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軍
(鹽城顧澤潮聚眼科醫院眼科,江蘇 鹽城 224008)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種眼科常見的難治性、致盲性眼病,臨床表現為視力下降、眼痛、畏光、角膜水腫等,其病因復雜,通常繼發視網膜缺血缺氧性疾病。全視網膜光凝術+小梁切除術是目前臨床治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常規手術方案,但術后眼壓仍相對較高,為避免視神經損傷的加重,術后需采用藥物降眼壓治療[1-2]。噻嗎洛爾滴眼液屬于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通過抑制房水的生成,從而降低眼壓,具有耐受性好、起效快等優勢,但該藥降低眼壓的幅度是有限的,單一用藥效果欠佳,而且長期使用效果會減弱[3-4]。布林佐胺滴眼液屬于碳酸酐酶抑制劑類的滴眼液,其主要作用是降低眼壓,可以用于各種原因導致的高眼壓患者,比如青光眼、眼部炎癥、葡萄膜炎引起的高眼壓者[5-6]。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布林佐胺聯合噻嗎洛爾治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術后患者,對其視網膜中央動脈血流收縮期峰值速度(PSV)、舒張末期速度(EDV)、阻力系數(RI)、白細胞介素 -6(IL-6)、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鹽城顧澤潮聚眼科醫院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期間,接受視網膜光凝術+小梁切除術治療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86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43例)與觀察組(43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0、23例;年齡39~72歲,平均(55.85±2.48)歲;病變位置:左眼22例,右眼21例。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1、22例;年齡38~72歲,平均(55.52±2.85)歲;病變位置:左側病變23例,右側病變2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進行比較。診斷標準:參照《臨床青光眼(第3版)》[7]與《白內障與青光眼》[8]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眼壓水平>21 mmHg(1 mmHg=0.133 kPa)者;均為單眼患病者;均接受全視網膜光凝術+小梁切除術者;角膜、淚膜穩定性良好者等。排除標準:既往存在眼部手術史者;合并惡性腫瘤疾病或心腦血管疾病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存在眼光感消失者等。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已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完善相關檢查,進行全視網膜光凝術+小梁切除術,術后對患者采用不同藥物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馬來酸噻嗎洛爾滴眼液[辰欣佛都藥業(汶上)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2028,規格:5 mL∶25 mg]滴眼治療,1滴/次,2次/d。觀察組患者在馬來酸噻嗎洛爾滴眼液使用15 min后,采用布林佐胺滴眼液[s.a.ALCON-COUVREUR n.v.,注冊證號H20140976,規格:5 mL∶50 mg (1%)]滴眼治療,1滴/次,2次/d。兩組患者均治療1周。
1.3 觀察指標①眼相關指標。治療前與治療1周后采用眼壓測量儀對患者眼壓進行測量;并采用自動視野計對視野變化進行檢測,包括視野平均光敏度、視野平均缺損度。②視網膜中央動脈血流。治療前與治療1周后采用多普勒超聲儀檢測視網膜PSV、EDV、RI水平。③房水細胞因子。治療前與治療1周后采集兩組患者房水0.2 mL,保存于-80 ℃冰箱中待檢,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及全自動酶標儀對IL-6、PEDF、VEGF水平進行檢測。④不良反應。對比治療期間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眼部疼痛、頭痛、眼內干澀)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比較;使用S-W法檢驗計量資料數據是否服從正態分布,對于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眼相關指標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眼壓、視野平均缺損度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而視野平均光敏度均顯著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眼相關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眼相關指標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1 mmHg=0.133 kPa。
組別 例數 眼壓(mmHg) 視野平均光敏度(dB) 視野平均缺損度(dB)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3 38.53±1.53 28.85±1.78* 12.77±1.85 17.25±1.05* 20.53±1.45 18.85±1.71*觀察組 43 38.52±1.52 20.41±1.01* 12.21±1.52 22.52±1.78* 20.52±1.44 11.21±1.01*t值 0.030 27.043 1.534 16.722 0.032 25.22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視網膜中央動脈血流指標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PSV、EDV水平均顯著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而RI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視網膜中央動脈血流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視網膜中央動脈血流指標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PSV:收縮期峰值速度;EDV:舒張末期速度;RI:阻力系數。
