉鄧大軍渡黃河時的情景為表現內容。表現出解放軍銳不可當的戰斗氣勢,揭開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是黃河題材中佐證中國共產黨偉大革命事業的經典作品。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美術創作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7][8]在黃河圖像中黃河兒女形象表現出明確的象征意義,即黃土地上的人民勇敢團結的奮斗精神。代表作品有:陳逸飛油畫《黃河頌》(1972)、陳忠志中國畫《黃河兒女》(1977)、崔振寬中國畫《黃河贊歌》(1981)、石魯中國畫《黃河船夫》(1964年)、尚揚油畫《爺爺的河》(1983)、楊曉陽國畫《黃河艄公》(1983)和《黃河的歌》(1983)、何鄂雕塑《黃河母親》(1986)、劉文西國畫《灣灣黃河灘》(1994)與《黃河子孫》《黃河漢子》(2004)、潘鶴浮雕《黃河在咆哮》(2002)、詹建俊油畫《黃河大合唱》(2009)等。其中何鄂雕塑《黃河母親》造型具有典型東方女性所具有樸實、端莊、善良的內涵美。母親的目光注視著孩子,表現出“黃河母親”的博愛。孩子的目光投向遠方,暗示出中華民族輝煌的未來。該雕塑坐落于黃河滾滾激流之畔,更加突出了“黃河母親”主題。劉文西《黃河子孫》以群式的構圖藝術,再現祖孫三代黃河船夫形象。通過他們各自特有的外在形象特征,展現出歲月的滄桑與歷史的變遷。充分地表達了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翻身做主人新時代黃河兒女精神狀態。突出黃河岸邊陜北人民用最艱苦的勞動來創造美好生活的拼搏精神。正如畫家所言“我看到船工們在逆流中拉纖,拼搏在激流險灘,再次激起我對黃河船夫的崇拜。”黃河博大雄渾壯美,塑造了華夏兒女勇敢團結的拼搏奮進精神。
建國后黃河主題美術創作始終堅定不移地,以社會主義文藝創作為根本方向,創作出一批以表現黃河兒女拼搏奮進為主題的經典作品。為傳播民族精神提供了視覺圖像化的藝術史料,也為建國后黃河主題美術創作譜寫了時代圖像新篇章。

圖1 何鄂《黃河母親》雕塑1986年

圖2 劉文西《黃河子孫》中國畫2004年
建國后美術工作者在“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引領下,融合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以黃河為題材從黃河的治理建設,英勇奮戰渡黃河的革命氣魄及建國后黃河兒女團結拼搏的精神面貌三個視角,將黃河的“形”、“性”、“神”以視覺圖像的形式塑造中華民族堅貞的性格、勇往直前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探源開掘偉大復興的時代精神。美術創作在當代創新發展的根本指向就是,要充分反映國家氣派和民族精神。黃河圖像正是以此為指向,展現人民群眾拼搏進取的精神風貌,展現人民軍隊英勇奮戰渡黃河的革命氣魄,展現建國后黃河治理建設的偉大成就。只有這樣的美術作品才具有感染和鼓舞作用,才能被時代所接受。
簡言之,建國后黃河圖像,以黃河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邁入新時代我們更應該用畫筆講好黃河故事,植根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土壤中,堅守中國美學思想體系,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內涵。從歷史的縱向視角開掘時代精神,追尋歷史和新時代的契合點,創新黃河圖像的表達方式。發揚黃河巨浪翻滾咆哮如雷般自強不息的精神,讓其迸發出時代價值。堅定民族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脈,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為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