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篤憲,張 昕,夏英俊
(華南農業大學數學與信息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42)
自教育部1998 年設置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以來,全國幾百所院校都開設了該專業,經過多年的發展,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為國家培養了許多的專業人才。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人才的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高校各專業(如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如何培養愛國愛黨,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良好敬業精神、較強創新精神的專業人才是黨和國家特別關注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高度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高校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這為新形勢下全國高校發展高等教育事業提供了行動指南。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教育部于2020 年5 月28 日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進一步明確了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同時,《綱要》也指出高校要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其中,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兩張皮”問題,構建“三全育人”大格局。作為數學與計算機交叉結合的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在課程設置和課堂專業知識教學等環節與思政元素無縫融合,對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激發他們為祖國而學、為民族而學的熱情和動力,全面提高新時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目前,對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教學研究和探索除了少數關注課程思政教學研究外,大多數集中于該專業方面的教學改革與研究,如顧建軍提出將Python 在線網絡教學和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方法能有效地解決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由有限的課時和疫情造成的教學困難;劉鵬飛等人針對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可視化信息交互設計課程教學引入了問題導向教學改革方法;聶篤憲等人針對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提出了幾點改革舉措。然而,針對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從課程思政建設角度進行教學研究和探索的文獻還比較少,尤其是從該專業整體課程體系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考核標準等方面全方位探討該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更是鮮見。為了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本文提出基于課程思政建設的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教學研究與探索。這里從專業課程體系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考核標準等方面全方位探索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當前,全國各高校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基本類似,即培養具有良好的數學基礎和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掌握信息與計算機技術,經過嚴格科學與技能訓練,能解決信息與工程領域實際問題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由此可見,該培養目標沒有明確“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
改革后的培養目標可設為:培養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牢固樹立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良好的敬業精神、較強的創新精神,遵紀守法,誠實守信,恪守學術道德規范,掌握數學與計算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初步掌握信息技術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能夠運用數學與計算科學的理論和技能分析和解決專業領域各種實際問題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目前,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課程被劃分為四大模塊:通識教育課程模塊(該模塊主要是設置諸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大學英語”“計算機科學緒論”和“軍事理論”等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模塊,以及拓展教育課程模塊和實踐教學課程模塊。思政課程僅僅設置在通識教育課程模塊中并且安排在大學一、二年級上完,而大學三、四年級上專業教育課程模塊,以及拓展教育課程模塊和實踐教學課程模塊中的課程。由該專業的課程模塊設置可以看出,思政課程在大學三、四年級已不再開設,這樣學生的思政理論學習缺乏長期性。因此,學校需要把思想政治理論課重新歸入每個教學模塊中,這樣可讓學生長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熏陶,夯實其政治理論基礎。
目前,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各課程教學計劃都是按照相關課程教學內容制訂,沒有考慮課程思政教學的時間。因此,教師在課程教學計劃安排上不但要考慮專業課程內容的教學時間,還要考慮課程思政教學的時間,每節課思政教學時間控制在10 分鐘內。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除了思政課程(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外,還包含了多門專業課程,每門專業課程內容差別較大,要在專業課程開展思政教學,教師必須根據不同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挖掘思政資源和思政元素,具體包括挖掘專業課程中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業課程所涉及的行業內模范人物和先進事跡、專業課程歷史發展中的思想政治資源、專業課程理論發展背后的哲學原理、專業課程所涉及行業的改革發展成就,并將挖掘出來的思政資源和思政元素無縫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內容中去,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考慮到教師專業水平與思政理論基礎存在差異,為了系統全面地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資源和思政元素,并將其無縫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內容中,學校需要成立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小組,組長由任課教師擔任,其他相關專業教師成員3—4 名,同時,聘請一名思政教師為顧問,對挖掘出來的思政資源和思政元素從政治方向和方針政策、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專業倫理和道德法治、科學精神和職業發展、哲學原理和思維方式、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人文精神與傳統文化等方面進行甄別,為思政資源和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專業教學把關。
當前,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課程的考核標準是基于專業知識內容方面的,考核方式相對單一,雖然少數專業課程涉及了平時課堂出勤、課堂紀律和平時作業等方面,但針對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專業知識的考核還很少,為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考核應包含兩個方面的指標:專業知識考核指標和課程思政考核指標,如圖1 所示。專業知識考核指標為:平時作業、課堂測驗、課堂討論,課程論文、期末考試等。課程思政考核指標:思想道德(愛國愛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風考風(上課紀律、出勤率、學習態度、遵守考紀);個人修養(團隊協作、尊敬教師、同學之間友好相處、禮貌用語);服務意識(幫助他人、擔任班干部、參加公益活動)。專業知識考核指標和課程思政考核指標中的每個指標分量可設置不同的權重系數,權重系數常用設置方法包括特爾斐法、專家會議法、統計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等。而這些方法在單獨使用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教師可借用基于層次分析(AHP)和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的混合方法對學生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效果進行建模,從而達到定量考核和綜合評價的目標。詳細建模過程如下。
判斷矩陣構造:通過比較圖1 中兩相鄰指標的影響,用數字1—9 及其倒數作為判斷矩陣的標度,構造指標判斷矩陣。


圖1 專業課程思政考核指標體系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本文針對課程思政建設背景下的高校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進行研究和探索,從該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考核標準等方面全方位探討該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出了專業課程思政考核指標體系框架,構建了基于層次分析(AHP)和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的混合方法定量評價模型,為從事相關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教師提供參考和借鑒。