組別 例數 PSV(cm/s) EDV(cm/s) RI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3 5.25±1.22 7.52±1.74* 2.01±0.23 2.99±1.01* 0.85±0.06 0.78±0.11*觀察組 43 5.26±1.21 15.21±1.04* 2.02±0.22 5.02±0.41* 0.86±0.05 0.41±0.11*t值 0.038 24.876 0.206 12.212 0.840 15.59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房水細胞因子水平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IL-6、VEGF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而PEDF水平均顯著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房水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s , pg/mL)

表3 兩組患者房水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s , pg/mL)
注:與治療前比,*P<0.05。IL-6:白細胞介素-6;PEDF:色素上皮衍生因子;VE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組別 例數 IL-6 PEDF VEGF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3 240.26±12.86 188.52±11.45* 11.26±1.42 15.14±1.41* 108.53±3.86 88.41±2.78*觀察組 43 240.25±12.85 141.25±10.01* 11.25±1.41 18.52±1.01* 108.52±3.85 75.52±2.41*t值 0.004 20.381 0.033 12.779 0.012 22.97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治療期間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例(%)]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失明率較高,患者疼痛劇烈可引起視力下降、畏光,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臨床主要是通過應用手術治療和降眼壓藥物治療以達到減少視網膜缺血性改變、降低眼壓。但無論是藥物還是手術,單一方式處理往往難以控制患者病情,術后為進一步鞏固治療效果,應用降眼壓藥物可起到保護視神經的作用。噻嗎洛爾滴眼液可減少睫狀體分泌房水,降低眼內壓,其可與眼內睫狀體非色素上皮細胞的β受體結合,減少細胞內腺苷酸環化酶的生成,從而降低環磷酸腺苷濃度,但該藥物對β受體阻滯的作用是非選擇性的,因此在降低眼壓的同時,亦會作用于支氣管平滑肌細胞與心肌細胞,引起支氣管平滑肌痙攣和減弱心肌收縮力,導致患者生命體征異常波動,因此需與其他藥物聯合應用[9-10]。另有研究報道,青光眼患者單用噻嗎洛爾治療時雖然能控制眼壓,但與同類型藥物聯合使用時療效更佳[11-12]。
布林佐胺滴眼液與眼球睫狀體中的碳酸酐酶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可減少房水形成,降低視神經水腫,進而有效降低眼壓,改善血流動力學,對治療青光眼具有較好的療效[13-14]。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術后眼壓過高會壓迫視神經,導致神經節細胞發生凋亡,視神經節細胞凋亡后會導致視野缺損;另外青光眼患者視神經損傷的主要原因是血流減少和阻力指數升高,因此視網膜中央動脈的血流動力學改變,直接影響視網膜功能[15-16]。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眼壓、視野平均缺損度、RI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而PSV、EDV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布林佐胺聯合噻嗎洛爾治療可降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術后患者眼內壓,改善血流動力學與視網膜功能。IL-6主要由血管內皮細胞和T淋巴細胞分泌,具有促進血管再生和炎癥作用,青光眼患者虹膜新血管化程度與房水中IL-6含量呈正相關;PEDF生物學功能復雜,是從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中被純化出來,是一種神經營養因子,具有抗氧化、抗炎癥的作用,能夠有效保護視網膜;VEGF具有促進細胞有絲分裂的作用,在體內可誘導血管新生,并參與血管內皮細胞的趨化、生存及遷移[17-18]。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IL-6、VEGF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而PEDF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上述藥物能夠對機體正常新生血管形成和維持視網膜血管的完整性均具有重要作用;另外,治療期間兩組患者眼部疼痛、頭痛、眼內干澀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布林佐胺聯合噻嗎洛爾治療可降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術后患者炎癥因子水平,調節機體血管生成,安全性良好。分析其原因為布林佐胺可直接作用睫狀體上皮細胞,減少眼部鈉水轉運,使房水形成受阻,繼而達到降壓的效果;另外布林佐胺不會與機體內碳酸酐酶同工酶結合產生反應,因此減少了不良反應的發生[19-20]。
綜上,布林佐胺聯合噻嗎洛爾治療可降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術后患者眼內壓,改善視網膜中央血流動力學與視網膜功能,降低患者炎癥因子水平,安全性良好,建議臨床進一步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